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炳灵寺石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我国著名石窟之一。位于甘肃永靖西南大寺沟内。开凿始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现存洞窟三十四个,龛一百四十九个,大小雕像六百九十四座,泥塑八十二座。其中唐代雕像占有很大比例,这些雕像面目俊秀,笑容微露,神情各异。洞窟形式和云冈、龙门近似,但佛龛多作覆钵式塔形,为别处所少见。

☚ 龙门石窟   巩县石窟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  bǐnglíngsìshíkū

炳靈,藏語,爲十萬佛之意。石窟寺座落於甘肅永靖縣城西南百里黄河北岸積石山峭壁間。紀年最早者爲第169窟,鑿於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此後,北魏、北周、隋、唐、元、明各代又建有新窟。該寺共有洞窟三十四個,龕一百四十九個,大小石雕像六百九十四尊,泥塑像八十二尊。最大雕像高八丈餘,最小者僅六寸。有壁畫共約八十一平方丈。另有石塔一座,泥塑塔四座。最大洞窟,古稱唐述窟,高四丈五尺,深二丈四尺,寬六尺,是我國已知開鑿最早而保存完好之石窟。内有墨書題記,亦爲我國石窟中迄今發現最早之題記。參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乾隆《大清一統志·蘭州府·寺觀》。

炳灵寺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黄河北岸。1951年被发现。开凿于西秦建弘年间(420~428)。现有洞窟34个,龛149个。主要是石刻艺术。1963年在169号窟发现西秦建弘元年(420)的墨书题记,为中国石窟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石窟寺。在今甘肃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小积石山大寺沟西岸。北魏前称唐述窟,唐代称岩灵寺,宋代始有炳灵之名。“炳灵”是藏语“香巴炳灵”音译的简称。“香巴炳灵”意为“十万弥勒佛居处”,犹汉语中之“千佛洞”。石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南线上,约创建于西秦。曾发现“西秦建弘元年(420 )”造像墨书题记,为中国石窟中迄今发现的最早题记。后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都有增开或修缮。其中以唐为多,约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明代以后萧条。石窟包括下寺、上寺、洞沟、野鸡沟、佛爷台等处,共计窟龛近200个。窟龛最集中的是下寺,在高30余米、南北长350米的崖面上,现存编号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石佛雕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约900平方米。造像高者28米,小者25厘米。少数窟利用天然洞穴修饰而成,绝大多数按设计开凿。一般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马蹄形,平顶或穹窿顶。造像题材主要是诸佛、菩萨、弟子、天王等,一铺一、二、三、五、七身都有。西秦造像,高鼻大眼,庄重雄健; 北魏造像不少,颈长面瘦,眼小唇薄,躯体修长,褒衣博带; 北周和隋代造像不多,以泥塑为主,前者胖圆,后者清秀; 唐代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造诣很高。造像多系石雕,丰满健美,逼真生动。壁画有说法图、千佛、观音、供养人等,构图古雅,色泽绚丽。该石窟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石窟文物保管所编有《炳灵寺石窟》。

☚ 沿寺石窟   河西石窟 ☛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石窟寺。在今甘肃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小积石山大寺沟西岸。北魏前称唐述窟,唐代称岩灵寺,宋代始有炳灵之名。“炳灵”是藏语“香巴炳灵”音译的简称。“香巴炳灵”意为“十万弥勒佛居处”,犹汉语中之“千佛洞”。石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南线上,约创建于西秦。曾发现“西秦建弘元年(420 )”造像墨书题记,为中国石窟中迄今发现的最早题记。后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都有增开或修缮。其中以唐为多,约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明代以后萧条。石窟包括下寺、上寺、洞沟、野鸡沟、佛爷台等处,共计窟龛近200个。窟龛最集中的是下寺,在高30余米、南北长350米的崖面上,现存编号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石佛雕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约900平方米。造像高者28米,小者25厘米。少数窟利用天然洞穴修饰而成,绝大多数按设计开凿。一般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马蹄形,平顶或穹窿顶。造像题材主要是诸佛、菩萨、弟子、天王等,一铺一、二、三、五、七身都有。西秦造像,高鼻大眼,庄重雄健; 北魏造像不少,颈长面瘦,眼小唇薄,躯体修长,褒衣博带; 北周和隋代造像不多,以泥塑为主,前者胖圆,后者清秀; 唐代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造诣很高。造像多系石雕,丰满健美,逼真生动。壁画有说法图、千佛、观音、供养人等,构图古雅,色泽绚丽。该石窟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石窟文物保管所编有《炳灵寺石窟》。

☚ 沿寺石窟   河西石窟 ☛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50公里的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十万佛之意。炳灵寺分上、下二寺,现存龛窟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平方米。摩崖刻石千方,石碑一通。石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第169窟中发现了当时的墨书题记,是迄今为止全国石窟中发现最早的题记。西秦之后,北魏、北周、隋、唐诸代续有建造,西秦窟龛共两处,为第1龛和第169窟,以第169窟更具代表性,是炳灵寺最大的洞窟之一。塑像手法简练概括,比例协调。袈裟质感轻薄,衣纹贴体,具有早期造像特征。北魏洞窟多晚期造像,形象清秀,服饰多为褒衣博带式。北周和隋代的造像数量较少,造像题材多为三佛,衣纹趋于写实,面相较前丰满。隋代仅存第8窟,人物形象清俊。唐代窟龛占总数的2/3以上,第171龛摩崖弥勒倚坐像高达28米。这个时代洞窟平面多作方形、圆形或马蹄形。造像有三至七尊各种组合。唐代造像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酒,体态多姿,表情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炳灵寺石窟壁画,真实地再现了十六国时期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隋唐所存壁画极少。元代壁画以佛教密宗为主要内容,线条圆润,色彩强烈。炳灵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奔马、飞天图壁画   石雕释迦、多宝佛像 ☛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又名冰灵寺、龙兴寺、灵岩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毗邻刘家峡水库。著名的“临津古渡”就在附近,为古丝绸之路陇右南线交通孔道。窟开凿在大寺沟西壁高60米的悬崖上,长2公里,上下4层。始建于西秦,现存历代窟龛183个,共有石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现编号169窟即唐述窟,为西秦乞伏炽盘时所开,造像高鼻大眼,颇具西域民族特征,北壁有西域大禅师昱摩毗供养像,维摩诘居士图,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是至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石刻题记。唐代作品约占2/3,造型丰满潇洒,艺术造诣精湛。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修建了横跨大寺沟的独孔水泥大桥,沟通了大寺沟两岸的文物管理所和石窟群。

☚ 会师楼   西夏碑 ☛
炳灵寺石窟

266 炳灵寺石窟

在甘肃永靖县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十万佛”之意。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至明清。现存窟龛183个,泥塑像82尊,石雕像679尊,壁画900平方米。还有石雕方塔,泥塑塔。窟内造像艺术精湛,造型潇洒。现编169号窟内西秦造像精美,挺拔刚健,壁画古雅。画上建弘元年题记,为中国石窟中最早纪年。

☚ 麦积山石窟   嘉峪关 ☛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又名灵岩寺,旧称龙兴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石窟在甘肃水靖县西约50公里的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窟龛造像凿于南北峭壁上,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各代窟龛183个(窟34、龛149个)。大小石雕造像694尊,泥塑像82尊,壁画900平方米。171窟摩崖倚坐弥勒像(泥塑装彩),高达28米。小者仅20厘米。另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塔四座。169窟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造像题记,是迄今已知全国石窟中最早的纪年洞窟。炳灵寺石窟中唐代窟龛占总数的2/3以上,其中不乏精美之作。

☚ 克孜尔石窟   童子塑像 ☛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南、黄河北岸的积石山中。唐时称灵岩寺。“炳灵”系藏语音译,意为“十万尊弥勒佛所居”,犹汉语称“千佛洞”或“万佛洞”。石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分布于大寺沟长约2公里的红砂岩峭壁上,距离地面约70米,下临黄河,形势险峻。现存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内有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多平方米。塑像大者高27米,小者20余厘米,三分之二为唐代作品,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石窟保存着自西秦、北魏直至明、清历代的文物。其中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为全国石窟中迄今发现最早的题记。石窟分为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尤以下寺最为壮观。下寺171龛为唐代弥勒坐像,高达27米,上半身以天然石柱峰雕成,下半身为泥塑。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中引《秦川记》说:“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据考证,现编号169窟的数十米高的天桥南洞就是唐述窟。窟内有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秦造像,手法简练,比例协调,造型概括,窟内壁画有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还有两幅维摩诘图。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雕塑、绘画艺术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 刘家峡水电站   6.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

炳灵寺石窟

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黄河右岸。开凿于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代不断修建。现存窟龛183个,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像82尊,大者高达27米。有石雕方塔一座,泥塑塔四座,壁画数百平方米。塑像神态挺拔自然,壁画色泽明快,笔意劲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文物保管所。1967年修建刘家峡水库工程中,为保护石窟修筑长350米、高20米的石堤。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处黄河北岸小积石山中。这里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积石之处,千峰壁立,如万笏朝天,黄河飞流,似巨龙奔海。石窟开凿于西秦时期,北魏前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有炳灵之名。“炳灵”是藏语十万佛音译的简称。历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都有增建或修缮。现在下寺、上寺、洞沟、野鸡沟、佛爷台等处,共分布窟龛200余个。窟龛最集中的是下寺,在大寺沟西壁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崖壁上,分四层排列窟龛183个,计有石雕造像68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平方米。其中西秦2窟1龛,北魏8窟25龛,北周2窟,隋代2窟,唐代20窟113龛。洞窟少数利用天然洞穴修饰而成,绝大多数由人工开凿成形。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等。高者达28米,小者仅25厘米。西秦时期高鼻大眼,颇具西域民族特征;唐代造像,丰满健美,精湛逼真,特别是菩萨像,薄裙飘带,满身缨络,腰身曲斜,蛾眉凤眼,口唇微启,面含羞涩,是典型的少女形象。壁画有说法图、千佛、观音、供养人等,构图古朴,线条流畅,着色艳丽。元、明时代以密宗为内容的壁画,线条严谨圆润,色彩浓重热烈,极具时代特征。石窟中还保存有许多当时的游人题记,其中崔琳题记,记叙开元中唐蕃议和,崔琳受命西使途经灵岩寺一事,尾署正、副使以下官员姓名72人,使团规模,可见一斑。此方题记可与两《唐书》相佐证。169窟所发现的“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 为我国石窟中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题记, 在石窟考古学上具有极高价值。1964年,在修建刘家峡水库时,在窟前修筑了一道长350米、宽2米、高20余米的防洪坝,使石窟在水库蓄水时免遭水患。1982年建单孔石拱桥一座,沟通了大寺沟两岸。设有炳灵寺文物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半山遗址   炳灵寺169窟 ☛

炳灵寺石窟

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炳灵为藏语译音,意为 “十万佛”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古称 “著述山” )中。窟龛主要集中在下寺沟西岸,在附近的佛爷台、洞沟、上寺等地,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画。较完整的窟龛共有195个,其中下寺附近183个。现存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摩崖石刻4方、石碑1通、墨书或石刻纪年题记6处。据记载石窟始建于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诸代续有建造,宋、西夏、元、明各代也有雕凿、重绘等修建活动,明以后逐渐湮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调查和保护。
西秦时期主要有第一龛和第一百六十九窟。其中第一龛内的塑像为1佛、2菩萨。明代又进行了妆銮、重塑。第一百六十九窟是利用一个自然洞穴陆续雕凿、塑绘而成。现存小龛24个,除西秦时期的以外,还有北魏至隋代的作品。窟内北壁第六龛左上方崖面上发现墨书发愿文,中有 “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的字样,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开窟纪年题记。龛内塑1佛、2菩萨,佛背光上绘有伎乐天。周壁分别绘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勒菩萨和东、西方等十方诸佛像。龛外左侧有供养人壁画。这些塑像和绘画,为十六国末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尺。北魏时期有洞窟8个和龛25个。洞窟平面多方形或长方形,顶为低穹窿形。窟正壁和左右壁下部凿有倒凹字形低坛基,坛基上雕出佛、菩萨像。窟龛的造像题材主要有释迦多宝并坐佛、七佛、五佛、交脚弥勒、思维菩萨、供养菩萨、力士、千佛等。造像面部瘦长、小眼、薄唇、细颈,多含笑意。形体修长,服饰多褒衣博带,袈沙下摆衣褶密集下垂。菩萨头戴高宝冠,披帛交叉于腋或交叉穿于胸前。第一百二十六窟、第一百六十九窟分别有北魏延昌二年(513年)和三年(514年)的铭刻和墨书题记。北周、隋代开窟造像数量较少,洞窟形制与北魏基本相同。造像风格略有变化,面部渐趋方圆,服饰衣纹也趋于写实。唐代是开窟造像的鼎盛时期。现存134处,占窟龛总数的2/3以上。其中多数是露天的摩崖小龛,洞窟数量不多。洞窟平面作方形、圆形和马蹄形,多平顶。窟龛造像有1佛、2弟子、2菩萨、2天王和1佛、2菩萨、2天王以及1佛、2菩萨或单身菩萨像等不同组合。主尊主要有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唐代造像有石雕和泥塑两种。其造型风格,初唐时人物形体修长,面部丰圆适中; 盛唐时人物体态丰满,婀娜多姿,表情丰富生动; 中晚唐时,人形过分丰腴而近于臃肿,表情呆板。第一百七十一窟内的倚坐弥勒佛高达28米,石胎泥塑。据记载此像为凉州观察使薄承祚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建造的,后代有重修。窟前依山建有7重大阁,惜已毁。宋、元时期开凿造像逐渐衰落。清代初年,炳灵寺石窟在民族纠纷中遭破坏而渐被人们遗忘。该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

中国著名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三十五公里黄河北岸积石山中。“炳灵”是藏语,意思是“万佛”。始建于十六国时期西秦建弘元年(420),北魏、北周、隋、唐、明续有建筑。现存窟龛一百八十三个,其中西秦窟龛二个,北魏窟龛三十七个,唐代窟龛一百三十四个,明代窟龛三个,一个龛的时代不明。造像近八百身,分石雕、石胎泥塑、泥塑三种。壁画约九百平方米。一六九窟最大,古称唐述窟或天寺,是西秦时依天然岩洞开凿。造像及壁画富有生活气息及艺术感染力。佛龛多作复钵式塔形,为其它石窟所少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