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点绛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点绛唇

点绛唇

词牌名。取名于南朝梁江淹诗“明珠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双调四十一字,上阕三仄韵,下阕四仄韵。另有添字、藏韵等变格。又曲牌名。南北曲都有。南曲入黄钟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北曲入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上阕同,一般用作仙吕套第一曲。参见“常用词谱”类。

☚ 生查子   女冠子 ☛

点绛唇

点绛唇

☚ 生查子   浣溪沙 ☛
点绛唇

点绛唇

王实甫 《西厢记》



全曲五句:4,4,3。4,5。《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谓:“〔点绛唇〕首句韵脚必用阴字。”〔点绛唇〕为宋词中常用词牌,诸宫调及南曲〔黄钟〕引子皆同词牌,北曲与词牌异点有四:北曲首句起韵,词则否;词第二句七字,北曲分为四字、三字二句,并于四字句叶韵;词第三句字声为仄平平仄,北曲(第四句)则为×仄平平,叶平声韵;北曲仅用词之前篇,南曲有时兼用幺篇换头。本曲为套数首牌。散套偶有用词牌者,如白朴“金凤钗分”套;亦有用词之前篇者,如朱庭玉“可爱中秋”、“所欠唯何”二套。剧套无用词牌者。杨景贤《西游记》第十三出,用词牌而又平仄通叶,则为南北混杂之变体。
☚ 赏花时   八声甘州 ☛
点绛唇

点绛唇

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始见五代冯延巳《阳春集》。江淹《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调名取此。《词律》卷三列赵长卿一体。《词谱》卷四列冯延巳“荫绿围红”一首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又列别体二种,其中苏轼“不用悲秋”一体,四十一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韩琦“病起恹恹”一体四十三字,上、下片第二句俱多一字。

☚ 战掉丑奴儿   点樱桃 ☛

点绛唇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这是一首难遣相思、孤凉凄惶的情词。上片首句,以决意跳脱苦海愁域发端;紧接着,用李商隐《无题》诗“直道相思了无益”句意,抒发情思缠绕、排解无能的苦闷。“近来”两字,强调相思之苦久积,虽然早下决心排解,而今却越解越愁,越排越结。所思者日夜相随,白天既无力“屏却”,入夜魂游,“梦里终相觅”,实在无法“抛掷”。“昨夜梦中多少恨……人间只有相思分”(《蝶恋花》)。
 过片是梦醒后之所见和心境。“西窗白”,月已西沉,时过四更;词人仰望窗外楼台,一如梦中所到之地,迷离惝恍,若明若暗,似有似无;如水的月光,穿过园林,“翠竹暗交加”(《少年游》);月光倾泻于丁香花丛,“满地霜花浓似雪”(《蝶恋花》)。“纷纷”两字下得神极,既实写月光的散落,投影的参差,又形容着相思入梦后的千般思绪,怅惘无限。叙景连用“白、凉、雪”三字,着色素淡,更衬托出主人公凄冷、寂寞的愁情。全词景真意切,感人肺腑。
 王国维论词,提倡有“境界”,主张真切自然。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之一)。“境界”指什么? 据他自己的解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同上之六)。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同上之五十六)。
 以作者所论,权衡此作,其所写“不使隶字之句,不用粉饰之字”,“语语都在目前”,读者没有“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至其所述之情纯真,与所写之景均“合乎自然”,往复幽咽动摇人心。王国维此词作于一九○五至一九○九年之间,此时他刚三十岁出头,任职于北京学部图书局。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立场相当落后和顽固。作品中反映的孤寂凄惶情绪,仅仅是作者写生活遭遇、人去楼空或追求的理想难以实现? 还是对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清廷即将倾复的惶惑? 作者的初衷如何,我们似不必强加追究。王国维曾批评张惠言的论词态度:“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 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删稿》二十五)。所以,我们亦应尊重作者的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其命意吧。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夜宿临洛驿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洛驿口,黄叶中原走。

在苍茫的夜色中,陈维崧到了临洛驿站。临即今河北永年县,临近洛水,地处要冲。陈维崧来到这里,望着莽莽的群山,漠漠原野,不禁浮想联翩了。

词的第一句写山形。髻,形容山丘; 离离,犹言历历,天色晴朗,夕阳西下时,小丘累累叠叠,历历在目。第二句写山势,巨大的太行山竟象蝌蚪那样蜿蜒扭曲。这两句是诗人遥望时的景象,三四句则是近看,眼前的原野,长满稗花,秋霜落下,结成厚厚的皮。在陈维崧眼前,临洛驿的景色,既雄伟,又单调。

下片从对历史的回忆写起。站在临洛驿口,作者感慨系之。这里的关山,是兵家争夺之地,演出过多少盛衰兴替的悲剧,赵魏燕韩,战国诸雄,就曾在这里反复较量,回首前尘,一切历历在目。最后三句,则写行前暮色。这里悲风怒吼,把地上的黄叶吹得象飞沙走石。在作者看来,整个中原被吹得七零八落,萧条不堪。

这首小令的表现手法,颇为出人意外。陈维崧把极大的山景看得像蝌蚪那样细小,而把细小的稗花看得很大。远在千年的往事,他看得清清楚楚,近在咫尺的风物,却觉得一片模糊,这一切,实与常情颠倒。如果说,上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了诗人想象力的奇谲,那么下片则是作者悲凉慷慨心境的透露。表现手法的异常又恰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常。在一个临近清王朝政治中心的地方,词人也仿佛看到历史老人伛偻驱驰,仿佛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心事浩茫,可以想见。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人至,承以二绝句见贶,清简幽深,情意都尽,披阅讽咏,如接芝宇,感慰可胜言哉。辄有小词,录奉一笑,且以寄企响之意云,刘敏中上

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日鸣高树。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深山处。

本词写夏日雨后黄昏小景,而寓怀人思友之意。开篇写雨惊“短梦”,流露出惆怅之意。黄昏小憩,不觉成梦,梦里也许正与友人相聚,或将要见到友人,谁知窗外一阵雨,惊断了短梦,这已令人怅惘;而窗外雨打芭蕉,雨声滴滴答答,也使人心烦。雨打芭蕉,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烘托愁思、氛围的意象,就象秋雨滴梧桐的意象一样。比如南唐李煜《长相思》词:“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只有了解古典诗词中一些审美意象的特定含意,才能深一层地领会、欣赏诗词的意境。如果进一步追索,首句“短梦惊回”似是化用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词的名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知道词句的出典,可以加深领会词的审美内涵。

词的上片写景层次感很强,而且处处包含着创作主体“我”在。“北窗一阵芭蕉雨”,是“我”短梦醒时躺在床上所闻。好梦惊醒,不免烦恼,再仔细听听,窗外雨声已停住。参照下片“断虹”,此处写的原是夏日阵头雨,故说“一阵”。好梦既醒,睡着也是无聊,不如干脆起床。翻身坐起,朝北窗一望,窗外“斜日”正“鸣高树”。夕阳斜“照”高树,何以说“鸣”高树呢?艺术情趣就在这里。你不妨作两种联想:一是高树当风,风吹树叶沙沙作响,而叶上雨点也纷纷落下,风声、叶声、雨声大合唱,岂不是“鸣”?二是高树上有知了鸣叫或小鸟飞鸣,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不是说“上有黄鹂深树鸣”吗?雨过天晴,蝉鸟鸣叫,词人写出了夏季特有的景物变化,景物有静有动有声响,构思甚巧。“斜日鸣”,修辞上称为“通感”。

过片写起床步出户外,登高远望。夏季阵雨常伴随着一阵阵积雨云层,云走雨也走。词人所居所立之地,是红日斜照,而“前山”却是白雨阵阵。随着“行云”远走,雨脚也随之向远处推移。行云“送雨前山去”即写此夏日特有之景。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是写阵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四句一句一景,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停、雨后,写阵雨的变化,极尽其妙。本词可与之相参。

“行云”“送雨”至前山,故远山山色朦胧,如云如雾。雨过天晴,蓝天上一条彩虹翔舞,这正是夏季阵雨后特有的自然之景。“断虹”,即残虹,将要消逝之虹。虽然是“断虹”,仍然生气勃勃,色彩鲜艳,且一头直插深山。“怒”、“直入”把静态的彩虹描写得富于气势和动态,使人如见其“面”。

本词最显著的特色是善于表现情景的变化:从梦中写到梦醒,从雨打芭蕉写到雨声还住,进而写雨过天晴,日出,虹现;并写出“行云”、雨脚的变化,此地不雨前山雨。词人又善于化静为动,本无声响的“斜日”而“鸣”高树,本是静态的彩虹而“怒”、而“直入”深山,词境活跃,诗意盎然。


历代诗词精品之《点绛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陈维崧

夜宿临洺驿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这是一首纪游词。“临洺驿”在今河北省永年县,有临洺关,东临河,西望太行山,离邯郸市很近。江南游子漫游北方,突出地感受到北地早寒的萧瑟景象,全词就着力传达这一感受。
 上片写登览所见。首二句当是傍晚斜日下远眺太行山的情景——峰峦攒聚,状如佛头上的螺髻;山脉蜿蜒,状如蝌蚪古文(或言如蝌蚪浮游)。粗笔点画,境界阔大而苍凉。地里庄稼已经收割,大片野生的稗子正在扬花,一片白茫茫的,如一层厚厚的霜皮,传达出逼人的寒意。
 下片写历史联想。就在作者站立的这块地盘上,曾经演出过三家(韩、赵、魏)分晋、秦灭六王(赵、魏、燕、韩均属七雄之列)一类悲壮的历史剧,令人思之惨然。“堪回首”可作肯定语气读,也可作反诘词气(即可堪回首)读,有许多的沧桑感。最后“悲风吼”三句紧扣眼前北地霜风,风向朝南,故云“黄叶中原走”。此实写怀古而通感于自然,因此极具神情。这种表现手法多见于结尾,如作者《好事近》所谓“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词中怀古并无具体内容,也不在于表现何种历史鉴戒,其主要作用在于烘托切作者夜宿古驿所感受到的北国况味。如果全词止于写景,就很难把这种况味写得如此入木三分。

古代爱情诗词《》点绛唇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词抒写的题材,虽不外乎离愁别绪,但作者在表现手法上颇有个性色彩。
 词的上片,犹如一组无声的电影镜头,把几个典型的画面衔接在一起,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昭示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先跳入读者眼帘的是月上人散后,湖边水滨的一组画面,波上清风徐徐,月光投洒在停泊的画船上,四周的一切是那么的静谧。可是,在这静静的氛围中,却有一颗不平静的心在颤动,此时,女主人公出场了,她的身影很快融合成画面的一部分。“独自凭阑久”,也许这曾是她旧游之处,在栏干之间,尚可以找回她与伊人同游时跌落的欢乐,一个“独”字,既暗示她曾有过一段“不独”的生活,亦显现了她今日身影之寂寞萧条。“凭栏久”又是一组具有丰富潜台词的行为语词。是对往日的久久的回忆、留恋,还是对今日的无限怅惘,企盼? 作者都没有吐露,但词所摄取的几个镜头,却明白如话地告诉读者,月下久久凭栏的女主人公有着满腹心事,她的举动行止,给人一种直感,可以想见她双眼凝望之间一定有一道深深的愁痕,她之所以要避开众人,独自承受着孤独和寂寞,必然有着难以诉述的幽情暗恨。上片的整组画面,意境酷似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一词,渲染出一个典型的怀人境界:众人过后,一位气质高雅的贵族妇女凭栏临景时自伤幽独。词在寂寞无言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下片“聚散匆匆”才点破“凭阑久”之契因。“黯然销魂唯别而已”,此时她的整个身心都被“年年有”之离恨所笼罩。夜已是很深,夜亦是那么的静,以致于能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漏声,这迢递的漏声,此时似乎特别的沉闷凝重,都敲在了这位多情敏感的女词人心上。
 词结尾,作者以一个“重回首”的动作,转辟另一境,“淡烟疏柳”。心境与画境相谐,以景之萧瑟凄清,传达情之幽深苦涩。
 这首词善于用场景来烘托人物细腻深沉的心理活动,以景语刻画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祈望与哀怨,手法极其含蓄,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能把读者延入一种典型的闺情氛围,在月光下,我们仿佛见到了词人柔弱的身影。凭栏人的形象,蕴涵了言之不尽的情怀,给人的启迪,远远比直抒其情来得深广、富有质感厚度。她能引起读者无限的爱怜与同情。
 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以景语取胜,词中之景皆词人含情脉脉、充满幽愁的眼中之景,意境非常清高优美,词人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描写如怨如慕的怀人之情,并显示了蕴藏在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辞语尔雅,韵度高绝,比之于普通的闺怨词,更具女性含而不露的风采。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钟鼓沉沉,寺门落叶归僧独。晚鸦初宿,影乱墙头竹。长啸风前,清籁飞空谷。松如沐,炊烟断续,杯底秋山绿。

词写山寺秋晚时的超旷情怀。“钟鼓沉沉”,远处报时的钟鼓声已杳。“沉沉”二字,与下文“长啸”、“清籁”互相映带。在暮色苍茫中,和尚返寺,晚鸟还巢。“寺门落叶”,西风萧飒,暗写秋;与结句明写“秋山”相联络。一暗写,一明点,一前一后,脉络连贯。“归僧”用一“独”字,显其孤寂,准确、精炼。“晚鸦”之“宿”,用一“初”字,点明时间。“影乱墙头竹”,墙边翠竹在风中摇曳,故用“乱”字。“乱”字下得好,可见竹之萧疏,如密密麻麻的一片竹林,就不能“乱”了。在上片中,作者写出了秋晚僧寺的萧索景象。

下片写人的活动。词人临风长啸,其声化作空谷的清籁,在深山中飘荡回旋。前片写景,此处写声,互相配合。“松如沐”,“如沐”两字,写雨后景物清新,更添秋意,与唐代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诗)同一情致。“炊烟断续”,有炊烟,必有人家,能见炊烟,必为远景。“断续”,忽有忽无,忽浓忽淡,人家的晚炊,已近尾声了。“杯底秋山绿”,词人风前把盏,山色映入杯中。这使人联想起唐岑参“药碗摇山影”的诗句。“绿”字,写出雨后秋山的青翠。词人凭栏独酌,闲眺山容,雨后群山,色浓如黛,这些内容一句写完,人的活动和客观景物高度结合,双管齐下,既丰满,又经济,真是惜墨如金了。

陈继儒一生不仕,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明史》本传说他“与黄冠(道士)、老衲(和尚),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这首小令,是他生活的写照。


历代诗词精品之《点绛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刘熙载论词,谓词要“空诸所有”(这叫做“清”)而“包诸所有”(这叫做“厚”)。这一点对于小令似乎特别重要。秦观这首《点绛唇》是较好的一例,它不但绝少情语,就是写景也没有具体细微的描画,似乎一味清空;细味之,却又觉得它言外有余意,义蕴深厚。
 这首词汲古本题作“桃源”。词的首二句确乎有似于《桃花源记》的开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把读者带到一个优美的境界,这儿似乎是桃源的入口。人在醉乡,且是信流而行,这眼前一片春花烂漫的世界当是个偶然发现。又似乎是一个好梦:“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好事近·梦中作》)一种愉悦的心情也就见于如此平淡的语言之外。同时而起的,却又有一阵深切的遗憾:“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尘缘”自是相对灵境而言的,然而,联系到作者“屡困京洛”(《碧鸡漫志》卷二)的坎坷身世,又使人感到它有所寄托。“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水龙吟》),那“名缰利锁”,正是尘缘的具体内容之一,长调固不妨具体些,而此处只说“尘缘相误”,隐去正意,便觉空灵,正“以不犯本位为高”(《艺概》卷四)。三、四句与前二句,一喜一慨,词情便摇曳生姿,使人为之情移。
 下片一连四句写景,没有用力痕迹,俱属常语淡语之类。然而“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却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一样的“销魂”的黄昏景象。“千里”、“茫茫”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值此迷惘之际,忽然风起(从无字处见出),出现“乱红如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的萧飒景象,原来是残春时节了。一句一景,蝉联而下,音节急促,恰状出人情之危苦。合起来,这几句又造成一个山重水复、风起花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的浑成完整的意境。如此常语淡语,使人“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评秦词)。虽然没有明写欲归之字,而欲归之意在在皆是。结句却又出人意外转折出欲归不得之意:“不记来时路。”只说“不记”,更为耐味。虽是轻描淡写,却使人感到其情蕴深沉,曲折地反映出备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作者,在梦破后无路可走的深深的悲愁。
 虽是写“桃源”,由于处境与胸次各异,秦词与陶诗风貌就完全不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潜笔下,处处流溢出一个精神上有所归宿的人的自得情怀;而“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秦观笔下,却时时纠结着一个缺少精神支柱的失意者的迷惘与悲哀。这首小令以轻柔优美的调子开端,“尘缘”句以后却急转直下,一转一深,不无危苦之辞,就很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心境。它自然能在千百年里引起那为数不少的失意彷徨之士的感情共鸣。

古代爱情诗词《》点绛唇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薄暮兰桡,漾下蘋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这是一首与情侣相别的词。据称贺铸状貌奇丑,有“贺鬼头”之称,且为人甚有侠气。“但其词则极艳丽幽索,有神功鬼斧之巧,颇不类其外表”(薛砺若《宋词通论》)。这首《点绛唇》层次极为分明,别时泪眼,别后相思,于浓丽之中带有一种淡淡的幽凄的情绪。
 上片,写作者与情人分别。作者别出心裁,没有写情人的愁颜与难舍难离之态,而是从情人的手帕写起。“霜绡”即白手帕。麝煤,原是制墨原料,此处指香料。情人不忍分别,泪湿香帕,须放在熏炉上烘烤。一个“腻”字足见情人悲伤之甚,泪水之多,以致多次烘烤,使人腻烦。首二句未着一字写情人,但他们之间深深的恋情已经坦露无遗了。“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掩妆,谓用香帕捂住脸,不胜哀愁之意。“的是”二字颇画龙点睛之妙。情人掩面无语,作者亦愁肠百结,为之销魂,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不尽之意,尽在音外。
 下片,写作者对情人的思念。作者在淡淡的暮霭之中,告别了情人,乘一叶扁舟,飘向小洲。“漾”字用得极为贴切。作者黯然伤神,忧心忡忡,放舟远行亦是顺流而去。一字道出作者内心活动。蓦地瞥见白蘋满洲,勾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古代有女子春日采蘋花赠情人风俗。当初他们何尝不是这样乘着小船游弋,情人如欢快的小鸟,随手采撷根根白蘋,送给作者。那是多么甜蜜的时刻! 但是,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分别,情人在水一方。因此,作者很懊丧,那种相思如烈火般蒸腾起来。“风留住”实是人不愿走。小船满载相思,作者回顾绿杨掩映的归路,只见紫燕翩翩西去。尾二句化用唐顾况《短歌行》“紫燕西飞欲寄书”诗句。作者与情人刚刚分别,按捺不住相思,疾托紫燕捎书至情人身边,倾述自己衷肠。
 这首《点绛唇》仅四十一字,作者以精深的构思,有限的笔墨,写尽别离之景、相思之情,色彩浓艳,情景交融,运用沉郁顿挫之笔法,揭示双方内心深沉的悲哀,感情真挚,凄恻婉转,于收尾处含蓄地表明相思之意。全词情韵贯通,笔势多变,以景物渲染离情,生动感人。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后六月二十二日,同府僚宴饮白云(朱孝臧校云:“云”字疑衍)楼,时积雨新晴,川原四开,青嶂白波,非复尘境。忽治中英甫坚索鄙语,酒酣耳热,以乐府歌之

晴倚层阑,飘飘醉上青鸾背。飞云崩坠,万叠银涛碎。青嶂白波,非复人间世。人怀霁。夕阳有意,返照千山外。

酒酣耳热,醉眼朦胧,神游于天地之间,俯仰自得,澄怀味象,极视听之娱,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解脱,这就是本词所追求的一种意境。

王恽的官儿做得不小,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够得意也够他忙的了。就说这一回同府僚宴饮,耳边就不大清静,“忽治中英甫坚索鄙语”,那股热辣辣的奉承劲儿可以想见。他不是杜甫,做不到“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也比不得“五柳先生”,可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只能闹中取静,任其风撩浪扰,我自扁舟闲渡。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在美学上谓之“静照”,空诸一切,无牵无挂,暂与碌碌世务绝缘,艺术的心灵往往就诞生于这一刻。

全词确由“静”起。“晴倚层阑”,是片刻的悄然凝思,从心头拂去宴饮的喧哗和“坚索”的烦扰,以空明的觉心去召唤往来自如的灵气。“飘飘醉上青鸾背”,是静观默会的突破和心意的张扬,词人凭借酒力,飘飘然似跨青鸾,去追蹑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的华严境界。晋人王荟说“酒正引人著胜地”,酒的魅力不在于醉中醉,而在于醉中醒,它使人肝胆舒张,神与物游,以超脱的胸襟去体味山川的灵气和宇宙的深境。谪仙人的好诗几乎都是在醉意朦胧中做成的;杜甫也爱酒,不过他晚年喝得太多,影响了身体健康。说回来,王恽的“醉意”恰到好处,他的诗情附丽于青鸾的羽翼,由闲和严静飞向真力弥满的空间,只觉得“飞云崩坠”、“万叠银涛碎”,真是天风浪浪,云海苍苍,惊涛拍岸,雪涌千堆,色彩在交错,力量在搏击,一切都在运动中显示着蓬蓬勃勃的生机,一切都在吐纳中挥发着宇宙豪情。这叫做“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词人由最初的凭阑凝思,到飘飘然心意升腾,再到胸罗惊涛、气贯风云的惊喜与痴迷,他在超迈、深邃而热烈的人生情调中进入充实的胜境;他可以“逍遥从容与”了。

下片显得平和。在经历了刚刚那一番心意的升腾和超越之后,词人长长地吁了口气,仿佛从云端俯瞰人寰,但见青山隐隐,白波粼粼,美如仙境。看来,词人还是着眼于人间的,并不想羽化而登仙。只不过,他所期望的人间当是清净的,万物和谐的,诗情画意的。这种憧憬在当时无异于海外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可望而不可及。此刻,他仅仅是凭借酒力和诗情,以丰实空灵、万象映射的太空为阔大背景,对“人间世”做了一番多情的扫瞄和主观的妆点。也罢!词人从中多少得到了一点慰藉,得不到慰藉的心灵容易疲劳,人们一定能表示谅解。同时,这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美好的憧憬从来是洗荡心胸的“净水”,清水出芙蓉,清新、高洁、不染于污泥的人格往往就是这么塑造起来的。故词人在鸣奏了一阕“人间畅想曲”之后,倍觉神清气爽,“人怀霁”,他简直有点自我陶醉了。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作者越发觉得万物皆对“我”多情,连雨后夕阳也从千山万壑之外反照着“我”的明净而舒朗的胸怀……

本词以心旌飘摇、光彩迷离的朦胧美可人,如春江潮水笼罩在无边的月色之中。但通篇并不飘浮,内在冲力颇大。有关的物象,既在醉眼朦胧之中,又在实实在在的画图之内;这样,恍惚而飞动的感情流水,就有“芳甸”可以环绕,不会恣肆无边,难以收拾。至于全词的音乐风貌,一方面,它象缥缈悠扬、飘入云霄、要用整个魂魄才能谛听的“仙乐”;一方面,它又间以重棰,擂响砰然鞞鼓,使人心弦振荡,如“飞云崩坠”,“万叠银涛碎”,就是强有力的、凌空掷下的“重音”。如是经营,这首词就越发显得空灵而丰厚、充实而富于光辉了。


名诗《点绛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点绛唇》

王鹏运

饯春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注释】 ①榆钱:又称榆荚,榆树花后结实,形状圆而小,垂悬成串,故称榆钱。②长亭: 一名 “官亭”,古代设在大道上,便利旅客休息; 各亭之间距离不一,距离长者谓长亭,短者谓短亭。

【词大意】 成串的榆钱已经落尽,春光却是千金难买,转瞬即逝。默默无语,饯别残春,在面对春去难留的途中,令人无限伤感。春天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知心人去了还能重返吗?暮色笼罩着送别的长亭,远处无数山影凌乱, 四下无人声, 只有杜鹃声声不断地向人倾诉着愁苦。

【赏析】 这首小令题目是饯春,把春天拟人化,向它饯别,像为老朋友送别一样,这种手法就使抽象的季节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又具有浓厚的惜别的咸情色彩,使人一接触这个题目,便隐约感受到一种对春光无限留恋的感觉。对春光尚且如此,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开头两句“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这两句词立意十分新巧,且颇为警策。榆钱落尽,已是晚春时节,不说“落”而用 “抛”,炼字工稳,“落”是无意识的,自然而落;“抛”则是有意识的被抛下,为的是换取春光常驻。然而把榆钱全都抛尽,却也难以留住春光,春光之可贵一下子就突出显豁了。“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这两句直扣题面,饯春实为伤春,无语盖因肠断,惟其无语才把春去难留的伤感情绪烘托得更加真切,创造出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境界。

下片由饯春转到惜别。“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作者感物入微,春天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不已。但是人世间的离去遇合却难以捉摸,此地一为别,重逢安可期,“人去能来否”一句,不仅是全词的重心所在,而且问得极有份量,蕴涵丰富,促人思索,暗寓人事难测,不可预知的主观情愫。最后以景语作结:“长亭暮,乱山无数”,是视觉所见,“暮” 字表明于长亭送别时间延续之久,既然已经是暮色降临,可见到了非分手不可的时候,惆怅的心情移入景物,远处的青山也变成了一片凌乱,所谓乱山,并非真是山乱,其实是心绪纷乱不安在客观物象上的折射而已。这种纷乱的心绪不仅使所见群山凌乱不堪,同时还使听觉所闻——杜鹃一声声啼鸣倍觉凄苦。作者从视觉所见和听觉所闻两个方面,形成一种凄楚哀惋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抒写了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林中杜鹃无意的声声悲啼,引起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由此也使我们悟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 的艺术辩证关系。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庭院黄昏,子规啼破开元梦。晚风吹动,似舞《霓裳弄》。有色无香,好著诗人讽。和谁共?月廊烟重,烧彻兰膏凤。

这首小令与上首为姊妹篇,都是借海棠咏杨贵妃事。不同的是,上篇用正笔,本篇则用侧笔,是从唐玄宗的角度来观察和抒情的。

词的开头点明“黄昏”。黄昏,是最容易引起人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时刻,词人们含蓄点说:“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宋李重元《忆王孙》)直率点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宋周邦彦《庆宫春》)对于唐玄宗来说,而今既不能去长生殿密誓,又不能至沉香亭赏花。与杨贵妃的那种日日醉霞觥,夜夜宿银屏的生活,都象梦幻般地消失了。其凄苦之情不言而喻。“子规啼破开元梦”,十分巧妙地写出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因失去杨贵妃而产生的那种缱绻和伤感。子规,即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所化,照应玄宗幸蜀,表现出“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另外,“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辛弃疾《贺新郎》),杜鹃声里春归花残,是时海棠凋谢,正暗示贵妃之死。此时的唐玄宗最易触景生情了。“晚风吹动,似舞《霓裳弄》。”《霓裳弄》,即《霓裳羽衣舞》,本出西域,由唐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经唐玄宗加工而成唐代著名乐舞。此句说看那晚风吹动着的海棠,就似当年杨贵妃飘逸翩翩的舞姿。这是对玄宗梦破后的痛苦的更深层的抒写。一切往事恍如隔世,是痛定思痛的悲哀。

过片首句承上片而来。沈立《海棠记》云:“海棠有色而无香。”海棠的丰姿艳质令人赏心悦目,但它缺少醉人的芳馨。此喻杨贵妃虽有倾国之貌,却没有好名声。多少吟咏马嵬之变的诗词,对她都颇有微词。然而,唐玄宗可不管这些,对他来说,最大的缺憾就是失去了杨贵妃。“和谁共?”这是一个令人揪心而没有答案的问题,它蕴含着无限的凄凉和无比的哀痛。于是,作者以“月廊烟重,烧彻兰膏凤”这耐人寻味的两句作结。兰膏凤,兰烛、凤烛,蜡烛的藻饰辞。苏轼《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本词结尾即由苏诗化出。但苏诗言夜深烧烛赏花,而本词却说即使烧尽蜡烛也无所待,这就更深一层表现出玄宗内心的苦痛,表达了他绵绵无期的憾恨。此结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小令措词婉妙,颇有风致,近人谓张弘范“令词清俊,有小晏(宋晏几道)风调”(《金元明清词选·前言》),大抵是不错的。


古诗《点绛唇》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花径相逢,眼期心诺情如昨。怕人疑著,佯弄秋千索。知有而今,何似当初莫,愁难托! 雨铃风铎,梦断灯花落。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有意,一对默默相爱的年轻人,又在庭院中开满鲜花的小径上相遇了。他们四目对视,将相思的痛苦,相见的喜悦,相互的问候,都默默传达给对方,也默默地观察着对方的神情,探视着对方的内心,爱的信息就在这凝视的瞬间被传达,被接收,被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眼神里看到了对方纯净、火热的心。“眼期心诺”所反映的正是他们在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而 “情如昨”则是他们从各自的眼神里得到的结果。“情如昨”,即深情如昨。对于相爱的人来说,一方面是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渴望着相见,而既见之后,又知道对方深情如旧,那才是恋人们最盼望,也最使他们快乐的事。然而,由于他们是越过世俗之礼在默默相爱,因此只得压抑着心头的喜悦,并且为了消除人们的猜疑,又不能不 “佯弄秋千索”,借以掩饰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男女主人公相见的喜悦又笼上了一层阴影。相爱而不能相见是痛苦的,相见而不得相语,不得相亲,甚至不得光明正大地相见,则尤其痛苦。作者正是以一个 “佯”字表现出了女主人公这种复杂的心理。在这里“佯”是机智,是无可奈何,是欢乐与痛苦的矛盾产物。“佯”的虚假正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真挚和内心的沉重。
 “知有而今,何似当初莫”,这是女主人公痛苦之极的愤激语,“而今” 即指双方现在相离难以相见,偶一相见又不得不 装作互不相干的处境。幸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一对热烈相恋的人,大约并不缺乏追求幸福的勇气,然而,在那个社会等级森严、男女授受不亲的特殊时代,他们的自我抗争在社会习惯面前只能是软弱无力的。“何似当初莫”是对目前处境一筹莫展的表现。由于希望渺茫,余下的也就只有一腔难以排解,无处寄托的愁怨了。每当夜深人静,再值风雨交加,伴随着自然界的 “雨铃风铎” ,心中也总有一曲悲愁之调在回旋,在激荡。这时候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能和自己在一起,共同承受这悲风苦雨,度过这漫漫黑夜,然而长夜难眠,梦断梦续,睁眼所见则唯有自生自落的灯花而已。
 词的上阕写这对恋人相见的情景,读来轻松愉快,颇富喜剧色彩。而下阙则转入写悲,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忧怨和哀伤,悲喜相对照,将双方真挚的情意更突出地表现出来,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饯 春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前人送春之词,大都从落花、飞絮写起,虽然代有名篇,毕竟读之感到眼熟。王鹏运这首“饯春”词,别开生面。他既不写落花,也不写飞絮,却从榆钱写起,使人方一展卷,便觉新鲜有趣。榆钱,又称榆荚,可食。榆树未生叶前,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联缀成串,俗称榆钱。前人诗文中有不少写到榆钱者。北周庾信《燕歌行》: “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唐人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道旁榆叶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宋人余靖《暮春》:“农家榆荚雨,江国鲤鱼风”。可是,前人大都仅注意到榆荚生于三月雨时和榆荚“似钱”这一外表特征,从来没有哪一个人从榆钱之生、春光之去,进而想到: 可否用成串的榆钱,买驻春光。“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经王鹏运这样一写,使人醒心豁目。这就是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贵在创新。“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欧阳修《六一诗话》)托尔斯泰说: 俄国大画家勃留洛夫给别人修改图画习作,“只在几处地方稍微动了几笔,这幅毫无生气的作品一下子变活了”。一个学生激动地说: “看! 稍微动了几笔,一切都变了。”勃留洛夫回答道: “艺术就是从‘稍微’的地方开始的。”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引用这段话,他感叹地说,勃留洛夫“这句话正好说出了艺术的特征”,“一切艺术都是这样” (《什么是艺术?》)。王鹏运这句词,似乎仅比前人对于榆钱的描写“稍微”前进了一步,但“一切都变了”。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悟出艺术创作中的许多道理。

下句写: “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点出题目,渲染春愁,将对于春光的依恋之情写得更深一层。“饯春”之意,至此已经写尽,似已无可置笔。下片忽又宕开一笔,由“春”写到“人”:“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使全篇发生新的转折。春光难买,去犹能来; 人呢,去了还能来吗? 春光可贵,人尤可贵。惜春,实乃惜人! 这首“饯春”的小词,遂更增添新意,耐人涵咏。最后以景语作结: “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杜鹃,又名子规、催归,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鸣声哀苦。饯别的长亭上,看着那满天的暮色,无数的乱山,在一片“不如归去”的杜鹃声中,浓重的离愁别绪笼罩四野,“春归人未归”的旋律再次震撼人心,造成了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张炎《词源》)王鹏运这首小令,短短数语,几经转折,曲折含蓄,首尾俱佳,在晚清令词中可入妙品。


历代诗词精品之《点绛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这首词一题为“雪中看西湖梅花作”。作者冒雪游湖观梅,雅兴不浅。他看到了一段画意,又看到了几分春意,信手拈来似的作成此词,“不为雕琢,自然大雅”(《词林纪事》卷九引《词苑》)。据说朱敦儒造访作者之父不遇,于几案间见此词,遂书于扇而去。(陈鹄《耆旧续闻》)可见它之为人爱赏了。
 上片写作者看到的画意,其中也透露出春意。虽然“春”字出得很晚,但第一句“流水泠泠”,如鸣佩环的描写,已全无冰泉冷涩之感,从而逗漏出春的消息。由闻水声过渡到看梅花,是渐入佳境的写法。“断桥横路梅枝亚”,断桥又名段家桥,在孤山路上,而孤山梅花极盛。梅枝横伸路上,相倚相交。这里的“横”、“亚”二字,俱重空间显现,已具画意。而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之姿态,故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雪梅》)。可见三句“雪花飞下”绝非凑句,而是烘托突出梅花神韵的笔墨。“飞下”二字写出江南雪的特点,是静谧无声的瑞雪。它成为词中盛开的梅花的极其生动的背景。至此,读者已大有“人在画图中”之感,“浑似江南画”一句恰如其分地点出这种感受。
 下片即写作者感受的春意,和观梅归来其乐融融的心情。刚刚经历过隆冬的人,会特别觉得春日可爱,那真是有钱难买的。“白璧”乃贵重玉器,“青钱”乃优质钱币。青钱不用说了,即使价值连城之璧,毕竟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白璧青钱”二句,还有一层较隐微的含意,须读者善会。那就是“春无价”又意味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欲买不来,不买却会来。下句“归来也”三字大有意味。如果用“归去也”三字,那就只能理解为赏梅者兴尽而返。但“归来也”,既可作词人游过归来讲,连上句也可作“春”已归来讲,这一点很关紧要。能体会到这一层,则末二句“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便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了。“一点香随马”,造句清新俊逸,它既使人联想到“更无一点尘随马”,又使人联想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然而“马蹄香”只能是春深之境,而“一点香随马”确是早春之意。那暗香追随的情况,非梅莫属。人的心情如何,这里已不言自明。
 仅看到此词“自然”“不事雕琢”是不够,还应看到作者在驱遣语言的分寸感上所具备的功力。虽然用意十分,在措语时,他只肯说到三四分:由于造句考究而富于启发性,读者领略到的意趣却是很丰富的。词的上片主景语,下片纯属情语。不管是写景抒情,都用疏淡笔墨,空白较多,耐人寻味,有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也与咏梅题材相称。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这是陈子龙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没有系年。按陈子龙在隆武二年(1646)的春天,写过《唐多令·寒食》、《二郎神·清明感旧》等词,格调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这首《点绛唇》很相近。从这首词的内容看,也应是子龙在明亡之后的作品。故其写作年代,姑定于隆武年间。当时正是子龙松江起义失败之后,国破家亡,孤寂一人,飘泊于苏松、杭嘉一带。时逢春日风雨,落红狼藉,故即景抒怀,抒发了他那深沉的亡国之痛。

词的上片,写春日风雨,春花凋零,“韶华”(春光)消逝,无可挽回。这四句,先就眼前景象写起,先用“满眼韶华”展示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接着写风雨烟雾对这美好春光的摧残。恶风之于百花,总是逞强称霸,作者用了一个“惯”字写其恶习,并加以贬斥。“烟雾”似写雨的迷濛,也不妨理解为就是写雾,这里取后者。就字面看来,这四句主要是写自然景象,平平写来,略无特色。其实,它的寓意却相当深刻。这里所写的景象,有东风与烟雾,有韶华与红花。这两组景象是矛盾对立的,却以韶华消逝、红花凋零而告终。在这里,东风、烟雾,都是恶势力的象征。我国古人认为,“太平之世,风不摇条”,“太平之代,雾不塞望”,甚至认为雾是阴犯阳而产生的,是百邪之气。由此可知,这四句实有作者的政治寓意,它基本上是当时政治气候的概括:清兵南侵,北阴犯阳,明朝的一派“韶华”,如同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只有花难护”,是作者的慨叹,看似平常,不动声色,实际上却重如千钧,感慨甚深,作者为挽救明朝的灭亡所作的种种努力与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他对明朝灭亡的刻骨之痛,尽在这一句之中。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深入一层,抒发作者的亡国之痛。“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这里的“王孙”,不是象《楚辞》中说的游春不归的王孙,而是象杜甫“可怜王孙泣路隅”(《哀王孙》)的王孙。这里既包括着亡明的沦落的宗室子弟,也包括着正在作最后斗争的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作者是借对王孙的“相思”表达他对故国的相思。“相思”而在“梦里”,足见其相思之深。而眼前的陈子龙,正是孤寂一人,飘泊流落,有志难展,报国无路,所以结句说:“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作者用“春无主”喻国破家亡,无可栖依,用杜鹃啼血,极言亡国之痛,再用“泪染胭脂雨”加以夸张渲染,遂使作者的悲痛收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效果。

后人对陈子龙后期的词,一向评价很高。从这首小词看,起句以风,结句以雨,一路写来,处处扣题,其间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比兴寄托,意旨遥深,虽感恸之至,思如怒涛,仍出以绵邈澹宕之笔,而不著剑拔弩张之痕。这正是陈子龙后期词的典型风格。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春 词

水满春塘,柳绵又蘸黄金缕。燕儿来去,阵阵梨花雨。

情似黄丝,历乱难成绪。凝眸处,白红树, 不见西洲路。

这首小令主要描写的是春天美好的景色和春日的情思,从下片看,它抒写的是男女相思之情,但属于代拟。

上片描写春景。春水满塘,柳絮飞舞,它在金黄色的柳条上轻轻沾了一下,便很快地飞去了。春燕来来去去,或衔泥作巢,或喃喃细语。它们忽而落在梨树上,忽而振翅飞去,振动得梨花乱落,如同下雨一般。这几句写春景,轻柔优美,虽有动态的描写,但给人的感觉是寂静的。

下片首句的“情似黄丝”,承“柳绵又蘸黄金缕” 句而来,“黄丝”即“黄金缕”,词人在上片所描写的春日景物中,选取了一种带有象喻性的景物,把此时的感情波澜,比作已经纷乱了的柳丝,难以理出头绪,以见自己心乱如麻,心烦意乱。李后主词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的艺术描写,又把离愁写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王士祯的“情似黄丝,历乱难成绪”两句,似受李煜词境的影响,将眼中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以物象情,构成佳妙的词境。结尾三句, 写凝望伫立, 面对白红树,情人不归,只能空搅寸肠。“白”为一种水中浮草, 即马尿花。“红树”二字,《衍波词》作 “青草”,不叶韵,此依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作“红树”。红树,谓春天红花满树,不是专指某种树。唐玄宗《春台望》诗: “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欧阳修《游春词》: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其中的“红树”用法与此相同。末句的“不见西洲路”用六朝乐府《西洲曲》的诗意。诗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对情郎的执著思念,感情缠绵悱恻,其中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描写,颇为感人,末句即取此意。

这首词,在作者的词集《衍波词》中题作《春词和漱玉韵》,是用李清照《点绛唇》的原韵所写的一首小令。李作原文为: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一作芳树),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这首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云韶集》卷十评语),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王士祯和韵作此词,虽处处规模原作,又化用前人诗词中的意境,在写景上也有一定特色,词中也不乏清新俊语,但同李作相比,总觉缺乏真情实感,其回肠荡气之处,去李作远矣。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赋野荼䕷

玉蕊珑璁,绕篱盈树知谁种?碧云堆重,化作飞琼洞。勾挽春衫,袅袅珠缨弄。风微动,行人飞鞚,更着清香送。

这是一首咏物词。荼䕷,又作酴醿,花名,因色似酴醾酒而得名。其一俗称木香花,蔷薇科,常绿攀援灌木。羽状复叶,花白或黄色,伞状花序,花梗细长。开篇一句写花的颜色。“珑璁”,指色彩的明洁。明丽的鲜花是植株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所以第一笔就将其点出。诗词咏物“最忌说出题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故用“玉蕊”代指花。荼䕷被古人称为“韵友”,“玉蕊”二字大致能表示出她的这一特色。第二句写茶䕷荆条。“知谁种”一问,点题目“野荼䕷”中的“野”字。三、四两句,接写荼䕷的鲜繁茂盛。这里有两个比喻。“碧云”形容繁枝密叶重重叠叠的情景。“飞琼”,即许飞琼,神话中的仙女,侍奉西王母于昆仑瑶池仙境。唐许浑诗“晓人瑶台露气清,座中唯有许飞琼”,就是写飞琼所居之地的清凉超逸。这里,词人以“飞琼洞”来比喻荼䕷重重枝叶缠覆之下一个荫翳可人的境地。上片写荼䕷的花色和长势,是静态描写,下片则赋荼䕷以生命,写出了荼䕷的动态风姿。首先是“勾挽春衫”。宋周邦彦笔下的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六丑·蔷薇谢后作》)。词人笔下的荼䕷也同样显得多情,它以修长的荆条勾挽篱边花下的行人,这多情的一挽,使那如珠玉缀成的花束弹弄出了一个婀娜舞姿。一个“弄”字,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荼䕷枝条故作姿态的无赖狡黠神情。最后三句写花之香。前面“春衫”二字已点明了人的存在。行人也许惊诧于荼䕷的多情勾挽,在花前曾有过片刻的犹夷。此时,不得不抖动络头,催马前行了。眼看花与人的情意就要割断,却有一阵微风吹来,花于是得以向离去的行人送去自己的芳香,从而又一次表示了自己的多情。下片这由词人导演的发生在花与行人之间的一幕喜剧,活生生地展示了荼䕷枝条美妙的姿态和花蕊那诱人的馨香。全词由六个短句组成,分别描写了荼䕷的鲜花、繁枝、密叶以及花枝的婀娜和花香的飘逸。上片用典隐喻,下片拟人描写,于“形似”之外更展示了野荼䕷的神韵,堪称一首隽永清新的咏花小品。


古代爱情诗词《》点绛唇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在北宋灿烂的文化星汉中,苏轼的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清婉雅丽。这首《点绛唇》便是一曲婉转情深的爱情之作。写的是一位男子对意中人缠绵而执着的怀恋。
 词的上阕,起句词人以如画之笔点染了一片花红柳绿的大好春色。在那里,艳丽的红杏飘着芳香挂满枝头,含烟的翠柳拖着袅娜的枝条随风轻舞。红杏与翠柳本是春的使者,写红杏不仅写出其浓艳的色彩,更写出杏花的浓郁芬芳,这就在人的视感之外,多角度地唤起人们对春之美的领略。写翠柳既写出其如烟似雾般朦胧轻柔的形态,以写出缕缕柔条在微风中摇曳的妩媚多姿,用笔极为俏丽逼真,开篇两句,色调格外明朗而柔美。接下来,词人的笔由景及人。“水边朱户”,那正是他所钟情女子居住的地方。杏花、春柳、水边、朱户,这是一个何等美妙的地方。钟灵毓秀,此地之人也定是秀美之至,有若仙人。此三句皆是主人公对意中人所处环境的悬想,意在表现她的美好动人。“尽卷黄昏雨”一句使词的基调突转,由明朗变为暗淡,透出了感伤的消息。“尽卷”道出这位女子的心情。每每打开窗子,看到的不过是黄昏又兼细雨,这样的景致总是扰乱她的情思,于是总把窗帘卷紧。原来,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心情却是愁苦的。因为她不能与其相爱的人团聚。“黄昏雨”极言感伤与缠绵。此为景语,亦为情语。似乎那淅沥的雨滴正把长久的相思寂寞一滴滴地直滴进她的心里。
 下阕是写男主人公对自己情人的深切怀想。过片“烛影摇风”紧承上片“黄昏雨”。这般如此暗淡的世界是主人公自己置身的境地。眼前风烛飘摇,此时此刻,他也同那位女子一样,因思念情人愁不能眠。两心如此共通,这本应该是美满和谐的一对。然而,现实冷酷。相爱之人被遥遥阻断,唯有终生相望而不可即。“归不去”,这是他极度思念而又无奈的叹息。“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即“朱户”。“何处”是没有答复的问语,那是他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词人以芳草萋萋、漫无天涯喻抵凤楼归路的迷离遥远,又以芳草的划尽还生喻主人公一份耿耿绵长的相思情意。“芳草迷归路”,一个凄迷幽美的境界。后来李清照曾化用此句为“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寂寞深闺》),写一闺中女儿思念远游在外的丈夫,笔到之处,皆是惨淡凄愁滋味。
 全词写景,先写明丽之景。以含浓艳色彩的杏花、春柳烘托女子的娇美可爱。继而由明变暗。又以黄昏凄雨映衬主人公心底的悲凉。结句落在“芳草迷归路”上。这样,前后映照,道出一个好梦难圆的境地。词中写情,欲写自己的相思,反先虚拟伊人的寂寞。虚实相承,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现两心相印,反衬出美好爱情破灭的悲剧,篇幅虽小,却渐次写出了一个较深的感情层次。足见词人精湛的艺术造诣,不失为一首婉约词中的佳作。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咏海棠

醉脸匀红,向人无语夸颜色。一枝春雪,犹染嵬坡血。庭院黄昏,燕子来时节。芳心折,露垂香颊,羞对开元月。

这首词题为“咏海棠”,实际是借海棠咏杨贵妃。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云:“东坡作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事见《太真外传》,曰: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子。妃子宿酒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明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按:今本《杨太真外传》无此段文字,若非惠洪误记,即是有佚文。)这首小令之所本即此。

词的上片言海棠花的艳丽,下片言海棠花的凋谢。全词运用明比暗喻的艺术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由娇媚恃宠到遭变横死的一生,表达了对她既惋惜又批判的态度。起句“醉脸匀红,向人无语夸颜色”,以拟人手法写海棠花的娇态,亦即杨贵妃得宠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白居易《长恨歌》)形象写照。而“醉脸”,又紧扣杨贵妃被戏呼为“海棠”时“鬓乱钗横浑不醒”(辛弃疾《贺新郎·赋海棠》)的情态。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作者构思缜密,工于用事。“一枝春雪”两句,进一步展现海棠花的艳美。洁白似雪的花朵又濡染上血似的红艳,正可谓“一堆红雪媚青春”(宋王禹偁《别堂后海棠》诗)。马嵬坡为安史之乱中明皇奔蜀、禁军哗变时杨贵妃赐死之处,因此,“犹染嵬坡血”云云又暗示着杨贵妃的不幸结局。作者在赞美杨贵妃海棠似的艳容的同时,也表露出对她不幸遭遇的哀怜之情,一种“谁承望马嵬坡尘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元白朴《梧桐雨》)的感受隐然含蕴其中。

过片“庭院黄昏,燕子来时节”,化用宋王诜《忆故人》:“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信手拈来,渲染气氛。黄昏已至,庭院寂寂,燕子归巢。此时的海棠花呢?“芳心折,露垂香颊”,它枯萎了,憔悴了。这里仍以拟人手法写海棠花,亦仍以海棠花写杨贵妃。这是通过结句“羞对开元月”来点明喻意的。开元,唐玄宗年号。一个“羞”字,作者含蓄委婉地表明了对杨贵妃的指责之意。这自然是囿于“女祸亡国”的传统偏见。倒是白朴《梧桐雨》杂剧让唐玄宗唱道:“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持论较为公允。

这首小令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以双关的艺术手法将咏物与咏史绾合起来。全词句句咏海棠,却又不粘着海棠,若即若离,不即不离,通过歇拍“嵬坡血”和结尾“开元月”的点染,使其喻意明显,寄寓遥深,非一般泛咏海棠者可比。


古诗词《点绛唇》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雨中故人相过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香如雾,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

幽居独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怡然自得,大有意趣。然而又难免静极思动,希望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的生活之水稍微激动一下,掷入一块小石子,或者掠过一道鹤影……

打破这种寂寞的最佳方案,莫过于邀一两位好友来聊聊;如果是老朋友不打招呼自个儿找上门来,那味道就更醇、更足了。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王恽这首词单表这种人生乐趣。

“谁惜幽居”,是自我设问,又是自我解嘲:有谁喜爱我这个蜗居啊?!看模样,词人已好久没有接待客人了;人情冷暖,牢骚是免不了的。然而,不期风雨故人至,一位老朋友竟冒着霏霏春雨前来拜访,不只是见见面、拱拱手,而且一屁股坐下来促膝谈心,该有多大的交情!“相过还晤语”,一个“还”字,将词人孩子般的喜悦之情一股脑儿道出。“话余联步,来看花成趣”,主、客双方越谈越投机,越谈越有兴味,索性离座,并肩,携手,散步,到小园里玩赏带雨的春花。后一句,应该读作“来看——花成趣”,花儿相依相偎,妙趣天然,令人忍俊不禁;若变通一下,亦可读作“来看花——成趣”,主、客二人看花生趣也。不管怎么读,反正是花也有趣,人也有趣,以趣生趣,趣无穷矣!

上片主要写动态、动作。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实现,无论是小说家、散文家还是诗人,都是传神“动作”的热情追蹑者。本词写“动作”,特别讲求节奏之轻快,几乎是一个特写接着一个特写,如涟漪相因,如珠跃玉盘。这样,就把两个快乐得有如孩童的“夫子”形象,妙趣横生地突现出来。是的,上片是“趣”的咏叹调。意趣,情趣,或惊喜,或诙谐,或轻松,或热烈,相辅相成,使“幽居”沉浸在春一般深的友谊的潮水之中。

然而,“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有“客至”就有“客去”。眼看时光不早,客人要告辞了。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无题》诗),两个“大孩子”可有点依依不舍了。

下片没有将“离”字劈面捧出,而是笔锋一转,写景:“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那迷蒙的、雾一般飘动、笼罩了远山近树花苞嫩叶微微地透露出寒意的春雨啊,竟在无声无息中把门户、把窗棂,甚至把碧纱窗内的几案都吹湿了!这当是主、客二人分手之际的共同体验。见面后热乎了好一阵子,谁也没有觉察到这个冷冷的“湿”字;现在,分手在即,他们都显得有些神经过敏,都不想将“离”字道破,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终于不约而同地莫明其妙地发现了这个“湿”字。这就是弗洛伊德、乔伊斯们所论证和表现过的“潜意识”的涌现,一股地地道道的“意识流”,或者叫做“心意”的不自觉的“对应物”。词人敏锐地把握了主、客双方在这一瞬间的闪念,用吹湿闲庭的霏微春雨将二人此时此地的微妙心境暗示出来。其艺术魅力要大大超过直说“分离”,直说“惜别”。还有更叫人潜心意会的妙着,那便是突然蹦出来的三个字(一个短语):“香如雾。”什么“香”?哪里飘来的?是炉中香?是花之香?是湿润了的春泥的香?还是融着春之气息的雨之香?……都象都不象,故如“雾”,叫你莫辨东南西北,叫你心痒痒地说不出所以然来。其实,最接近标准答案的应当是“心香”——这对老朋友相互浸润、相互吐纳的纯真友谊的“心香”。一时间,他俩全笼罩在这种“心香”之中了。不是有什么“新感觉派”吗?此处笔墨就有新感觉派的派头:那种隐秘的、飘忽的思想意念,那种刹那间的感觉活动,融成了非现实的忘我境界。

至此,“离”字还是没有道出,也无须饶舌了。主、客二人心照不宣,都迟疑着,拿不定“去”、“留”的章程。最后还是主人开了口:“老兄啊,还是多逗留一会儿吧,咱们再共读一遍《离骚》,如何?”此处“离骚”,可视为确指屈《骚》;也可以虚泛些,理解为抒忧国忧民之情、向往鸾鸟凤凰昆仑玉英美人芳草的诗歌佳作。反正主、客双方都有“离骚”,够他们作终夜谈了。词的结尾,没有交代客人的意向,去耶留耶?由读者诸君去想象。这恐怕就叫做“余音绕梁”吧?

这首词,写得流利自如,质朴醇厚,人物的动态和心态刻画得入微入妙。它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友谊之歌。人们啊,不要自我设防,蜷缩在你的“蜗居”或“深院”中吧!“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老年呢?有缘、无缘的呢?都应当争取机会来相会。有“绿蚁新醅酒”(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的,或者“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诗)的,只管拿出来;友谊不在酒杯中,而在高举酒杯的心力和腕力里。


古诗《点绛唇》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送王荩臣


 绿鬓青云,王郎故是乘骢侣。阿龙风度,想在乌衣住。 带得春来,又共春归去。江头路,美人何处?官柳吹风絮。
 
 王荩臣,是王汝砺的字。王汝砺,潞城人,曾为陇右廉访掾,后又迁江西廉访知事 (见弘治 《潞州志》。掾、知事均为廉访使属官,知事地位较高)。廉访使又称肃政廉访使,肃政为唐御史台的别名,武则天光宅元年,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廉访使的任务主要是巡察各地,考核官吏。明了以上情况,我们就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这首词当是王荩臣任陇右廉访掾后,再迁江西廉访知事时,程钜夫送其赴任时所作。词中描写了王荩臣的青春风采和仕途的顺利,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依恋之情。
 “绿鬓青云,王郎故是乘骢侣。” “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后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青云”,比喻仕途一帆风顺,直上青云。“乘骢”,骢为青白色的马。后汉桓典为御史,常乘骢马。是时宦官秉权,桓典无所回避,京师畏惮。后因用骢马为御史或执法严峻之典。这里以此典喻王荩臣年轻有为,仕途顺利,曾在御史台供职。“阿龙风度,想在乌衣住。”这两句写王荩臣的神韵风采和显赫家世,但全用一典故托出。“阿龙”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小字。语出 《世说新语·企羡》 : “王丞相 (王导)拜司空,桓廷尉 (桓彝)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叹曰: ‘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 ” “超”,即超凡脱俗。《晋书·王导传》说: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乌衣”,即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 晋时为王导、谢混两大望族的居住地,后以此指贵族门第。以上四句,首先以 “绿鬓”刻画出王荩臣的青春焕发,以“青云”暗示出官运亨通,以 “乘骢侣”传达出昂扬的志气,以王导之典渲染出雅重的风度。虽直接描摹人物外貌的词语不多,但却把人物超凡脱俗、俊逸高雅的气质写得十分传神。这种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写法,不仅暗示出友人的前途无量,而且以“王郎”、“阿龙”的昵称,表达了亲密敬重的感情。
 正因他们之间情深谊长,所以对于离别倍感惆怅,这就自然过渡到下片的抒发离情。不过,词人并不直抒胸臆,而是用一连串优美的形象,通过比喻和象征,从侧面渲染烘托。“带得春来,又共春归去。”连用两个“春”字,从对方写起,十分精妙。一提到春天,便自然使人想起那万紫千红、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象。而这种美景,却是友人“带”来的,一个“带”字,不仅写出了友人和“春”已浑为一体,而且他就是春天的使者,没有他,这一切都不能出现。所以,现在友人要远去,“春”也被他带走了! 词人这一奇妙的想象,不仅以从对方写起显示出笔墨的奇幻,而且深刻揭示出词人对王荩臣的无比依恋之情。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 由于不忍离去,他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江头”,才不得不分手,这就自然引出“美人何处?官柳吹风絮”的感慨。二句收束全词,先以“美人何处”设问,予以强调提顿,增加感情的力度。然后却出人意表地全用一写景之句作答,含意特别丰富: 友人尽管已经远去,身影消失,但词人还在神驰目注,可知他在江边伫立之久; 那随风飞舞的柳絮,除了说明“春归去”的时令变化,不是更生动地象征着词人离别时的烦乱惆怅之情吗?
 此词以自然界的春色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使无形之情以难写之景道出,自然妙合,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棋高一着。写人写情,多以侧面渲染烘托,或以景结情,使此词具有俊逸空灵的风格特点,从而增加了作品深厚蕴藉的艺术魅力。

古诗《点绛唇》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点绛唇

 
 淮海秋风,冶城飞下扬州叶。画船催发,倾酒留君别。 卧倒金壶,相对天涯客。阳关彻,大江横绝,泪湿杯中月。

 
 《宋史·文苑传》载: “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早年他自许清高,鄙视权贵、功名,屡辞官聘,过着超然无羁之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宋史·文苑传》)。希真词如“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鹧鸪天·西都作》 ) , 就表现了他那桀骜不驯之性格。 希真“天姿旷逸,有神仙风致” (黄升 《花菴词选》 ),其词亦 “如不食烟火语” (《贵耳录》 ,《词林纪事》 引)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金兵攻破汴京 (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希真南下避乱。国破家亡之痛和动荡漂泊之苦使他的词带上了人间烟火味和一份抑郁情绪,这首送别之作亦不例外。
 词一开头就描绘出一幅秋风肃杀之寥落景象,顿把读者之情绪引向悲秋。南渡后,金人继续南侵,宋室主和,致使秦淮河失守,以江心为界,一分为二,南北两岸宋金对垒,局势紧张。“扬州”是南宋前方,曾多次被金兵占领; “冶城” 自古就是兵戈之地,何况再遭外族侵扰! 所以,当时“淮海”一带充满战争味和恐怖气氛。这便是本词所描写的离别之时代背景。首二句非但点明别离之时地、渲染出惨厉之气氛,且夹杂着那个时代悲剧之哀音。接下来写离别事。前面已写出希真的抑郁之情,此处又以“画船催发”勾起送别之愁绪。友谊在人生中极为重要,在兵荒马乱之年头则更为可贵。正因乱中友谊难得,别离才使希真深感悲哀,难分难舍,但劝友留则终不可留,不忍别则终别。“倾酒留君别”,“酒”前冠以“倾”字,表达出希真情感之冲动和饯别之意厚。
 下片写别情之苦。送别之际,希真归思更切,然淮河交通阻绝,北归无望。即便能通行,故乡洛阳亦已在金统治下,又何处能归? “大江横绝”句是他对宋金局势之忧虑。希真有忧国忧民之热忱,如他的《相见欢》 词写道:“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又如 《沙塞子》 词“万里飘零南越州,引泪酒添愁。不见龙楼凤阙,又惊秋”,表达了他一腔爱国孤愤。此时,希真是思归不能归,欲隐不能隐,忧郁重重,为朋友送别亦勾起他难以名状之情绪,况自己又同是漂零“天涯客”。二人命运相同。除借酒遣怀,别无他法,然此离愁,以浅斟小酌岂能消除! 凄切中则一弯缺月正映至杯中,这种情景实催人肠断。此时,思乡恋阙、羁旅作客、别恨离愁交织在一起,辛酸之泪滴落杯中,酒泪相溶。与其说希真杯中的是酒,倒不如说是泪,“泪湿杯中月”句把离愁表现得最为复杂、凄惨。此一别,相逢又当何时?二人情谊深笃,分手太难,竟遍唱《阳关》终不成别,反倒《阳关》 一叠愁一重。此曲既如此令人伤心,倒不如撤去为好,酒亦当倾壶而饮。这场饯别,最后是曲断、壶空、人醉,一片惨寂景象。此惨别场面实令人泪下。
 希真词写得清新晓畅,语辞浅易明白。这首词感情强烈,如以“倾酒”、“卧倒”、“泪湿”等词来表现自己与友人分别之沉痛悲哀,极为感人,亦可见希真对朋友的一片诚挚深厚之情。
点绛唇

点绛唇

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双调。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全词上下两片,共9句41字。上片第二、三、四句,下片第二、三、四、五句押韵,均押仄声韵。上片第二句第一字,第三句第一字均宜用去声;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亦宜用去声。下片第三句为三字句,用上二下一句法。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韵)。
仄平,仄平平仄(韵)。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韵)。

☚ 女冠子   浣溪沙 ☛

点绛唇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首词既写了江南水乡“佳丽”秀美怡人,又描绘了“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的田园风光。“天际征鸿”与“谁会凭栏意”句,更十分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事业无成的怅然心情。这首词寓情于景,格调沉郁而高旷;词中交替使用了比拟与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蓄有致。语言清新、朴实、自然。在宋代词坛上是别具一格的。
☚ 扑蝴蝶   踏莎行 ☛

点绛唇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是北宋初期一位长期隐居的诗人。这首词是出现较早的咏春草的名篇。上片叹惋春草的幽寂、卑微,春草年年为春增色,而春来春去,唯伴落花烟雨。下片仍着意于春草,而笔锋一转,萋萋草色,尽染离愁。虽通篇咏草,但不着一“草”字,也不作穷形尽相之刻绘。笔墨雅洁,意境凄清,深寓作者幽寂之情怀。
☚ 长相思   苏幕遮 ☛

点绛唇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该词上片写新月江天,星斗梅影,下片写霜天无贪杯之兴,乱鸦催思归之念,从而委婉地透露了词人对宦海生涯的厌倦之情。全词景静情重,且情景相生;构思巧妙,然酝酿无迹。短幅之中,开合自如,曲折有致。
☚ 贺新郎   木兰花慢 ☛

点绛唇

点绛唇

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性情总寄托在动静间的时空里。“住”处便是现在,而云去也,雁也去,人凭栏怀古,时间之水也悠悠流去。风中舞动的柳枝已失去青春的颜色。清苦,山也为天气时令操心呢。雨便凄凄送走过去的一日。
☚ 沁园春   忆王孙 ☛

点绛唇diǎn jiàng chún

曲牌名: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二二·489)

点绛唇

点绛唇

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双调。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始见于南唐冯延已《阳春集》。
全词上下两片,共九句四十一字。上片第二、三、四句,下片第二、三、四、五句押韵,均押仄声韵。上片第二句第一字,第三句第一字均宜用去声; 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亦宜用去声。下片第三句为三字句,用上二下一句法。常用格体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 (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平仄 (韵),(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 (韵)。

☚ 女冠子   醉垂鞭 ☛

点绛唇

点绛唇

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属黄钟宫。字句格律与词牌相同,用作引子。北曲属仙吕宫,较常用。字数定格及韵式据清·周祥钰《九宫大成谱》作四、四、三、四、五 (五句),与词牌前半阕同。一般用作仙吕套曲的第一曲(在杂剧中,多为第一折首曲),其后紧接 〔混江龙〕。京剧等剧种多单独使用,作为脚色上场的引子,一人单唱,如京剧《群英会》周瑜上场时所唱。众人合唱的如京剧中“起霸”时所唱“将士英豪,儿郎虎豹,军威耀,地动山摇,要把狼烟扫。”以唢呐或笛伴唱。

☚ 端正好   寄生草 ☛
000025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