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治 ❶ 中国儒家提出的治国主张。认为人在国家的治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思想源于春秋时孔子提出的“为政在人”。孟子则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主张由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对暴君则可众起而诛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强调人尤其是贤人对治国的重要性。将“人治”思想系统化的思想家是荀子。他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论点。他认为法对于治理国家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君子者,法之原也”。法的制定和完备与否都取决于人。法必须依靠人去贯彻实施,有了有才能的人,法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并充分发挥效用,否则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再者,世上之法无法囊括万物,法的遗漏不足须由人通过司法实践活动来补充。因而,荀子认为人与法相比,在治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法。他说:“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其“人治”思想可见一斑。先秦儒家的人治观包括以下内容:(1)强调统治者的自律。认为统治者的表率作用远远大于法令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2)注重选拔人才。认为治国为政要有德才兼备之人。孔子主张择贤人。“人治”思想在秦汉以后,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表现为在治国中尤重官吏素质,强调为政者的表率作用,“人治”思想对束缚统治者,提高官吏素质有著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