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烝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烝民zhēng mín

众民。李频《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之二:所幸分尧理,烝民悉可封。

烝民

烝民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三家《诗》无异义。朱熹云:“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诗集传》)较《毛诗序》更直接。仲山甫是周宣王时大臣,他的具体身世事迹,历来歧说纷纭,史料有缺,无可考实。全诗八章,每章八句。以“德”为基石,以“则”为主脑,列举仲山甫的德性、学行、事业以及世系、官守,极意推崇,备加赞美。首章以“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的说理开端,高浑有势,同时也是“《三百篇》说理第一义”(方玉润《诗经原始》)。全诗语意高妙,探微入奥,以理趣胜。宋人以理为诗,以议论为诗,究其根源,可谓滥觞于此诗。语言富有生命力,如“小心翼翼”、“爱莫助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等名句,后世都衍化为成语。

☚ 崧高   韩奕 ☛

《烝民》

 天生烝民,皇天生下众百姓,


有物有则。宇宙万物有准绳。


民之秉彝,百姓把握此规律,


好是懿德。爱好美德发内心。


天监有周,苍天俯察周王朝,


昭假于 下。祷告神灵心虔诚。


保兹天子,辅佐当今周天子,


生仲山甫。生下山甫保康宁。



仲山甫之德,山甫内具好品德,


柔嘉维则。温良和善有准则。


令仪令色,风度优雅容颜美,


小心翼翼。办事谨慎真出色。


古训是式(11),先人典范必仿效,


威仪是力(12)。尊礼守法为表率。


天子是若(13),天子选择且重用,


明命使赋(14)。宣达王命负职责。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式是百辟(15)。诸侯树立好榜样。


缵戎祖考(16),祖先宏业当继承,


王躬是保(17)。天子托福寿无疆。


出纳王命(18),掌管出入司政令,


王之喉舌(19)。天子喉舌代宣讲。


赋政于外(20),颁布政令达畿外


,四方爰发(21)。四方诸侯齐应响。



肃肃王命,庄严肃穆传王命,


仲山甫将之(22)。山甫诚心来奉行。


邦国若否(23),国事顺利与艰难,


仲山甫明之。山甫心里最分明。


既明且哲,既明事理且智慧,


以保其身。保持节操留芳名。


夙夜匪解(24),早晚工作不懈怠,


以事一人(25)。侍奉君王表忠心。



人亦有言:有句老话常讲起:


柔则茹之(26),对于弱者就相欺,


刚则吐之(27)。对于强者就畏避。


维仲山甫(28),惟独山甫与众异,


柔亦不茹,软者弱者皆不欺,


刚亦不吐。硬者刚者亦不避。


不侮矜寡(29),不欺鳏夫和寡妻,


不畏强御(30)。诛灭强暴志不移。



人亦有言:有句老话嘴边挂:


德輶如毛(31),德如鸿毛赛飞花,


民鲜克举之(32)。少有人会举起它。


我仪图之(33),揣摩思忖暗比划,


维仲山甫举之。山甫高擎自有法。


爱莫助之(34)。爱莫能助勿责怪。


衮职有阙(35),天子龙袍有结疤,


维仲山甫补之。山甫修补人人夸。



仲山甫出祖(36),山甫出行祭路神,


四牡业业(37),四匹骏马力强盛,


征夫捷捷(38),使臣赶路匆匆行,


每怀靡及(39)。常恐王命难完成。


四牡彭彭(40),驷马奔驰蹄不停,


八鸾锵锵(41)。 八铃锵锵叮𪡀鸣。


王命仲山甫,周王命令仲山甫,


城彼东方(42)。前去东方筑新城。



四牡骙骙(43),四匹骏马蹄不停,


八鸾喈喈(44)。八铃喈喈清亮声。


仲山甫徂齐(45),山甫往齐去筑城,


式遄其归(46)。总盼早去早回程。


吉甫作诵,吉甫作歌相赠敬,


穆如清风(47)。犹如清风添雅兴。


仲山甫永怀(48) 山甫在外多记挂,


以慰其心。作此赞歌慰心灵。



[注释] ①烝民:众民。②则:法则,指事物的内则,如人之喜怒哀乐。③民之秉彝(yi):人们掌握事物的常理。秉,执,掌握;彝,常理。④懿(yi)德:美德。⑤监:视,察。有周:即周朝。有,词头,多用在名词、朝代之前。⑥昭假:向神祷告,表明诚敬之心于神灵。⑦兹:此。⑧仲山甫:周宣王时大臣,封樊邑(今河南济源县),名山甫,谥穆,排行第二,故亦称樊仲、樊侯、樊仲山甫或樊穆仲。⑨柔嘉维则:谓仲山甫以温和善良奉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维,犹“是”。⑩令仪令色:谓仲山甫的言谈、举止、风度、表情优雅美好,和颜悦色,适度宜人。令,美善;仪,风度,容仪;色,颜色,表情。(11)古训:先王的遗训,遗典。是:语助词。(12)威仪:礼节法度力:勤,勉力遵行。(13)若:选择。谓选择贤人而重用之。(14)明命:政令。赋:通“敷”,颁布,宣传。(15)百辟:各国诸侯。(16)缵(zuan)戎祖考:继承你祖先的遗烈。缵,继。戎,你。祖考,祖先。(17)王躬是保:保护周王自身的安全。躬,身。(18)出纳:总揽。(19)喉舌:代言人。担任天子代言人的,在唐虞为纳言,在周朝为内史,至秦汉时则为尚书。仲山甫兼内史之官,故谓。(20)赋政:颁布政令。外:指京畿之外。(21)四方爰发:谓四方诸侯就都施行其政令。爰,乃,则。发,施行,执行。(22)将:奉行。(23)邦国若否(pi):指国运顺利与艰难。若否,善与恶,好与坏。(24)夙夜:早晚。匪解:即非解,不怠惰。(25)一人:指周宣王。(26)柔:软弱。茹(ru):食,引申为吞并、侵侮。(27)吐:引申为畏避。柔茹刚吐:意为欺软怕硬,欺弱惧强。(28)维:惟独。(29)矜(guan):同“鳏”,男老无妻。寡:女老无夫。(30)强御:强梁,强暴。(31)輶(you):轻。(32)鲜:少。克:能。两句意为:道德轻如毛,但人少有能举起它的。言外之意,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绝非易事。(33)仪、图:谋虑、忖度。(34)爱莫助之:爱:隐藏,莫,没有谁。意为:隐而不见,谁也不能帮助他。后来引申为“爱莫能助”,表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与原意有别。(35)衮(gun):龙袍,古代侯王穿的礼服。职:犹“适”,偶然。阙:同“缺”。这句以龙袍破败,喻国君的缺点、过失。(36)出祖:出行之时以祭路神。祖,祖道,祭名。一说祖,借为徂,往。(37)业业:马高大而健壮的样子。(38)捷捷:行动敏捷的样子。(39)每怀靡及:常常忧虑事情来不及办理。靡,不。(40)彭彭:马奔驰的样子。(41)八鸾:八只鸾鸟形的车铃。一马二铃,四马八铃。(42)城:筑城。东方:齐国,齐在镐京之东,故言。(43)骙(kui)骙:马奔驰的样子,一说马强壮的样子。(44)喈(jie)喈:本指鸟的鸣声,这里形容清脆悦耳的铃声。(45)徂齐:往齐。(46)式遄其归:希望仲山甫速归。式,用(此车子)。遄,迅速。(47)穆:和煦清风:形容仲山甫有美德,如清微之风,化养万物。(48)永怀:长思



[赏析] 《烝民》与上篇《崧高》同为尹吉甫的送别之作。两诗题材内容极为相似。讴歌的对象分别为周宣王时代的重臣申伯和仲山甫。这两位大臣地位相当,名气相亚,才德相匹,事迹、政绩亦复相类。一位就封于谢,南国是式,揉此万邦; 一位奉命于齐,城彼东方,式是百辟。艺术机杼也极相似。《崧高》两人并举:“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以申为主,甫为客;先总提,后分写。《烝民》则专写甫。此二诗为尹吉甫有意匹配之作。诗共八章,章八句。首章论人性本善,申述仲山甫生当有自。它工于发轫,高浑有势,与前篇同为极意经营者。于申伯言“岳降”,于山甫言“天生”,前者主“气”,后者主“理”,同中存异,各臻其妙。次章历数仲山甫的举止言行和美德。从外表之美写到内在之美,再从学问、修行写到事业,极富概括力。三章接写事业,言其职责重大,攸关国运:外总诸侯,内辅君德;入司政令,出治四方。出将入相之才赫然在目。四章申发三章章旨,写其执行王命,奉公尽职。五章深层分写其美德之一,有刚有柔,刚柔有则,相得益彰。六章深层分写其美德之二,既能自举其德,又能补王之阙。七章折入正题,方写出行,城彼东方。八章望其徂齐遄归,点明作诗送别之由,与《崧高》收结雷同,但又同中有异。申伯是亲贵勋戚,分封在外的诸侯,来朝而荣归,自当喜形于色,故诗人盛赞美誉之;仲山甫为朝廷命官,是王左右的宠臣,一旦去国远离,隐忧莫名,愁思交织。诗人充分理解他此时此际的复杂思绪,故作诗“以慰其心”,并希望他早去早回,可谓体贴入微,其情弥深。故两诗风格亦各异。正如诗自评所言:《崧高》“其诗孔硕,其风肆好”,《烝民》则是“穆如清风”。虽只一句,姚际恒说“此更佳”。孙鑛说:“语意高妙,探索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大约以理趣胜。”在章法结构上,《烝民》严谨整饬。全诗以“德”为基石,以“则”为主脑。事事以“则”为准,处处以“则”行事。诗人列举仲山甫的德性、学行、事业以及世系、官守,极意推崇,备加赞美,而归总于“德”,准之以“则”。塑造了仲山甫才全德备、补衮重臣的鲜明形象。


诗,多是以形象或抒情来反映社会内容和人生情趣。“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它却不是以形象感人,而是以理念取胜。与此相似,《大雅·荡》亦有言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都触及天道和人性问题。此“天”字,既不是自然的天,也不是超自然力神化了的天,而是如朱熹所说的“有时或单为训理者”(《朱子语类》卷一),指的是理法、理性的天。天道、人性,原属哲学范畴,是哲学史上重大论题之一,也是先秦诸子论争不休的焦点之一。但在诗歌中阐述这个哲学命题,《荡》和《烝民》可谓是开山者和肇始者。姚际恒说:“《三百篇》说理始此。”(《诗经通论》),方玉润也说:“此《三百篇》说理第一义也。”(《诗经原始》)它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孟轲与公子都论争性善性恶时,就曾引此诗句作为他阐述性善说的依据(《孟子·告子上》),宋明理学家言性与天道,亦往往引此诗句以为佐证。宋诗一大特色,就是“以文为诗”、“以理为诗”、“以议论为诗”,究其根源,往往追溯到唐代。殊不知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诗经》即已开创了这一体式了。


诗虽以理趣胜,但它仍然写得有激情、有诗意、有韵味、十分讲究语言的熔铸和锤炼,有创造,有继承,并且吸收民间的口语、谚语入诗。这些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大都成为后世的成语,直到今天依然活在人民的语言中。譬如“小心翼翼”、“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后世浓缩为“明哲保身”的成语)、“爱莫助之”(后世改造为“爱莫能助”的成语)、“穆如清风”这样的“名句”(方玉润评语)等等。诗中两组“人亦有言”,应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口语,一经诗人提炼引用,十分警策。“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比喻形象,突出仲山甫不欺软怕硬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品质,固然是诗的意旨,但谚语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为不同的人们提供了所需的养料。因它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哲学家从中看到阴阳刚柔事物的对立;语言学家从中提炼成“刚柔相济”的成语;文艺家从中得到启发,总结出“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的美学思想。“德輶如毛”的喻义亦复相似。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毛”的意象为喻或受此启发乎?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以“奇语”二字相称许,当不无原因吧。三章“王之喉舌”,以“喉舌”喻代言人,十分形象贴切,有极强的生命力,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中。此诗在叠字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如七、八两章连用了“业业”、“捷捷”、“彭彭”、“锵锵”、“骙骙”、“喈喈”等三组六对富有音响效果的象声词,以增强仲山甫往齐筑城时的急促、威武、雄壮的声势,收到绘声绘形的艺术效果。《诗经》中虚词的运用特多,各司其职。《烝民》诗中用得最多、最成功的虚词是“之”字。全诗共有十二个“之”字,有在句中的,有在句尾的,而以句尾为多。以第六章为例,八句中即用了五个“之”字。这些“之”字,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自有殊效,使主人公委婉有致的神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姚际恒评曰:“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正道出了“之”字的妙用。

《诗经》-《烝民》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 德如毛, 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 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世。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诗序》说:“《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诗集传》则认为:“室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据诗意考之,显然以朱熹的看法较胜。
 本诗凡八章、章八句。这是现在可以见到早期奉送出征诗之一。诗的主旨是赞颂仲山甫德才兼备,此行不负王命。同时对他出征东方给予美好的祝愿,寄予深切的期望。诗的第一章写天生仲山甫就是为了辅佐周王朝的。第二章写仲山甫德高望重,必能不愧周王使命。第三章写仲山甫在朝时的职责就是巡省诸侯,宣布政令。第四章写他善于和诸侯邦国交涉,以维护王室。第五章写仲山甫耿介刚直的性格,并暗示出此行的艰难。第六章写世风日衰,仲山甫独力支撑,自己爱莫能助。第七章写仲山甫此次出征东方的使命及煊赫的声势。第八章写诗人作此诗的目的。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行诗,但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主要是邦国和周王室的矛盾。诗中虽然没有说明仲山甫此行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细心的读者还是能品味出来。据史传记载,周宣王伐南戎失败,军队损失殆尽。为了补充兵员,一方面“料民于太原”,一方面征调诸侯之师,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仲山甫此行大概便是与这次征师有关的。诗中写道:“人亦有言, 德如毛, 民鲜克举”, 说明诸侯的离心倾向已经很普遍了。诗中又说:“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这就是说仲山甫奉王命出行,如果诸侯阴奉阳违,仲山甫就能察觉,同时凭着自己的智慧,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全力以赴地为周王效力。这些都说明仲山甫此行是很艰难的。孟子引用此诗来谈心性,郑笺以之说明,后儒又大谈五行五常,阴阳刚柔,显然是没有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这首诗按朱熹的说法,是用赋体写成的。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含蓄蕴蕴,委婉不迫。诗人开始并不直言仲山甫的才能功德,而只是说上天为了保佑周王室,特地降生了仲山甫,用作周王辅弼,暗示了仲山辅在周王室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明知此行艰难,为自己无力相助而感叹,却称赞仲山甫刚直不屈,聪明智慧,一定能不负王命,以此鼓励仲山甫克服因难,达到此行的目的。另外,诗人还大肆渲染仲山甫出行的声势,含蓄表现了仲子甫的决心和力量。
 第二,引用民谚刻画仲山甫的性格。诗人巧妙地引用了两句俗语:人亦有言, 桑则茹之, 刚则吐之”,“人亦有言, 德如毛, 民鲜克举”来衬托刻画仲山甫耿直刚强、不畏刚强、坚守德操的性格,表现诗人对仲山甫的爱戴。
 第三,感情真挚,诗人和仲山甫志同道和,只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能随从出征,诗人十分感慨,只能写下这首诗,寄托情怀,以安慰仲山甫不安的心情。
 总之,这首诗写的感情真挚,语言平实而意味无究,堪称送行诗中的佳作。

诗词《烝民》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11)赋政于外,四方爰发。(12)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13)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14)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15)夙夜匪解,以事一人。(16)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17)维仲山甫,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18)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19)我仪图之:
 维仲山甫举之。(20)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21)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22)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23)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24)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25)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26)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27)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28)

 
 【注释】 ①烝:众。物:事物。则:法则。②秉:秉赋。彝:常性。好(hao浩):喜爱。是:此。懿德:美德。③监:监察。有周:即“周”。昭:明。假:告。④兹:此。仲山甫,亦称樊仲、樊仲山甫、樊穆仲,周宣王大臣。⑤柔:温和。嘉:善。维:语助词。则:准则。⑥令:善。仪:仪态。⑦古训:先王遗训。式:法式。力:努力做到。⑧是若:选用这个人(仲山甫)。是:此。若:选择。明命:成命,指政令。赋:颁布。⑨辟:诸侯王。⑩缵:继。戎:你。躬:身。(11)喉舌:喻代言人。(12)爰:乃。发:执行。(13)肃肃:严肃,严正。将:秉承,奉行。(14)若:善。否(pi痞):恶。(15)哲:有智。(16)夙:早。匪:非。解(xie谢):通“懈”,松懈,怠惰。事:侍奉。一人:指周宣王。(17)茹:吃。(18)矜:通“鳏”,《左传》引作“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强御:强梁。(19)輶(you犹):轻。鲜:少。克:能。(20)仪、图:揣度。(21)衮职:古时天子穿的绣有龙饰的礼服。阙:通“缺”。(22)祖:祭路神。业业:雄壮的样子。捷捷:行动敏捷的样子。怀:虑。靡及:不及,即未完成使命。(23)彭彭:马强壮的样子。(24)城:此指筑城。(25)骙(kui葵)骙:犹“彭彭”。喈喈:犹“锵锵”,铃声。(26)徂:往。式:犹“乃”。遄:速。(27)穆:淳和。(28)永怀:长思。
 
 【译文】 上天生下亿万民众,有事物就有规程。民众有那本来的品性,喜好这美德与善行。上天监察审视周家,仁德昭显明示天下。为了保佑这位天子,于是降生樊仲山甫。仲山甫的道德和品行,准则就是和气善诚。和颜悦色仪表优美,翼翼恭敬谨慎小心。先祖遗训努力效法,君子威仪努力奉行。天子于是把他选用,派他于国宣示成命。我王命令这位樊仲,树立榜样示范众君。继承你的先祖遗功,严密保卫我王安宁。掌管我王命令出入,王之喉舌代宣成命。颁布政令达于四方,各国诸侯遵照施行。
 肃穆庄严我王之命,樊仲山甫恭敬奉行。王朝政务是非好坏,仲山甫能把它辨明。他既聪明又有智慧,用以保全他的自身。从早到晚终不懈怠,全心侍奉天子一人。人们曾有这样的话:柔软的就吞下,坚硬的吐了它。唯有这位樊仲山甫,柔软的他不吞下,坚硬的也不吐它。鳏寡无靠他不欺侮,强暴之徒他不惧怕。人们还有这样的话:道德轻轻如同毫毛,却很少有人能举动它。我对此话仔细考虑:举它唯有樊仲山甫。对他爱护却无法帮助。天子衮龙袍有了缺损,唯有仲山甫能修补。仲山甫出行把路神祭祀,四匹公马雄壮威武。众位随从大步匆忙,王事未了常挂心上。四匹公马膘肥体壮,八只鸾铃当当作响。我王命令樊仲山甫,修筑城邑到那东方。四匹公马威武强劲,八只鸾铃响声叮叮。樊仲山甫前往齐邑,愿他早早踏上归程。吉甫作了这首诗歌,美好温和如同清风。樊仲出行深怀忧虑。以此安慰他的心灵。
 
 【集评】 明·孙鑛:“语意高妙,探微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大约以理趣胜。”(《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清·姚际恒:“(开头)《三百篇》说理始此,盖在宣王之世矣。”“(六章)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诗经通论》卷十五)
 清·方玉润:“(一章)深源星宿,不独理精,词亦粹然。虽宣圣亦不能不为之心折。此《三百篇》说理第一义也。”“(一章)工于发端,与上篇同一高浑有势。然‘岳降’以气言,‘天生’以理言,妙在说理不腐,三代之异于南宋者以此。……(七八章)此二章方写出行,为作诗送别之由,篇法极为整饬。”(《诗经原始》卷十五)
 清·牛运震:“开端四语,性命精微之奥,一篇诗旨函盖于此。‘有物有则’,一语微显兼到,后儒纷纷论性,不如此语之浑约。‘保兹天子’二语,一篇神气凝注处。……中兴名臣,关合气运,写得严重堂皇。”“‘王之喉舌’,较‘股肱’‘耳目’等字又翻新一层,精密透切。”“‘德輶如毛’,奇喻妙语,‘我仪图之’二句吞吐顿挫。”“(七章)诗本为城齐而作,正写却止。此一章较申伯封谢叙法迥变。”“‘穆如清风’,绝妙评语。《三百篇》中微词婉致,冷然善入者,皆当以清风目之。……精微典雅,更有幽逸淡婉之致,观其自评良然。”(《诗志》卷七)
 近·吴闿生:“旧评云:‘城齐’止一语便了。又云:大臣远役,间疏之渐。‘遄归’句含意无穷。”(《诗义会通》卷三)
 
 【总案】 这首诗也是宣王大臣尹吉甫写的一首送别诗,是赠给仲山甫的。这是《诗经》中极少的几篇今天可知作者名字的作品之一。其内容主要是赞美仲山甫的德行和他辅佐宣王中兴的功绩。开头与《崧高》有相似之处,但并不以送行的内容为主。这首诗的语言典雅中透出质朴活泼,富有创造性,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

《诗经》篇文之《烝民》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于下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11)
 缵戎祖考(12),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13),王之喉舌。
 赋政于外(14),四方爰发(15)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16)
 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17),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如毛(18),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19),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20),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21),四牡业业(22)
 征夫捷捷(23),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24),八鸾锵锵(25)
 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26)
 四牡骙骙(27),八鸾喈喈(28)
 仲山甫徂齐(29),式遄其归(30)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31)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注释】①烝:众。②秉:赋有。彝(yí):常。③懿(yì):美。④监:视。⑤昭:明。假(gé):至。⑥令:美好。⑦古训:先王的遗典。式:效法。⑧力:勤修。⑨若:选择。⑩赋:颁布。(11)式:法。辟(bì):诸侯。(12)缵(zuǎn):继承。戎:你。(13)出纳:总揽。(14)赋政:颁布政令。(15)发:施行。(16)将:奉行。(17)茹:食,吞。(18) (yóu):轻。(19)仪图:揣度。(20)衮(gǔn)职:王职。 阙:通“缺”。过失。(21)祖:通“徂”。行。(22)业业:马高大貌。(23)捷捷:敏捷貌。(24)彭彭:马奔驰貌。(25)鸾:车铃。锵锵:铃声。(26)城:筑城。东方:指齐国。(27)骙(kuí) 骙:马奔驰貌。(28)喈喈:铃声。(29)徂:往。(30)遄(chuán):急。(31)穆:和美。
 【鉴赏】这是尹吉甫送仲山甫城齐之诗。
 仲山甫即樊仲。仲山甫曾封于樊,因贤,后入周为相。宣王为何要命他“城彼东方”呢?原来是为了坐镇东方,平定齐乱。宣王中兴之业自见于言外。全诗八章。
 首章写仲山甫出生非凡。此章虽是说理,但理精词粹,活而不腐。天生众民,有事物就必有法则。这里的“物”当指“烝民”,“则”当指禀性。所以诗接着说百姓赋有常性,皆喜欢美好的德行。而上天更是公正无私,唯德是辅。上天监察周邦,能以昭明之德施及下土。由于上天宠爱这宣王,故而生下贤相仲山甫。仲山甫为天所生,这岂不灵异! 难怪他文武双全,辅宣王而中兴。
 中五章写仲山甫德职相称。二章言德。仲山甫之德,以“柔嘉”为准则。正因如此,他仪容端庄,面色和善,持身谨慎,从政谦恭,表里皆美。他效法故言遗训,学问精湛;勤修威仪,举止有度。于是宣王选择他担当重任,将“明命”使之布于四方。三章言职。此章写尽了仲山甫之职。他外则作“百辟”的榜样,即是“总领诸侯”;内则保卫天子一身,即是“辅养君德”;入则总揽王室政令,即是“典司政本”;出则布政于外,即是“经营四方”。仲山甫能担当“外”“内”“入”“出”诸职,足见其才全德备。四章言尽职。庄严的王命,仲山甫去奉行它。国事的好坏,仲山甫去明辨它。他既明于理,又察于事,因而他能顺理以守身,不致造成过失。这“明哲保身”断非后世趋利避害、苟且全躯之谓。他早晚不懈,事奉宣王。可见,仲山甫从政是何等尽心竭力。五、六章再言德。人们也有这样的话:凡软者则吞,凡硬者则吐。诗以此比喻那种凌弱而畏强之辈。唯仲山甫则不然。他软者也不吞,硬者也不吐。正因为他“不茹柔”,故不欺鳏寡;正因为他“不吐刚”,故不畏强暴。仲山甫之德可谓纯正。人们也有这样的话:德轻有如鸿毛,但人们少能举起它。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不重修德之故。我私自揣度,唯仲山甫能够举起它。而修德之事,隐然无形,全靠自己,故虽爱他,但也无法相助。至于说王职有过失,也唯有仲山甫能够匡正。
 


 末二章写仲山甫城齐及作诗之由。这二章方入正题。而前面言德职相称又为城齐之命必副张本。仲山甫出往东方,四马高大强壮,随从步履迅疾。尽管如此,仲山甫心里还唯恐不及于事。于是又催马扬鞭,兼程前进。四马奔驰忙,八铃响𪠽𪠽。 王命仲山甫,筑城于东方。仲山甫往齐,望完成使命早回还。这里既描绘出仲山甫不负王命急速往齐之态,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盼他早回之情。于是吉甫写下了这首歌,这歌声非常和美,有如清风沁人心脾。诗人深知,仲山甫虽奉命城齐,然而他的心仍系王室,必有所怀思,故作诗以安慰其心。《诗序》说:“美宣王”。《诗集传》说:“作诗以送之。”《诗序》发其义,《诗集传》言其事,二说相辅相成,互为表面,不可谓误。姚际恒《诗经通论》谓美“仲山甫筑城于齐”而“不及‘美宣王’之意”,这未免失之片面。殊知,美仲山甫城齐,而美宣王能“任贤使能”自见于言外。吴闿生《诗义会通》说是刺“宣王失德”,疏远贤臣,这显然不当。“城齐”之举,事关平齐乱、怀诸侯之大业,非仲山甫不足当此重任。由此可证吴说实非。

《诗经》之《烝民》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烝民

 〔原文〕
 天生烝民,(韩烝作蒸。)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鲁彝作夷。)
 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
 昭假于下。
 保兹天子,
 生仲山甫。
 (则、德,之部。下、甫,鱼部。)
 仲山甫之德,
 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
 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鲁古作故。)
 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
 明命使赋。
 (德、则、色、翼、式、力,之部。若、赋,鱼部。)
 王命仲山甫,
 式是百辟,
 缵戎祖考,
 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
 王之喉舌。
 赋政于外,
 四方爰发。
 (考、保,幽部。舌、外、发,祭部。)
 肃肃王命,(齐肃作赫。)
 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否,
 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鲁韩解作懈。)
 以事一人。
 (将、明,阳部。身、人,真部。)
 人亦有言:
 柔则茹之,
 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
 柔亦不茹,
 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
 不畏强御。
 (茹、吐、甫、茹、吐、寡、御,鱼部。)
 人亦有言:
 德輶如毛,
 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
 维仲山甫举之。
 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
 维仲山甫补之。
 (举、图、助、补,鱼部。)
 仲山甫出祖。
 四牡业业,
 征夫捷捷,(韩捷作倢。)
 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
 八鸾锵锵。
 王命仲山甫,
 城彼东方。
 (业,叶部。捷、及,缉部。叶缉通韵。彭、锵、方,阳部。)
 四牡骙骙,
 八鸾喈喈。
 仲山甫徂齐,
 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
 以慰其心。
 (骙、喈、归,微部。风、心,侵部。)
 〔译文〕
 上天生下了芸芸众生,有事物本体就有法则规范。人民保持常性,爱好这美德是天赋的规律。上天俯察这周王朝,把光明从上照到下。保护辅助这天子,生下了仲山甫。
 仲山甫这个人的品德,温和善美是他的准则。仪容美好、和颜悦色,小心谨慎而又谦恭。先人的遗训他就仿效,君子的威仪他就勉力从事。天子就这样选择了他,有了明令就让他去传达。
 周王命令仲山甫,做那些诸侯百君的好榜样。继承你祖先光荣的勋业,周王自身有赖你而得保。出入掌管君王的政令,作为君王的喉舌宣讲王命。颁布政令到王畿之外,四方诸侯于是就按令施行。
 庄重严肃的君王的命令,仲山甫奉行它毫不出差。各国的政事是好是坏,仲山甫都能洞察辨明它。既高明又富有智慧,以此来保他自身不出错。起早睡晚从不肯懈怠,以此奉事君王一个人。
 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软的就去吃掉它,刚硬的就吐出去它。只有这仲山甫,软的也不吃,硬的也不吐。不欺侮软弱的鳏夫和寡妇,不怕强暴的人。
 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德行很轻如同毫毛,人们却很少能举起它。我现在来猜想它,只有仲山甫能举起它,爱他却没有办法帮助他。天子的职事有了缺遗,只有仲山甫才能补救它。
 仲山甫出行祭祀道路之神,四匹马高大骏健,从行的人敏捷活跃乐于跟随他,常常担心赶不上。四匹马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八只鸾铃叮当响个不停。周王命令仲山甫,建筑城邑在那个东方。
 四匹马壮健有力跑个不停,八只鸾铃和鸣喈喈。仲山甫去往那齐国,快呀快快地踏上他的归程。尹吉甫写下这首歌相赠送,这歌和美的如拂面的清风。仲山甫在外多有记挂,用这美好的歌来安慰他的心。
 〔评介〕
 “《烝民》,宣王命仲山甫徂齐,城彼东方,尹吉甫送行之作。”(陈子展《诗经直解》)该诗与《崧高》同为一人手笔,两诗内容相类,俱是颂美,但诗的风貌却大异其趣。申伯是王之元舅,镇守一方的侯伯,故《崧高》雄浑宏博,极力突出申伯位隆势高;仲山甫是王之喉舌,补衮要臣,直接参与王政,故《烝民》探微入奥,以理趣胜。两诗各领风骚,自具妙境。
 本诗八章,章八句。首章言人性善。这里作者引入天理人性关系的思考,以理入诗,作为发端,它不仅说明仲山甫是天赐良臣,作为德的楷模,引人向善,而且也奠定了仲山甫作为一个明哲冷静,勤勉细密形象的全诗基调。这一开端高屋建瓴,是塑造形象的有力组成部分。所以方玉润说它“工于发端,与上篇同一高浑有势,妙在说理不腐。”(《诗经原始》)二章具体细致地描写仲山甫的德行、学行和事业。写他的德行美仪,是标示他足以为人风范; 写他的学行,是揭示他鉴古知今,足以辅佐王政。所以天子选定了他,这是天赐的德才具足的良臣。三章写仲山甫的职守。他领导百君,掌管王命,作为王之喉舌,布政四方。这里说明了他职守的特殊,非贤智之人难当此任。四章由写仲山甫克尽职守进而描写他个人修养。他能严肃认真对待王命“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是因为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即“既明且哲”是一个勤勉的人,也是一个智者。五、六两章又集中篇幅描写其德。他人格高尚,不欺软,不畏强暴,刚正不阿。他守德不移,以他的智慧品德去补天子之疏漏。方玉润言此二章“总不脱则字”(《诗经原始》),也就是说处处强调仲山甫冷静细密,其智和于天道,其德足为表率。七章写仲山甫奉命徂齐,城彼东方。这里既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他谨敬事君“赋政于外”的勤勉,也通过从者的一心跟随,烘托出仲山甫的人格影响,从侧面表现他的德才。八章写盼望仲山甫徂齐快些归来,并写出作诗“以慰其心”的目的。盼其速归,是说王朝难以须臾离开他、突出他的地位、作用。
 全诗八章写得十分谨严,通贯全诗以 “德”为骨,在对德与智的细密描述中,使仲山甫的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作者将他的极大热情付之于客观、冷静、细密的描绘之中,使诗具有 “穆如清风”探微入奥的深长意味。
 和诗的基调相一致,作品采用了凝炼、概括、富于哲理的语言。如“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这些语言深富理趣,警策动人,它们使诗篇、使仲山甫这一形象增加了深隽的理性意味。另如 “王之喉舌”、“小心翼翼”、“令仪令色”、“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也都十分精彩,它们凝炼准确,形象鲜明,生动活泼,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清晰可感,如在目前。上述这些语言很多都被后世学人略加改造,使之作为成语而流传至今。可见作者在铸造艺术语言方面的高超本领。
 上述诸方面的艺术表现,使诗篇“语意高妙,探微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 (孙《批评诗经》)“《三百篇》说理始此。” (姚际恒《诗经通论》)它开启了后世“以理为诗”的先河,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手法。就艺术表现方法说,本诗堪当 《诗经》中的珍品。
烝民

烝民

〔原文〕
天生烝民,(韩烝作蒸。)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鲁彝作夷。)
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
昭假于下。
保兹天子,
生仲山甫。
(则、德,之部。下、甫,鱼部。)
仲山甫之德,
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
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鲁古作故。)
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
明命使赋。
(德、则、色、翼、式、力,之部。若、赋,鱼部。)
王命仲山甫,
式是百辟,
缵戎祖考,
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
王之喉舌。
赋政于外,
四方爰发。
(考、保,幽部。舌、外、发,祭部。)
肃肃王命,(齐肃作赫。)
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否,
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鲁韩解作懈。)
以事一人。
(将、明,阳部。身、人,真部。)
人亦有言:
柔则茹之,
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
柔亦不茹,
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
不畏强御。
(茹、吐、甫、茹、吐、寡、御,鱼部。)
人亦有言:
德輶如毛,
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
维仲山甫举之。
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
维仲山甫补之。
(举、图、助、补,鱼部。)
仲山甫出祖。
四牡业业,
征夫捷捷,(韩捷作倢。)
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
八鸾锵锵。
王命仲山甫,
城彼东方。
(业,叶部。捷、及,缉部。叶缉通韵。彭、锵、方,阳部。)
四牡骙骙,
八鸾喈喈。
仲山甫徂齐,
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
以慰其心。
(骙、喈、归,微部。风、心,侵部。)
〔译文〕
上天生下了芸芸众生,有事物本体就有法则规范。人民保持常性,爱好这美德是天赋的规律。上天俯察这周王朝,把光明从上照到下。保护辅助这天子,生下了仲山甫。
仲山甫这个人的品德,温和善美是他的准则。仪容美好、和颜悦色,小心谨慎而又谦恭。先人的遗训他就仿效,君子的威仪他就勉力从事。天子就这样选择了他,有了明令就让他去传达。
周王命令仲山甫,做那些诸侯百君的好榜样。继承你祖先光荣的勋业,周王自身有赖你而得保。出入掌管君王的政令,作为君王的喉舌宣讲王命。颁布政令到王畿之外,四方诸侯于是就按令施行。
庄重严肃的君王的命令,仲山甫奉行它毫不出差。各国的政事是好是坏,仲山甫都能洞察辨明它。既高明又富有智慧,以此来保他自身不出错。起早睡晚从不肯懈怠,以此奉事君王一个人。
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软的就去吃掉它,刚硬的就吐出去它。只有这仲山甫,软的也不吃,硬的也不吐。不欺侮软弱的鳏夫和寡妇,不怕强暴的人。
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德行很轻如同毫毛,人们却很少能举起它。我现在来猜想它,只有仲山甫能举起它,爱他却没有办法帮助他。天子的职事有了缺遗,只有仲山甫才能补救它。
仲山甫出行祭祀道路之神,四匹马高大骏健,从行的人敏捷活跃乐于跟随他,常常担心赶不上。四匹马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八只鸾铃叮当响个不停。周王命令仲山甫,建筑城邑在那个东方。
四匹马壮健有力跑个不停,八只鸾铃和鸣喈喈。仲山甫去往那齐国,快呀快快地踏上他的归程。尹吉甫写下这首歌相赠送,这歌和美的如拂面的清风。仲山甫在外多有记挂,用这美好的歌来安慰他的心。
〔评介〕
“《烝民》,宣王命仲山甫徂齐,城彼东方,尹吉甫送行之作。”(陈子展《诗经直解》)该诗与《崧高》同为一人手笔,两诗内容相类,俱是颂美,但诗的风貌却大异其趣。申伯是王之元舅,镇守一方的侯伯,故《崧高》雄浑宏博,极力突出申伯位隆势高;仲山甫是王之喉舌,补衮要臣,直接参与王政,故《烝民》探微入奥,以理趣胜。两诗各领风骚,自具妙境。
本诗八章,章八句。首章言人性善。这里作者引入天理人性关系的思考,以理入诗,作为发端,它不仅说明仲山甫是天赐良臣,作为德的楷模,引人向善,而且也奠定了仲山甫作为一个明哲冷静,勤勉细密形象的全诗基调。这一开端高屋建瓴,是塑造形象的有力组成部分。所以方玉润说它“工于发端,与上篇同一高浑有势,妙在说理不腐。”(《诗经原始》)二章具体细致地描写仲山甫的德行、学行和事业。写他的德行美仪,是标示他足以为人风范; 写他的学行,是揭示他鉴古知今,足以辅佐王政。所以天子选定了他,这是天赐的德才具足的良臣。三章写仲山甫的职守。他领导百君,掌管王命,作为王之喉舌,布政四方。这里说明了他职守的特殊,非贤智之人难当此任。四章由写仲山甫克尽职守进而描写他个人修养。他能严肃认真对待王命“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是因为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即“既明且哲”是一个勤勉的人,也是一个智者。五、六两章又集中篇幅描写其德。他人格高尚,不欺软,不畏强暴,刚正不阿。他守德不移,以他的智慧品德去补天子之疏漏。方玉润言此二章“总不脱则字”(《诗经原始》),也就是说处处强调仲山甫冷静细密,其智和于天道,其德足为表率。七章写仲山甫奉命徂齐,城彼东方。这里既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他谨敬事君“赋政于外”的勤勉,也通过从者的一心跟随,烘托出仲山甫的人格影响,从侧面表现他的德才。八章写盼望仲山甫徂齐快些归来,并写出作诗“以慰其心”的目的。盼其速归,是说王朝难以须臾离开他、突出他的地位、作用。
全诗八章写得十分谨严,通贯全诗以 “德”为骨,在对德与智的细密描述中,使仲山甫的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作者将他的极大热情付之于客观、冷静、细密的描绘之中,使诗具有 “穆如清风”探微入奥的深长意味。
和诗的基调相一致,作品采用了凝炼、概括、富于哲理的语言。如“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这些语言深富理趣,警策动人,它们使诗篇、使仲山甫这一形象增加了深隽的理性意味。另如 “王之喉舌”、“小心翼翼”、“令仪令色”、“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也都十分精彩,它们凝炼准确,形象鲜明,生动活泼,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清晰可感,如在目前。上述这些语言很多都被后世学人略加改造,使之作为成语而流传至今。可见作者在铸造艺术语言方面的高超本领。
上述诸方面的艺术表现,使诗篇“语意高妙,探微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 (孙《批评诗经》)“《三百篇》说理始此。” (姚际恒《诗经通论》)它开启了后世“以理为诗”的先河,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手法。就艺术表现方法说,本诗堪当 《诗经》中的珍品。

☚ 崧高   韩奕 ☛

烝民

烝民

众民。《大雅·荡》一章: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毛《传》:“谌,诚也。”郑《笺》:“烝,众。天之生此众民,其教道之非当以诚信使之忠厚乎?” 《大雅·烝民》一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毛《传》:“烝,众;物,事;则,法。”郑《笺》: “天之生众民,其性有物象,谓五行仁义礼智信也。” 《周颂·思文》一章:“立我烝民,莫非尔极。”毛《传》: “极,中也。”郑《笺》: “烝,众也。”朱熹《集传》:“立、粒通。极,至也。然后稷之德真可配天,盖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其德之至也。”

☚ 烝   烝徒 ☛
烝民

烝民

众人,百姓。《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魏毋丘俭《承露盘赋》:“驱阴阳而役神物,岂取力于烝民。”——这承露盘的建成是借助于天地阴阳之力,役使神力的结果,难道仅靠老百姓的人力、物力就达到目的吗?

☚ 争腐鼠于饥鸢   郑白之沃 ☛

烝民

众民。《诗经·大雅·烝民》:“天生~,有物有则。”

百姓

百姓

庶(众庶;商庶;黔庶;品庶;芸庶;蒸庶;萌庶) 兆(兆灵;众兆) 氓(氓庶) 甿(甿庶;甿畮)苍(苍生;苍民;苍赤;苍甿;苍氓;苍萌;苍黎;苍黔) 下(下人) 邦人 百族 生识 群生 群萌 群黎 藿黎 黔黎 黔黧 黧黔 隶属 老小 员首 身灵 俚民 穹元 元元 丘民 萌隶 众户 众生 万生 烝徒 烝黎 蒸人 蒸民 蒸徒 蒸黔
民众,百姓:元 烝人 烝民 烝黎 民萌 民氓 黎民 黎人 黎元 黎玄 黎甿 黎物 黎服 黎氓 黎首 黎庶 黎萌 黎黔 民黎
众民,百姓:兆人 兆民 兆众 兆姓兆庶 兆氓 兆萌 兆黎
黎民,百姓:萌黎 梨元 犁民 甿黎蒸黎 蒸犁
人民,百姓:仪 民人 横目
生灵,百姓:人灵
(战国后对平民的通称:百姓)

☚ 平民   各种百姓 ☛

众多(多指人)

众多(多指人)

杂 甡 黎 庶(庶侈;蕃庶) 烝(~民) 昆 閦 众广广众 稠众 猥众 盈多 盈指 充盈 诸众 殷繁 殷大 殷盈 殷盛 殷众 猥盛 滋盛 充夥 稠夥 稠穰 浩穰 骈繁 充斥 罗午 连室 连屋 麻起 麻苇 麻列 波委 党辈 雹布 林立 叠迹 鞅掌(游人~) 蚁多 充多猥多 阵打阵 云蒸雾集 烟霏雾集 霞振云从
数量众多:充车
到处密布,数量众多:云屯星聚
为数众多:骈门连室
众多,各:列(~车;~国)
盛,多:奂(美轮美~)
众,多:
众多,如猬毛丛集:猬集
密集众多:蜂房蚁穴
众多而密集:漫天遍地
繁盛众多:繁衍 蕃衍
繁庶,众多:阜繁
浩繁众多,非常丰富:浩如烟海 浩如沧海 浩若渊海 浩若烟海
琐碎众多:
杂乱众多:杂猥
错杂众多:摐摐

☚ 人或事物很多   众多的样子 ☛

烝民zhēng mín

众民,百姓。《书·益稷》:“~~乃粒,万邦作乂。”也作“蒸民”。《史记·孝文本纪》:“朕闻之,天生~~,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