燕乐二十八调
在隋唐五代宫廷燕乐的演奏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宫调系统,后用于宋代燕乐,对唐宋两代的曲子、词调、说唱、乐舞等俗乐品种发生过重要影响。故又称“俗乐二十八调”。这套宫调系统在唐代开元、天宝间的教坊乐中已经形成,《唐会要》、《乐府杂录》等乐书记载了它们的“时号”(俗名)。这二十八调按照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分为四类。一般解释为它代表由七均、从每均七声中选择四声(宫、商、角、羽)为主音而构成的28个调式。燕乐二十八调的宫调系统有这样几个特点:❶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汉族从相和歌到吴声、西曲等清商乐中的传统宫调观念,另一方面吸收了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传入的乐调观念。故它的调名中有由“娑
力”、“鸡识”、“般赡”等龟兹调名演变而成的“沙
力”、“大食”、“小食”(由“乞食”变成)、“般涉”等调。
❷同一均的宫调和角调两个主音并非相距大三度,而是相距小二度,即用这均的变宫为主音来建立角调式。故二十八调中有“无射闰”、“黄钟闰”等角调调名,这些调名包含以变宫为调式主音的涵义。
❸在二十八调的商调类与角调类
雅乐律名 | 太簇 | 夹钟 | 姑洗 | 仲吕 | 蕤宾 | 林钟 | 夷则 | 南昌 | 无射 | 应钟 | 黄钟 | 大吕 |
燕乐律名 | 黄钟 | 大吕 | 太簇 | 夹钟 | 姑洗 | 仲吕 | 蕤宾 | 林钟 | 夷则 | 南吕 | 无射 | 应钟 |
以“大食”及基 他龟兹调名为 名称特征的均 | 正宫 沙 调 太簇宫 | | 大食调 大石调 太簇商 | | ○ | | ○ | ○ | | 般涉调 太簇羽 | | 大食角 大石角调 黄钟闰 |
以“高”、“高 大食”为名 称特征的均 | 高大食角 高大石角 大吕闰 | 高宫 高宫调 大吕宫 | | 高大食调 高大石调 大吕商 | | ○ | | ○ | ○ | | 高般涉 高级涉调 大吕羽 | |
以“中吕”、 “双”为名称 特征的均 | 中吕调 夹钟羽 | | 双角 太簇角 夹钟闰 | 中吕宫 夹钟宫 | | 双调 中吕商 夹种商 | | ○ | | ○ | ○ | |
以“小食”为 名称特征的均 | ○ | | 平调 正平调 林钟羽 | | 小食角 小石角调 正角调 | 道宫 道调宫 林钟宫 | | 小食调 小石调 林钟商 | | ○ | | ○ |
以“歇指”为 名称特征的均 | | ○ | ○ | | 高平调 南吕调 | | 歇指角 林钟闰 | 南吕宫 | | 歇指调 南吕商 水调 | | ○ |
以“仙吕” “林钟”为名 称特征的均 | ○ | | ○ | ○ | | 仙吕调 夷则羽 | | 林钟角 商角 夷则闰 | 仙吕宫 夷则宫 | | 林钟商 商调 夷则商 | |
以“黄钟”、 “越”为名称 特征的均 | 越调 黄钟商 无射商 | | ○ | | ○ | ○ | | 黄钟调 黄钟羽 无射羽 | | 越角 无射闰 | 黄钟宫 无射宫 | |
供参照的唱名 | 5 | b6 | 6 | b7 | 7 | 1 | #1 | 2 | b 3 | 3 | 4 | #4 |
之间,以及羽调类与宫调类之间,存在一种具有共同名称、共同五正声而调式主音相距小三度的规律性联系。这种现象曾被概括为“商角同用”和“宫逐羽声”,其实反映了附加清角的商调式、附加清羽的徵调式等民间调式在燕乐中的存在。故在每一均的羽调和宫调之间、商调和角调之间,调名有明显的相似性。今根据唐宋两代的各种乐律学文献,将二十八调列表如下。表中“○”号代表那些不用作调式主音的音阶。参见以下关于二十八调调名的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