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灵枢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灵枢经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医经类著作。是书为《内经》 的组成部分。原书九卷,八十一篇。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非一时一人之作。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以后原本及传本多已散佚,现存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旧本编校,改为二十四卷,元代改为十二卷,明为二十三卷,现行本为十二卷。卷一,论九针、十二原穴,井荥俞经合与脏腑关系及临床运用,各经要穴、脏腑经气出入流注经过,小针之运用及邪气所伤的原因,脏腑病形等。卷二,论述三阴三阳经根结本末与治疗的关系,就生理病理之阴阳刚柔以测生死寿夭,详述九针、九刺及其他各种刺法,针刺必须根据人之精神活动状态进行相应的治疗,说明运用针法要根据生理、病理、诊断及病情变化规律。卷三,论述十二经、十二经别循行、是动所生病,进针深浅留针时间等。卷四,论述十二经筋循行、骨度、经气运行,营气来源,二十八经脉的长度及五脏精气,营卫生会、分布、功用及会合,四季疾病选穴刺法等。卷五,述五脏病邪、寒热、癫狂、热病、厥头痛、厥心痛、经气厥逆引起的病证及一些杂症的诊治,标本治则,十二奇邪上走空窍发生病证及治疗等。卷六,述问诊望诊,六气,肠胃消化系统器官的解剖生理,四海汇合,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面的五种病证取穴治疗,胀病,津液癃闭,据五官五色以测知五脏内在病变,肥瘦顺逆,刺络泻血等。卷七,论刺清浊,阴阳盛衰消长、病传,因邪气淫佚而发梦的病理,阴阳盛衰演变顺序,援外以揣内,以五病变为例论证病之所发缘于骨节、皮肤、腠理的强弱、脏腑强弱等。卷八,述针灸应通经络明诊断、禁戒乱医服从治疗原则,五脏五色诊法、心肝胆之盛衰与勇怯,背部五俞穴,十二经标本,论痛,一生之生理变化,防衰摄生、气行逆顺、五味宜忌等。卷九,述水胀、贼风、卫气失常、痈疽之症状、治法,五禁、五夺、五运、五过、九宜,寸口、人迎、太溪与全身气血输注,五味各有所走过嗜则病,阴阳二十五人及其针刺原则等。卷十,述五音所属各型人与经脉的关系,为病始生、补泻原则,针刺操作、得气与疗效,虫膈,忧恚无言、鼠疬诊治等。卷十一,述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五种类型禀赋,医者职守,论述若干疾病病因症状,诊尺肤,以五节针法刺五邪,卫气运行与针刺,八风对人体危害及如何预防疾病等。卷十二,述九针不同形状性能及适应症,疟疾之病理,岁露,大惑不解的病症,痈疽等。是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疾病预防学说等内容。虽与《素问》互为补充,各有阐发,但在经络、针灸方面较《素问》丰富翔实。与《素问》 同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之作。两千多年来对中医学术发展起着指导作用,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文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元刊本 (题《黄帝素问灵枢集注》,存卷六至十 二),明嘉靖前刊本。史常永《<灵素>新考》(《医史文献理论丛刊》 1979.2.24)、赵恩俭《<灵枢经>考》(《中华医史杂志》 1980.1.37)可供参考。 灵枢经医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卷共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现有多种刊印本。 灵枢经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原书9卷,共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灵枢》。宋以后多散失,现在的存本是南宋史崧根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的,并改为24卷。所论内容与《素问》相近,但精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是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可与《素问》互相参证补充。现有多种刊印本。 灵枢经líng shū jī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医家书目(11)。医经书名。全书非一人一时之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2-前221年),为《内经》组成部分,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原书9卷,81篇,宋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现传本系南宋史崧重新编校,改为24卷。现行本12卷。全书论述问题,与《素问》相似。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两书互为补充,各有阐发;在经络、针灸方面,较《素问》丰富翔实,故有《针经》之称(另见灵枢、针经)。 灵枢经十二卷。旧题唐王冰 (见 《黄帝内经素问》)注,宋史崧 (生卒年不详)校正、音释,不确。史崧,南宋绍兴间锦官,家中藏书颇丰,曾据家藏旧本整理过 《灵枢经》。《灵枢经》,又称 《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等。该书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非一人一时之作。汉及隋唐志皆不著录。无完整原本传世。隋唐时出现《九灵》、《九墟》及《灵枢》等多种异名传本,后又散佚。至南宋,锦官史崧 “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 〈灵枢经〉原序》)。这便是后世传本依据。现行本为元人改编,共十二卷。《灵枢经》与 《素问》同为我国最古的医学经典,传说二书合为 《黄帝内经》。而 《灵枢经》又着重于阐发经络、针刺之医理,内容丰富,论述精微严密。每一卷专有侧重,涉及经络部位、走向,与脏腑关系等,还有各种症状的针刺穴位、进针方法、针刺深浅等。书中包括了人体生理、病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及预防疾病的理论等。对后世中医理论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指导作用,尤其对中医针灸学具有继往开来之功,意义深远。存有元刊本,明嘉靖前刊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1963年、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校刊本。 灵枢经línɡshūjīnɡ医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 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 卷, 共81 篇, 又名《针经》, 别称《九卷》。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佚, 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 卷本重新编校, 改为24 卷。该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 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 是研究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现有多种刊印本。参见黄帝内经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