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量输送reliang shusong
指纬度之间和海陆之间的热量水平输送。地—气体系获得的射入辐射的总能量在纬度上变化很大,平均而言,赤道地区全年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是两极的2.5倍;而射出辐射由于大气中温度的纬度变化很小,以致随纬度变化并不很大。这样就造成了低纬地区(35°S和40°N之间)射入辐射大于射出辐射,有净辐射盈余; 而高纬地区射入辐射小于射出辐射,有净辐射亏损。这种能量差异势必造成赤道地区有大量热量积累引起温度不断升高,而两极地区有大量热量亏损引起温度逐渐降低。据估算,如果没有经向热量交换,只有在赤道温度比现在高14℃,北极温度比现在低25℃时,才能达到各纬度的辐射平衡。事实上,这样情景并没有出现,这说明同时还进行着一种地球热量的再分配过程,使低纬热量不断向两极输送。这种向极的热量输送在大气和海洋中同时进行着。估计大气的输送热量接近于总输送量的80%,尤其在中高纬度占有比重更大。
大气中热量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的,输送的热量有两种,一是潜热(水汽凝结),另一是显热(气团加热)。热量输送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而有变化(见图)。下图表明显热输送从热赤道(5°N左右)分别向南、向北,在纬度20°附近和50~60°间是两个输送高值段。在空间上近地面层和200百帕附近是两个输送高值层。潜热输送几乎全部在近地面2~3公里的大气低层。大约从回归线附近潜热分别向低纬和向高纬输送,向高纬度输送的潜热通量以40°附近为最高峰;向低纬以10°附近为另一高峰。总的热量最大输送率发生在南北半球的25~45°纬度之间。

地—气系统中热量的水平输
送实线表示海—气系统中每年向北的平均净能量通量,其他曲线分别表示大气实在能量通量、大气潜热通量和海洋流热通量(根据Sellers.1965)。
海陆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大气环流来完成。冬季,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盛行海洋气团的沿岸地区(欧洲西北部)有热量从海洋输向大陆,而且随距海岸距离的增加输送热量逐渐减少,到大陆另一侧温度达到最低。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相对(同纬度)是冷源。如有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则有热量伴随输向海洋,引起海洋,特别是沿岸区温度升高。例如日本海附近气温比海温高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