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灰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灰吹法 次用烀(hu,音呼)银炉炽炭,投铅于炉中,候化即投窖团入炉,用鞴鼓扇不停手。盖铅性能收银,尽归炉底,独有滓浮于面。凡数次,炉爮出炽火,掠出炉面滓。烹炼既熟,良久以水灭火,则银铅为一,是谓铅驼。次就地用上等炉灰,视铅驼大小,作一浅灰窠,置铅驼于灰窠内,用炭围垒侧,扇火不住手。初铅银混,泓然于灰窠之内,望泓面有烟云之气飞走不定,久之稍散,则雪花腾涌;雪花既尽,湛然澄澈。又少顷,其色自一边先变浑色,是谓窠翻(乃银熟之名)。烟云雪花,乃铅气未尽之状。铅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铅。铅既入灰,唯银独存。自辰至午,方见尽银。铅入于灰坯,乃生药中密陀僧也。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四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朵,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鞴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用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熔出团约重百斤。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①。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无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四 [注]①箑:sha,音霎;指扇子。 【评】这两段文字记载了中国古代提银工艺,包括以铅富集银而后分离银铅等重要工艺。 灰吹法 033 灰吹法炼银过程中分离银铅的方法。由于铅和银完全互熔,且熔点较低,所以炼银时加入铅,使银富集在铅中,去渣,然后吹入空气,使铅氧化,入炉灰中,以灰捕铅。“铅即入灰,唯银独存。”这一炼银过程在明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述得很详细。我国大约在商代已使用银器。 ☚ 拨蜡法 胆铜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