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烂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烂疔

疔疮的一种。出自《千金要方》。其特点是以局部剧痛开始,迅速出现肢体水肿、水泡、恶臭、大片组织坏死。所以称为烂疔。并有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原因多为肢体皮肤破损,接触潮湿泥土,使湿热火毒炽盛,热盛伤肉而成本病。表现为肢体皮肤破损处疼痛,高度水肿并有水泡,伤口周围呈暗红色,迅速变为紫黑色。伤口肌肉坏死,呈紫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不出血,也无一般化脓性感染的炎症反应。以手按之则有剧痛和捻发音。常有恶臭的棕色稀薄液体自伤口流出,有时带有气泡。全身情况严重,高热、烦躁、头痛、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黄疸、昏迷、脉细数、肢冷等气血衰败的中毒表现。若不及时救治,往往导致死亡。即指气性坏疽。

烂疔

病名。俗称“水疔”。疗疮之一种。其特点为病势暴急,皮肉易腐烂。好发于手足和四肢,初起患处胀痛,皮色黯红,可起水疱,破后流出腐臭脓水,皮肉大片腐烂,周围紫黑色,伴高热寒战,易并发“走黄”。多由皮肤破损染毒,或湿热火毒内蕴,毒聚肌肤而成。内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外治初起以玉露膏外敷,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剂或五五丹,并配合手术,切除腐肉。

烂疔làndīnɡ

疔疮的一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由皮肤破损染毒, 或湿热火毒蕴蒸肌肤而发。多见于手足部, 初起患处胀痛, 周围呈暗红色, 迅速漫延成片, 继则疼痛剧烈, 患肢水肿, 皮肤出现水泡, 溃后流出淡棕色浆水, 皮肉腐坏, 周围转为紫黑色, 疮面略呈凹形, 重症可伴高热、头痛、神昏、谵语。相当于气性坏疽。治宜清热解毒利湿。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妙丸合方化裁。初起皮色暗红者以玉露散(方见疔疮条) 外敷; 如皮色紫黑, 可用蟾酥丸或白降丹调涂患处。

烂疔

烂疔

发于皮肉间容易腐烂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常危及生命的一种疔疮,称为烂疔。俗称水疔,见于《千金要方》,谓:“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瘢,疮溃则有脓水流出,大小如匙面”。《疡科纲要》谓:“别有足部之疡,积湿蕴热,忽发红肿,形势坚巨,浮红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时不能即起,此证湿火若盛,化腐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臂臑手背,亦间有之”。又谓:“足背亦有所谓水疔者,初则红肿蔓延,大热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说明本病好发于下肢,但也有发于上肢者。多见于战伤或农业劳动意外损伤的患者,它具有起病急骤,局部焮热肿胀疼痛,皮色黯红,很快变黑或有白瘢,迅速腐烂,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溃后流出臭秽脓液,稀薄如水等临床特点。
本病大都由于皮肉破损,感染邪毒,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毒热炽盛,热胜肉腐而成。初起在皮肤破损处感觉胀裂痛,周围皮肤呈黯红色,旋即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多数病者在一昼夜后,患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可出现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此时皮肉大片腐坏,四周皮损转为紫黑色,中心疮面略带凹形,轻按患处可发出捻发音,重按可有稀薄污脓溢出,混以气泡。初起即伴有高热寒战,头痛,烦渴引饮,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滑数等湿热火盛、燔灼营血之证,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选用清营汤、五神汤合黄连解毒汤、三妙丸加减。神昏谵语者,选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配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身热渐退,疼痛减轻,患处四周红肿消失,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为转机之象。若身热不退,神志昏迷,患处腐烂及肿势继续蔓延不止者,此属正不胜邪,毒邪走散,为合并走黄之征,多威胁伤员生命。必须积极中西医综合治疗,抢救病人生命。
外治: 初起皮色黯红时,选用金黄膏、四黄膏外敷,皮色紫黑者加掺蟾酥合剂或五五丹; 当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时,则改用5~10%的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肉脱落后,改用生肌散掺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外敷。此外,对高度怀疑和已确诊的病人,应隔离治疗,敷料应烧毁,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 红丝疔   疫疔 ☛
000192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