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荒凶年农民生活
上海申报1933年4月发表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一文写道:“皖北灾祲频仍,地方元气既伤,人民生机几绝。迩值春荒,于是饿殍遍野,人民无粟可食,乃剥取树皮,磨成粗粉,掺以水藻、草根、树叶各物,蒸而食之,虽难下咽,聊胜枵腹。……灾民忍饿既久,则鸠形骨立,偶一晕倒,口中必流清水而死。灾区既广,死亡相继,尸体横野无人掩埋。”
1935年4月20日,天津大公报发表记者采访,其中谈到安徽安庆至合肥一带春荒之时的农民生活惨景:
集贤关在安庆北二十里,地势多山[大公报]记者抵此地,见山岭中有掘观音士者数百人,汽车路旁之山坡上有窟窿七、八处,时方有妇孺数人探身其中,作挖掘状,询之当地人士,知为掘取观音土用以充饥者也。土灰白色、微黄、有黏性、易碎,产山岭中,惟观音土并非山山皆有,处处可掘。灾民取土岩下,烘烤焙干,捣为细粉;食法约有三种,一种和以少许青菜、米糠之类,制成如泥之浆,第二种因土难食,多将土蒸成圆饼,如同银元大小,俗称为𩠀,第三种将土制成观音粉,装入布袋,随身携带,无论出外逃荒,或在家劳作,均可救急。惟观音土不易消化,胃弱者恒因此便闭,下坠,而至于死亡。……
舒城至合肥间阡陌相接,树皮之可食者,亦无所存。归途,同车杨君合肥人,业商于申,据云:此次返里省亲,亲故皆具酒食欢宴。 某日舅氏召䜩饮,席将终,舅氏之族人某哀诸舅氏,求剥院中榆树皮充饥,杨君子睹此事实,复思京沪社会奢侈之情形,一时感慨万端,乃亦不能大咽云。
合肥附近灾象虽不若怀宁之严重,顾城内外之树皮亦无所存。自南门至包公祠,城外墙下,掘野菜之妇女约有五、六十人,田中亦多妇人劳作。合肥与巢县交界处,每每发生抢米风潮,灾情之严重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