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烧包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烧包袱祭奠习俗。满汉皆有,旧时流行东北、北京等地区。人死逢百日、周年、忌辰、除夕等日上坟时,家人用冥衣纸(俗称烧纸)折成宽约一尺七八寸之纸口袋,上书死者姓名、与奠者关系、年、月、日、奠者姓名等,内装烧纸、金银锞,称为“包袱”,携至墓前或神位前焚之。意为给死者送钱物。尚须另烧几张纸,俗称“祭外祟的”以免送与死者的“包袱”被外鬼夺去。 烧包袱祭奠习俗。满汉皆有之。人死后逢“百日”、周年、忌辰及除夕等日上坟时,其家人用冥衣纸 (俗称烧纸) 折成长约一尺五六寸、宽约一尺七八寸的纸口袋 (旧时或从冥衣铺中买之),将死者姓名,与祭奠者关系,祭奠年月日,奠者姓名等书上,称为“包袱”,内装烧纸和金银箔纸锞子,携至墓前或灵位前焚烧。寓给死者送钱物之意。有的还另外烧几张纸,谓之 “祭外祟的”,以免送给死者的“包袱”被“外鬼”夺去。 烧包袱赫哲族旧时祭祖仪式。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过去赫哲人每逢旧历年除夕,均给死去的先人烧纸,俗称烧包袱。民间认为,是夜死者灵魂回家,晚辈要送其零花钱和食物。烧纸在垃圾堆或灰堆旁,下放茅草,将金、银箔纸叠成形似元宝的锞和印有铜钱图案的黄纸置其上,洒些米汤,一并烧掉,认为这样死者灵魂即可收到。有说此祭祀是为奠祭白城(金前期都城,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陷落时的亡灵;或说是追悼金兀术与岳飞作战时阵亡的金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