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烛影摇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词牌名。原名《忆故人》,宋王诜作。双调五十字,仄韵。周邦彦增益其词,另成一曲,易为今名。又名《秋色横空》、《玉珥坠金环》。双调九十六字,上下阕各五仄韵。又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调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同。 ☚ 满庭芳 声声慢 ☛ 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又名《忆故人》、《归去曲》、《玉珥坠金环》、《秋色横空》。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云: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则此调应为周邦彦所创,系将四十八字体小令《忆故人》重叠而成,南宋人多填此体。吴文英《梦窗词稿》入黄钟商。《词律》卷六列吴文英“秋日灯花”一首,双调,九十六字,上、下片同,各九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二句作七字,为此体定格。《词谱》卷七于此调下,首列毛滂“老景萧条”四十八字体,次列王诜“烛影摇红”五十字体,再列周邦彦九十六字体。 ☚ 烘春桃李 凌歊 ☛ 烛影摇红十月十九日 瑞霭金台,琼枝光射龙楼雪。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云暗雁风高揭。向海屋、重标珠阙。文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迢递谁知,碧鸡影里催啼鴂。骖鸾不得玉京游,难挽瑶池辙。《黄竹》歌声悲咽。望翠甍、双鸳翼折。金茎露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 桂王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隆武二年(1646)八月,唐王朱聿键在行都福京(今福建福州市)被清兵杀死,桂王在肇庆(今广东市名)为臣下拥立,改元永历。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桂王在昆明被吴三桂杀害。从此,朱明王朝宣告彻底灭亡。王夫之此词采取极为委婉曲折的手法,迷离惝怳地记录了桂王政权由建立到失败的史实,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孤愤。“十月十九日”,是桂王的诞辰。 上阕开头四句,以浓丽的笔墨,运用神话传说,描绘出一幅神仙世界的图景,借以比喻南明王朝。“瑞霭金台,琼枝光射龙楼雪。”金台,《水经注》:“昆仑宫城上安金台五所。”词中借指南明的殿阁楼台。龙楼,泛称帝王宫阙。金台笼罩在祥云之中,玉树、龙楼,雪光相射。这是从外部描写神仙世界紫气氤氲、壮丽秀美的景色。下二句则进一步刻画神仙世界里巍峨瑰丽的宫阙。“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九阊,九重阊阖。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丹穴,《山海经·山经》卷一:“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作者从众多仙人眼中所见的角度,来刻画仙界雕饰精美、富丽堂皇的宫殿。当九重天门打开的时候,群仙笑指着那一派雄伟壮丽的天上宫阙,它们的雕甍飞檐,色彩缤纷,姿态万千,就象丹穴山上的凤凰翩翩起舞一样美丽壮观。以飞鸟的形象描写殿宇,早在《诗·小雅·斯干》里就出现过:“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而王夫之选择传说中的神鸟凤凰,想象更为丰富。在他的心目中,南明桂王政权虽然偏于一隅,岌岌可危,但却是正统。他对这个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忠心耿耿,曾寄予过莫大的希望。因此,词的前四句调动了各种华丽的字面,赞美昔日桂王朝的兴旺景象。 下面五句,再用比喻,叙写唐王的失败和桂王即位的史实。“云暗雁风高揭”。雁风,指秋风。高揭,高高掀起。清军陷福京,唐王遇害,他的小朝廷即告灭亡。此句以秋风劲吹、乌云黯淡之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事件。“向海屋、重标珠阙”。珠阙,珍珠装饰的宫阙,此指桂王朝廷。海屋,因其行京在广东肇庆,故称。两句紧相对应,唐王失败,而桂王又在南海一隅打出旗号,重建政权。王夫之对此是十分赞赏的。所以,接着三句即写桂王即位。“文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文鹓,鸟名。形体似凤,羽毛有文采。小春,农历十月为小阳春。桂王于隆武二年十月监国,十一月即帝位,改元永历。小春时节,秋霜尚轻,天气和暖,显然是比喻此时所建立的桂王朝廷形势较可乐观。文鹓,无疑是指文武官员。词人曾以为,桂王即位,是明王朝一次中兴的良机。故词中表现了他对桂王政权热烈的讴歌和颂美,以及由此产生的欣慰情怀。 事实上,桂王政权从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着清兵的大举进攻,桂王只得由肇庆一路西逃,中经南宁、昆明等地,一直进入缅甸境内。但清兵也随之打入缅甸,将其俘获,最后将他杀害于昆明,南明彻底灭亡。下片,作者以极其沉痛悲愤的心情,用种种比兴象征的手法,叙述了这一历史巨变。 “迢递谁知,碧鸡影里催啼鴂。”碧鸡,山名,在昆明西南三十里。催啼鴂,化用屈原《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作者悲痛地说,谁能料想得到,在那遥远的西南边陲,碧鸡山里鹈鴂悲鸣声一阵紧似一阵,百花零落,春意阑珊,桂王大势已去,中兴复国无望矣!以下几句,哀悼桂王被杀。“骖鸾不得玉京游,难挽瑶池辙。《黄竹》歌声悲咽。”拉车的三匹马叫骖。此处“骖”用如动词,“骖鸾”即以鸾鸟驾车,升天游仙。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瑶池,《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临别作歌:“将子毋死,尚能复来。”希望穆王将来重游。《黄竹》,亦见《穆天子传》,穆王西游,在到黄竹的路上,“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乃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词中说,桂王已死,无法再乘鸾车去游玉京了,就象周穆王一死,再也不能重游瑶池,徒然留下哀伤的《黄竹歌》,流传人间。这里显然还巧妙地化用了晚唐李商隐《瑶池》诗意:“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下文“望翠甍、双鸳翼折”句,谓望中可见宫殿屋脊上,瓦鸳鸯的翅膀折断了,再以宫阙的残破比喻桂王朝的倾覆。“金茎露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金茎,《三辅故事》载,汉武帝好神仙,相信方士关于饮用和以玉屑的露水可以长生的话,在建章宫内立高二十丈、大十围的铜柱,上有仙人掌擎起承露盘。露冷,即汉武死去的隐语。桥山,在今河北涿鹿县,相传是黄帝所葬之处(《史记·五帝本纪》)。汉武帝死去,金茎露冷,无人饮用;桥山的黄陵月色苍茫,景象凄寂,不时地传来乌鸦的凄惨叫声。这气氛极悲凉冷落,令人黯然神伤。作者反复用典写桂王的死,在低沉哀婉的情调中结束全词,遗臣孤愤,表现得非常深沉悲怆。 此词的最大特色是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影射、暗喻明、清之际的一段史实,艺术性强,社会内容也很深广。在具体运用这一传统手法时,本词有两点独到之处。首先是大量用典,所用典故又多撷取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如“金台”、“九阊”,“丹穴”,或虚实相掺,真假难分的野史杂记,如“瑶池”、“金茎”、“黄竹”、“桥山”(此虽见诸正史,真假也很难说),以它们本身的情节、景象的内涵,再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使其象征性、暗示性十分丰富而又曲折,达到了“真”、“幻”结合,融汇无间的妙诣。其次是几个以自然景物象征比喻南明国运的句子(“雁风”、“小春”、“啼鴂”),将自然界的时序和南明政权更迭的时间,加以巧妙地绾合,亦此亦彼,也达到了一种婉曲含蓄的艺术境界。清初文网甚严,故这首哀悼永历帝的词作,之所以写得扑朔迷离,乃是作者的政治处境使然,不得不尔。但这不得已的原因,恰恰使此词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烛影摇红此词作于清兵南下、金陵陷落、福王政权倾覆之后,以一个饱经世态炎凉、彻夜孤栖难寐的思妇的口吻,喻写江山易代、缅怀先朝的感伤。 上片字面是写思妇伤春怀人的愁绪。“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谓尽管天工奇巧,春光浩荡,自己却无心观赏,有负良辰美景。一派惆怅之情,开篇即溢于纸表。“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是说梦中的一晌欢会更触动心中久积的离愁,不禁彻夜转侧难眠,索性守在银灯前坐待天明。“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谓隔水的红兰可采撷以赠所思,于是登舟往摘之,然而却因形单影只,听到橹声不禁暗自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即思妇见到带着晨露的红兰,倍觉独宿之凄楚。这几句词既是承彻夜未眠而来的晨景,更是要引发读者对《别赋》所咏情境的联想。“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是说在思妇的眼中,花柳春色,尽带离愁别绪。春景与闺怨,在词中已完全融为一体。仅就写思妇愁绪来说,此词已臻化境,具有很高造诣;而在字句之中,又寄寓着词人的故国之思,其境婉曲深沉,其情刻骨铭心,更显示出作者的过人才华。 下片从字面看,是而今孤寂难耐的思妇对昔日繁华生涯的追忆。“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下片的开头,也同上片的开头一样,发出强烈的感慨,定下全片的基调。“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则是对当年繁华情景的具体刻画,真个是彻夜笙歌,风流体态,与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间。“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写的是回首当年后引起的感叹。“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千载。”意谓当年的盛况已一去不返,只留下永久的凄凉。“金钗十二”,极言美女之多,典出《谈苑》:“牛僧孺自夸服金石千斤甚得力,而歌舞之妓颇多。乐天戏赠云:‘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珠履三千”,形容门客之众,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但转眼之间,一切皆空,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端?上下片合看,本词的抒情主人公当是流落民间的豪门歌妓,一身经历了人世的荣辱升沉。其境遇,酷似白居易《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的商妇,在孤栖难眠之际,难免要回首前尘。 本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寄托遥深,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本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琵琶行》中刻画的商妇,不过是失意官宦的写照;本词中塑造的思妇,则是爱国志士的喻写。因此,感情色彩强烈,也就成为本词的鲜明特点之一,几于句句酸苦,字字锥心。这两个特点,使得本词词气超迈,境界高远,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前人对此词境界深有理解,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曰:“节愍词《烛影摇红》……声哀以思,与《莲社词》‘双阙中天’阕,托旨略同。”《莲社词》是南宋词人张抡的词集,“双阙中天”是其所作《烛影摇红·上元有怀》词的首句。张抡所作,直抒亡国之痛:“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夏完淳的词,也寄寓着故国之思,二者确乎“托旨略同”。可见简单地就字面理解,无法把握夏词的深意。 但是,夏词与张词,在艺术手法上迥然不同。一是深有寄托,一是直言抒怀。有人未把握这一差异,把夏词也当作直接抒情的作品,以至作出不够准确的解释:“这首词作于南都陷落之后。上片写故乡松江的眼前景物,触目烟花都成愁怨。下片回忆当年南都旧事,绮楼歌吹,都随逝水。表现出一个青年志士对国家倾覆的无限感伤。”照此讲法,夏完淳的故国之思,只因“绮楼歌吹,都随逝水”而起,岂不大大有损于少年英雄的完美形象?而且,这种讲法将寄托遥深的浑融之作,解作直白生硬的浅陋之作,也大大贬低了本词的艺术价值。只有把该词看作借思妇哀怨表现亡国之痛,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领会词意。 烛影摇红雪意沉沉,北风冷触庭前竹。白头阿监抱琴来,未语眉先蹙。弹遍瑶池旧曲,韵泠泠、水流云瀑。人间天上,四十年来,伤心惨目。 尚记当初,梨园无数名花簇。笙歌缥缈碧云间,享尽神仙福。太息而今老仆,受君恩、沾些微禄。不堪回首,暮景萧条,穷途歌哭。 此词题为《听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陈进朝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宫廷梨园乐坊的琴师。因为弹得一手好琴,深受高宗(乾隆)、仁宗(嘉庆)的器重。道光年间,陈已垂垂一老,被放出宫外,领一点点“微禄”度年,暮景十分萧条。顾春和丈夫奕绘极擅音律。冒广生《天游阁集》附评曾提到她同丈夫“并马游西山,马上弹铁琵琶,手白如玉,琵琶黑如墨,见者谓是一幅《王嫱出塞图》”。有一回,奕绘购得古玉笛一支,夫妻共同吹奏,一起填词。奕绘先写成《翠羽吟》一阕,顾春作《十六字令》,云: “听,黄鹤楼中三两声。仙人去,天地有余青。”可知西林太清夫妇确是一对“知音”人,他们之邀请陈进朝来家作客,聆赏其美妙琴音是很自然的事。 “雪意沉沉”,落笔造境,先绘一幅茫茫灰空、将雪未雪的景象。朱德润《冬至》诗: “雪意屏山欲放梅。”司马光《冬日》云: “野迥山形秀,云疏雪意阑。”首句既点明听琴的时令,又设置了背景,为陈进朝的“暮景萧条”抹上一层暗淡的色彩。次句“北风冷触庭前竹”,除为陈进朝的出场进一步设景外,在修辞上可谓妙绝。“北”、“触”、“竹”都在入声;且这三字韵部相近,几于句内叶,且三字相间成句,诵读时凝涩遏响,与主客当时的心境极为和合。而北风强劲,不说“吹”,而用“触”,见得“庭前竹”受风摧动的真切,从而产生一种亲近效应,具象可感。奕绘当时写有同题《江神子》词,说陈进朝“借长吟,献规箴”、“戒荒淫”,最后被道光帝放出宫外。可见陈是一位很有气节的琴师。如果我们把他同“庭前竹”联系起来,说顾春在词首便有意用竹的耿直高节来象征这位“梨园阿监”,当不会是附会之辞。而“风触残竹”,“竹”、“烛”谐音,又令我们想起“风前残烛” 的形象,为下片的“暮景萧条”伏下一笔。这种融炼韵、炼字、象征、谐音等多种辞格于一言的艺术手法,若不是“词中圣手” (况周颐)是很难做到弥合无间、天韵自然的。三、四句写陈进朝的到来,只“未语眉先蹙”五字,便将陈内心的凄怨苦楚全部外化在面容上,使沉沉雪意、茫茫灰空与抱琴无言、蹙眉伤感的人相映衬,天意人情、环境心境融洽贴合。五、六句写陈的弹奏。瑶池,西王母居处的天池。“瑶池旧曲”,比喻陈当年在御前所弹奏的曲子。他的琴韵有风水之声,“清清泠泠”,使人有“愈病析酲” (宋玉《风赋》)之感。杜甫《行次盐亭》云“春郭水泠泠”,写的是水声。陆机《文赋》云“音泠泠而盈耳”,则又以水声比音声。所以下文明喻以“水流云瀑” ,说琴音一忽如行云流水,一下又似瀑布倾泻,缓促舒张、强弱柔劲、高低抑扬,无不中节合度。但是,陈进朝由于被放出宫,老境颓唐,因而发为音声毕竟是柔弱低抑之音多,而强劲高扬之声少。所以紧接以对比的手法为陈的遭际鸣哀: “人间天上,四十年来,伤心惨目。”奕绘《江神子》云: “三朝阿监一张琴,觅知音,少知音。牢记乾隆嘉庆受恩深”;而对于道光朝则写他“借长吟,献规箴”、“戒荒淫”,终于被放出宫外,不啻一居天界,一落人尘。 过片四句间用白描,写陈进朝在乾隆时期“享尽神仙福”的情景,照应“天上”二字,曲断而意连。作者善于捕捉有代表性的细节,只点出“名花簇拥”、“笙歌缥缈”便可见往昔繁华之一斑。“太息而今老仆”,尽管作者勉强唱出‘受君恩,沾些微禄”,但心中的凄凉悲思、郁勃不平之气却隐约可见。顾春这首词比较委婉含蓄,奕绘同题词对道光朝的指斥就很直露、冷刻。他一方面明写“牢记乾隆嘉庆受恩深”而不提道光; 另方面又指斥道光的“荒淫”不理国政,感叹陈进朝借琴曲规谏只是“空抱爱君心”。大约后来夫妻感到失之太露,所以在《听口口梨园太监陈进朝弹琴》题中,将“道光”二字挖去,修补为空白。(奕绘《明善堂集·流水编》)词末云“不堪回首,暮景萧条,穷途歌哭”,归结到眼前,对陈寄以无限的悲悯和同情。《晋书·阮籍传》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至,辄恸哭而返。”以阮籍的“穷途歌哭”来比喻陈的不同流俗、怨愤郁勃之气,使陈的个性进一步典型化,形象也更加鲜明。“不堪回首”四字,正是作者心弦对琴声的深切共鸣。 这首词没对音乐或弹奏技法作具体描写,却使读者如听金徽羽调,有无限苍凉之思,这正是诗人融入主体无限苍凉的身世之感。 郭则沄在《知寒轩谈荟》中评云: “太清生嘉、道间,其经眼盛衰已如此。盖自宣宗(道光)嗣祚”、“内忧外患,纷起迭乘,宫府萧然,迥非承平之旧矣。”郭评联系道光以降,国势日蹙对诗人心理定势的影响,是很有见地的。但如果没有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则家国之忧或者未能如许沉痛,听陈进朝的泠泠旧曲也未必能“知音”和共鸣。这身世之感便是祖父因文字狱的被赐自尽,使诗人一出生就成了“罪人之后”,不得不多年流落闽海并为奕绘府上的奴仆所收养。这种“半生尝尽苦辛酸” (《定风波·恶梦》),就是“知音”、“共鸣”的基础。黑格尔说: “声音和内在主体性(主体的内心活动)相对应。”有陈进朝的遭遇,始有陈进朝的琴音。而顾春与陈进朝的相似遭遇,使得顾春的主体性能够与琴音“相对应”,从而通过琴音与陈的心境相沟通,因此发而为词,物(遭际)、心(主体性)、音(琴)、言(词作)便臻于谐和之美。 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词牌名。又名忆故人、归去曲、秋色横空、玉耳坠金环。双调。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始见于宋王诜词,凡50字。周邦彦衍为96字。 ☚ 满庭芳 八声甘州 ☛ 烛影摇红谓夺取帝位。明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听信亲娘把江山让,烛影摇红是什么家法。” 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词牌名。又名《忆故人》、《归去曲》、《秋色横空》、《玉耳坠金环》。双调。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始见于宋·王诜词。 ☚ 满庭芳 八声甘州 ☛ 烛光 烛光蜡光 朱光 烛红 ☚ 灯光 闪烁 ☛ 烛影摇红zhú yǐnɡ yáo hónɡ形容烛光摇曳晃动的样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