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燭籠”、“籠燭”。照明用具。以竹篾、木條紥成籠架,蒙以紙或紗絹為罩,燃燭其中,故名。可防風,多用於室外。《宋書·武帝紀下》:“牀頭有土鄣,壁上掛葛燈籠、麻繩拂。”唐·張籍《楚宫行》:“千門萬户開相當,燭籠左右列成行。”唐·張喬《遊南岳》 詩:“澗松閒易老,籠燭晚生明。”宋·曾鞏《早起赴行香》 詩:“井轆聲急推寒玉,籠燭光繁秉絳紗。”《格致鏡原》卷五十四引《事物原始》:“徐廣曰:‘燈籠一名篝。燭燃於内,光映於外,以引入步,始於夏時。’”按:燈籠形制較多,其渾圓者稱“燈毬”,有角者稱“滿堂紅”。參見本類“籠燈”。

燈籠
(《三才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