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照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照海
照海  zhàohǎi

足少陰腎經穴。照,是光及之象;海,水歸聚之處。因其爲陰蹻脈氣所生,又爲腎經脈氣歸聚之處,故名。主治頭目昏沉,咽乾,癇證夜發。其穴秦漢典籍已載,定名於晉,沿稱至今。《素問·氣穴論》“陰陽蹻四穴”王冰注:“陰蹻旨穴在足内踝下,是謂照海。”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照海,陰蹻脈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清·廖潤鴻《針灸集成·足少陰腎經》:“照海,主治咽乾嘔吐,四支懈惰,嗜卧,善悲不樂,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久瘧卒疝,腹中氣痛,小腹淋痛,陰挺出,月水不調。”

照海

经穴名,代号K16。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𫐆。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𫐆。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一说: “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图127)。

图127

照海

照海

中医腧穴名。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咽喉干痛,便秘,癫痫,失眠。操作:直刺0.3—0.5寸。

☚ 太溪   行间 ☛

照海Chaohai

系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内踝正下缘的凹陷中。施针时直刺0.3~0.7寸。主治癫痫、咽喉痛、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痒、疝气、肾炎水肿等。

照海

经穴名。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位于内踝正下缘之凹陷中。主治:咽喉干燥,目赤肿痛,失眠,嗜卧,惊恐,痫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尿频等。直刺0.5—0.8寸;可灸。

照海

照海

足少阴肾经穴。取穴:在足内踝下1寸凹陷中(见图2-1-3)。主治:目疾、咽喉肿痛、失眠、癫痫、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小便频数、阴痒、疝气、癃闭,便秘。刺灸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麻。艾炷灸3壮;艾条灸3~5分钟。

☚ 太溪   内关 ☛

照海zhàohǎi

经穴名。代号KI6。出《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称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跟内侧,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主治咽喉痛、视力减退、失眠、癫痫、小便淋漓、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等。直刺0. 5 ~0. 8 寸。灸5 ~10 分钟。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脉)。

照海

照海K6Zhaohai

足少阴肾经穴。首见《甲乙经》。《素问·气穴论》所载“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阴蹻即是本穴。别名阴跷。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又是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的会穴。
位于内踝尖直下,当内踝下缘与距骨相接的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简便取穴,可以两足底对合,当内踝尖下陷中是穴。局部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并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一般直刺0.5~0.8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昏花,咽喉肿痛,嗌干,喉痹,心痛,气喘,蛊胀,腹痛连脐,肠鸣泄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小便频数,遗尿,痫病夜发,瘈疭,手足转筋,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现又多用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子宫下垂,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实验研究表明: 针刺本穴有明显的促肾脏排尿效应,排尿量增加,水的排泄加快。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动脉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

☚ 水泉   复溜 ☛
000014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