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痿证之一。指痿证由内热所致者。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多因内热灼阴耗血,筋失濡养所致。症见身热骨蒸,筋骨痿软,不能步履等。治宜滋阴清热,补肝肾,强筋骨等。方用虎潜丸加减。
热痿
热痿是指因燥热所致的痿证。热痿见《医学纲目》。临床特征为四肢痿软,伴有皮毛干枯,口燥等热性症状。
热痿的发病原因,由于感受燥热之邪,与岁气时令又有较密切关系。《症因脉治·痿症》:“或羲赫之年,燥火行令,或秋燥之时,燥气烁人,阴血不能荣养宗筋,则痿软之症作矣”。治宜清热为主。
此外,因于五脏之热而致的痿证,如肺热痿软、脾热痿软、心热痿软、肝热痿软、肾热痿软等,均属热痿范畴。
(1)燥热痿软: 见《症因脉治》。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皮毛干枯,口燥唇焦,脉数。燥热之邪,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右脉数甚,燥伤气分者,方用知母石膏汤合凉膈散。左脉数甚,燥伤阴血者,用滋燥养荣汤。
(2)肺热痿软: 见《症因脉治》。即《素问·痿论》所谓“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医宗必读》称肺热痿、又称皮毛痿。症见皮毛枯萎,咳呛气喘,下肢软弱,足不能行,寸脉浮数。情志不遂,郁火熏灼,肺热叶焦,百脉失宗,精微不能敷布,皮毛筋骨失于濡养,发为痿躄。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润肺。方用二母二冬汤合家秘泻白散。若肾火上炎者,用知柏天地煎。《杂病源流犀烛》治用犀角桔梗汤。
(3) 脾热痿软: 见《症因脉治》。《内经》称肉痿。《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症见口干而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四肢纵缓不能举动,脉濡数。膏粱积热,或水湿生热,湿热伤脾,发为肉痿。治宜清热化湿为主。方用川连枳壳汤,或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等。《医宗必读》治以健脾化湿为主,用二术、二陈、霞天膏之属。
(4) 心热痿软: 见《症因脉治》。《内经》称脉痿。《素问·痿论》:“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絜,胫纵而不任地也”。症见四肢关节如折,不能活动,足胫纵缓而不能任地,面颊常赤,心烦意乱,左寸脉数。心热火炎,血气上逆,下脉空虚,致成脉痿。治以清心泻火为主。方用导赤各半汤。若尺脉疾,火盛水衰者,宜六味地黄丸合丹溪大补丸。《赤水玄珠》治心热脉痿,胫纵不任地,用大生脉汤。《血证论》治用天王补心丹。《医醇义》治用调营通脉汤。
(5)肝热痿软: 见《症因脉治》。《内经》称筋痿。《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症见肢体筋急而挛,渐至痿软无力,口苦,脉弦细。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治宜清热、补血、养肝。方用补阴丸或家秘肝肾丸。若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以致筋膜干急,伴见两胁刺痛等症,宜用清肝顺气饮。或阴血不能养筋,而痿弱无力者,宜用补血荣筋丸。
(6) 肾热痿软: 见《症因脉治》。《内经》称骨痿。《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又:“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症见腰脊不能伸举,下肢痿弱,不能起床行动,面色黯黑,牙齿干枯,脉大而虚或细数。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治宜滋阴清热,补肾益精。脉大而虚者,方用人参固本丸。脉细而数者,用知柏天地煎或坎离既济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用金刚丸。《医醇义》治外感之热或内蕴之热消阴耗髓,骨枯而痿者,用滋阴补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