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灸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灸法针灸疗法的一大类。指用艾炷或艾条在体表穴位上烧灼、熏熨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灸法一般分艾炷灸和艾条灸两类。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和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饼灸、长蛇灸)二种;艾条灸包括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和实按灸二种。此外又有药物发泡灸、日光灸等。 灸法 灸法中医用艾绒,或其它可燃材料在腧穴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烤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主要作用是温通经络、祛除寒邪、治疗寒邪或气血凝瘀所致疾患;同时有补气回阳作用,治疗阳衰气脱证。此外,还可以引导气血升降,如治中气下陷以升举之,治肝阳上亢以降潜之。惟实热证或阴虚阳亢证忌灸;颜面、阴部、大血管处不宜直接灸;个别人在施灸过程中发生晕灸现象(头晕、恶心、大汗出),可按晕针处理。施灸方法有多种。按施灸材料分艾灸、药艾灸、药锭灸、电热灸;按施灸法分艾柱灸、艾条灸、温灸器、温针灸;按施灸温度分烧灼灸、温热灸。 ☚ 针刺法 腧穴 ☛ 灸法灸,烧的意思。医学上的灸法,通常指用艾叶等药物制成艾柱或艾条,置于体表的腧穴部位或患部,点燃熏烤,使该部产生温热或灼痛的感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手段。 灸法moxibustion用艾绒等所做成的艾炷或艾条烧灼俞穴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称为灸法。由于温热刺激作用于俞穴,可起到:温经散寒、舒经活络,除寒痹而解痛麻;温通气血,利气血运行,治疗体弱贫血、脾胃虚弱、乳少头昏;扶阳固脱,提升阳气,治昏厥、休克、阳萎、遗尿、子宫脱垂;消淤散结促进气血运行,治疗多种炎症,促进消散与吸收;防病保健,增强脏器功能等。灸法有数种,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施行之。但应注意:阴虚发热及实证脉数、出血倾向及局部感染、恶性肿瘤及孕妇腰骶部均不宜灸。 灸法针灸疗法的一类。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以借灸火的热力和药力的作用,调和气血,温通经络,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艾柱灸和艾条灸。艾柱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和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二种;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等。此外还有温针灸、药物发泡灸等。 灸法jiǔfǎ针灸疗法的一大类。用艾炷或艾条在体表穴位上烧灼、熏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 具有温通经脉, 调和气血的作用。灸法一般分艾炷灸和艾条灸两类。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和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长蛇灸) 两种; 艾条灸包括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和实按灸两种。此外又有药物发泡灸、日光灸等。详各条。 灸法 灸法灸法是用燃烧的艾绒或用其它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烧灼或者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血气,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这种疗法起源于我国原始时代,有文字记载则始见于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献。如《庄子》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以后对柳下季说: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葬于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都多处提到灸法治病。《内经》对灸法的论述则更加详备。 “灸”又称“灸焫”,本来是烧灼的意思。如汉·许慎《说文解字》谓:“灸,灼也”。唐代王冰注《素问》说:“火艾烧灼,谓之灸焫。”古代应用的灸法主要是这种烧灼灸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不烧灼皮肤的温热灸法。 施灸的步骤 根据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既要使腧穴部位易于暴露,又要使病人舒适持久。如果采用温和灸法,则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果采用烧灼灸法,则应先对所点腧穴进行常规消毒,然后施灸。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迸落,以免烧毁衣物。关于施灸时的先后顺序,《千金方》谓:“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即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左后灸右的原则,这样可以避免漏灸腧穴;其先上后下者,又可防止血气被灸火引导上行,而使病人出现头昏、咽干等不舒适的感觉。但在特殊情况下,必当灵活掌握,不可拘泥。 灸法得气 灸法如同针法一样,也有得气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施行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只在局部有灼痛感。但如集中在一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间地施灸,则会出现温热感循着经脉向远隔部位传导,其疗效远较未得气者为佳。感传路线的宽窄同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且易于扩散,有时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至全身。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 灸法补泻 关于灸法补泻,古有三说: ❶《灵枢·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意即让艾炷缓慢燃烧至皮肤者为补,吹气助燃使其迅速燃烧至皮肤者为泻; ❷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谓:“若补火,艾焫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则是以烧灼灸法为补,温热灸法为泻; ❸明代医家徐春甫在《灵枢》论述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开合补泻,即灸毕以指按穴为补,不按为泻。在三说中,以第二说比较切合实际,临床中较多应用。烧灼灸法引起无菌性化脓,主要起扶正培本的作用,故可视为补法;温热灸法,主要起温经散寒,化瘀开滞的作用,故可视为泻法。但这种差异仅是相对而言,说明每种灸法各有其作用的侧重而已,实际上两者的差别并不明显。 灸的基本作用 是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扶正培本,升提中气。现代实验研究表明: 艾灸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尤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能使白细胞吞噬功能加强,多种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抗体效价明显升高。灸的注意事项 在施行灸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艾绒的质量要极细,无杂质,勿潮湿;艾条要卷紧,结实,均匀,干燥,容易点燃。 (2) 治疗室要注意空气的交换及温度的冷暖,尤其冬季严寒、夏令酷暑之际,更要使病人感到舒适。 (3)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火掉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可见并不是百病宜灸,需当辨证施治。故凡实证,热症及阴虚火旺体质而致之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烧灼灸法。 (5) 颜面五官及近大血管处的腧穴,不宜施烧灼灸法。 (6) 施灸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等现象时,即是晕灸,应当立刻停灸,参见“晕针”条目进行救治。 (7) 施灸后,宜避风防寒。若局部出现微红灼热,是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即可自行消失。如因施灸过量,时间太长,局部发生小水泡,只须注意不要挤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从基底部刺破,放出液体或用注射器抽出液体,涂以龙胆紫,用纱布包敷。如施行化脓灸,在灸疮化脓期间,应适当休息,注意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用敷料保护,防止感染,以待自然愈合。如因护理不当而并发感染者,可按炎症处理。 ☚ 头皮针疗法 艾绒 ☛ 灸法jiǔ fǎmoxibustion; moxibustiontherapy; moxibustion metho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