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烧当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烧当羌

羌人的一支。战国初期羌人酋长无弋爰剑的后裔。西汉时, 因部落酋长烧当而得名。原世居河北大允谷(今青海黄河北岸),以从事畜牧为主,常遭南部先零、卑湳诸羌部落攻掠。东汉初, 首领滇良联合周围诸部落, 击败先零、卑湳,据大小榆谷(今青海省贵德县东河曲一带),势力渐强。光武末, 经常袭击甘肃南部陇西、金城诸郡县。章帝初,部分内附,入居塞内, 首领滇岸被封为归义侯,加号汉大都尉;一部分在首领迷吾及其子迷唐率领下, 长期与汉军转战于边地。和帝时,战斗失利,除少部分随迷唐远逾赐支河首(即黄河河源)依居于发羌外,其余大部内附,被徙至陇西、汉阳、安定等地。后裔到十六国时期曾在长安建立后秦政权。以后, 渐与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烧当羌

烧当羌

两汉时期羌人之一支。原居于赐支河曲北岸大允谷(今青海省贵德县西),种小人贫,至滇良时夺据先零羌之居地大小榆谷,遂代先零而盛。东汉时常雄诸羌,帅之犯塞,因此屡遭汉军讨伐,其种人不断被强迫迁入金城、陇西、汉阳、安定、北地诸郡,势力渐衰。永元十二年(100),汉军三万人击烧当羌迷唐部于大小榆谷,破其种落,余众不满千人,远踰赐支河首,与发羌错居。

☚ 先零羌   钟羌 ☛

烧当羌

古族名。汉代西羌族的一个分支,以畜牧为主,经常出入于今甘南地区。

烧当羌

※西羌的一支。战国初期羌酋※无弋爰剑的嫡系部落。爰公剑后五世传至研,号研种。传十三世至烧当,复豪健,子孙更以烧当为号,时约当西汉文帝(前180—前157年在位)前后。原居湟水中游允谷川(今青海湟中西大河,卡约文化出土地),以畜牧为业。因先零羌部落兴起,被排挤迁出,进入贵德地区,称大、小允谷(又称大、小榆谷),不时受先零、卑湳种羌的侵犯。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击败先零羌,并将归服者迁居内郡,遂乘机起兵从大榆谷入,击败先零,占有其地,部落势渐强。后不断与汉朝争战,经60余年,至永元十三年(101),被东汉击败,6000余降众分徙于汉阳、陇西、安定等郡,余众由首领迷唐带领,远逾赐支河首(即黄河河源),依发羌而居。汉朝在其居地设立34部屯田。永初元年(107),西羌大起义爆发,徙居安定的麻奴部俱西出塞,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与汉军转战于金城至武威、湟中一带,后遭护羌校尉马贤追击,孤弱饥困,于延光元年(122)降汉阳太守。马贤又向汉阳追索,时麻奴已死,以其弟系质于令居。其余各部先后参加西羌起义。徙居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的一支,后归服汉朝,汉封其渠帅迁那为西羌校尉。传至姚苌,于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后渐与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烧当羌

古族名。汉时西羌的一支。无弋爰剑的后裔,因其首领名烧当而得名。原居河北大元谷,东汉初扩展到大、小榆谷。逐渐成为羌中的强大部落。和帝时附汉,内徙陇西、汉阳、安定等地。后逐渐与汉族融合。

烧当羌

古代西北部落。羌人的一支。战国初期羌人酋长无弋爰剑的后裔。西汉时,因部落酋长名烧当而得名。初居住在河北大允谷 (今青海黄河北岸),以畜牧为业。常遭南部先零、卑湳等羌人部落的攻掠。东汉初,首领滇良联合周围诸部落,击败先零、卑湳,据有大小榆谷 (青海省贵德县东河曲一带),势强。光武末,常袭击甘肃南部诸郡县。章帝初,部分内附,入居塞内,首领滇岸被封为归义侯,加号汉大都尉;一部分在首领迷吾迷唐率领下,长期与汉军交战,至和帝时失利。一部远遁黄河河源的赐支河曲地区,依发羌而居,大部内附,被迁徙到陇西、汉阳、安定等地。后裔到十六国时期曾在长安建立后秦政权。以后,渐与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烧当羌

古族名。汉代羌人的分支。其祖为无弋爰剑,后因首领烧当雄健著名,故以此为部落称号。初居河北大允谷(青海省境),以游牧为业。东汉初南渡河迁居大、小榆谷(青海北部和甘肃西部),土地肥美,农耕畜牧均有发展,又得到西海(青海湖)的鱼盐之利,遂强大,称雄羌中,常袭扰汉朝边境。和帝时归附东汉,迁至陇西、汉阳、定安一带。东晋时其后裔曾建国割据关西,史称后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