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古亦稱炮,由突火槍發展而成。始創於元初。由前膛、藥室及尾部構成。銃口裝藥,發射石彈、鉛彈或球形火器。藥室有火門。銃分架射及手持兩種:架射者口徑較大,形體粗短,口呈碗形,尾部有固定孔,發射時置架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元銅銃即此類。長三十五·三厘米,重六·九四公斤,口徑十·五厘米,鐫“至順三年”等銘文。手持者口徑較小,形體細長,藥室呈球形,隆起,尾部中空,可裝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元銃即此類。長四十三·五厘米,重四·七五公斤,口徑三厘米,鐫“至正辛卯”等銘文。元末,使用已極廣泛。至明代,其製作及使用均達高峰。爲適應戰爭需要,銃、炮逐漸分離,架射型發展爲炮,手持型發展爲鎗。《元史·達理麻識理傳》:“虎賁司糾集丁壯苗軍,火銃什伍相聯。”《大學衍義補·器械之利天下》:“近世以火藥實銅鐵器中,要謂之炮,又謂之銃。”參閲英·李約瑟等《關於中國文化領域内火藥與火器史的新看法》(《科學史譯叢》198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