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火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火葬

火葬

阎重楼著。1934年3月1日上海文艺社初版。重楼诗集之一。收《血汗》、《盲人的悲哀》、《火葬》等诗68首。

☚ 秋山草   易士诗集 ☛

火葬

火葬

短篇小说集。万迪鹤著。1935年4月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收《火葬》、《一个朋友》等短篇小说6篇。

☚ 杨乃武与小白菜   棉马甲 ☛

火葬

火葬

长篇小说。老舍著。1945年4月重庆黄河书局初版。

☚ 危城艳迹   幽林 ☛

火葬

 火葬是我國最古老,並對現今社會影響最大原喪葬習俗之一。火葬開始之初,首先在部份遊牧民族中盛行,這在先秦之時就有記載。《墨子·節葬下》云:“秦之西有儀渠國,其親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火化後的骨灰,有多種處理方法。撒向大地者有之,倒入河湖海者有之,更多的是裝入罐、棺之中,埋在土坑、磚墓裏。這些不同的處理方法,後來都在沿用。
 不過,火葬在古代漢族畢竟是少量的、個別的現象。《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弗敢毀傷”,對父母的身體髮膚更是不敢毀傷了。按儒教教義,火葬不但有違孝道,而且簡直是大逆不道,後輩也接受不了。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火葬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它必將替代土葬,這是客觀發展的一種趨勢。在澳門,採用火葬的人也逐年增加,所佔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
 火葬的儀式大部份和土葬的儀式相若。如:要先辦好手續、停靈、擇吉日出殯、發喪、佈置靈堂、替先人清潔及穿壽衣、開路、上孝、親友弔唁及致送奠儀、做法事(十唸、破地獄)、守夜、接財、起馬、入殮等,但需要在入殮前替遺體注射防腐針,請西探部的人員檢查,沒有違禁品才可封棺、領出閘紙及離境,將遺體運往珠海火化(若需運往香港及其他國家亦需辦理上述手續)。由於澳門沒有火葬場,故此辦理火葬時需將先人運往珠海南溪青松溪火葬場火化(以往多運往用油渣發動焚化爐的合羅山墓園火化,此焚化爐現已拆卸,南溪青松溪火葬場成為珠海唯一的火葬場。其焚化爐用電和煤發動,且沒有煙囱,廢氣排入地下,有利環保),第二天再將骨灰運回澳門。火葬儀式具體進行的情况如下:
 ①起行:仵工們將棺木搬上靈車後,便出發前往珠海火葬場。出發前會將先人的靈位及相片安放在靈車前方,孝子則負責在沿路上撒纸錢(接近海關便暫時停止撒纸,直至過完澳門、拱北兩個海關再繼續)。
 ②過海關:由於要離境,因此工作人員和親友如平常離境一樣,要帶備所需證件(身份證、回鄉證)。到達澳門海關便出示身份證,若有親友持香港身份證則需填寫出入境申報表。另外要出示預先替先人辦好的出閘纸。到達拱北關口時仵工會下車替親友將回鄉證交给海關蓋印,現時拱北關的停車受檢處已安裝了電腦設備,故此不像以往一樣要填寫“旅客回鄉申報表”。同時,於此處蓋好印,便不用如一般旅客到出入境大樓辦理出入境手續。待海關人員在回鄉證上蓋好印後,一般車輛會直接將車駛入海關受檢,靈車則需先往衛生檢疫處的“報衣棺”證明屍體沒有傳染病,方可將靈車駛出海關受檢。到達海關,工作人員會將事先填好的“港澳殯葬入境申報表”交给海關人員(這張表會填上日期,死者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死因,以及隨行工作人員姓名、送葬人員姓名、合計人數等)。海關人員一般很少上靈車檢查,祇需待海關人員蓋好印後,靈車便可離開。一般情況下,由鏡湖殯儀館至拱北需時約三十分鐘。
 ③親友若全乘靈車,此時則直接前往火葬場。若其他有親友自行駕車前往,則需事前和一般殯儀公司的人員相約一地點等待(如拱北賓館等,一般不會約在火葬場中等候),而由其中一位工作人員乘搭他們的車負責帶路。這是因為火葬場位置比較偏僻,不易找;而且靈車的速度會較快(珠海的車速一般也會較澳門快),若跟在靈車後面會容易跟丢的緣故。
 ④致祭:靈車到達火葬場後,仵工會將棺木搬入火葬場的大堂內,然後將先人搬出棺木,放在有小輪的床上,推至玻璃窗前。玻璃窗另一面(大堂外面)有案臺和香爐,讓親友作最後的致祭。致祭前,親友需將先人的遺像、靈位和幡放在案上,然後燃點香燭作簡單的致祭。致祭完的親友可先入堂內對先人作最後之瞻仰,然後火葬場的工人便會將先人放入槽中,送入焚化爐火化。
 ⑤脫孝:致祭完畢,每位親友取一封吉儀。及將先人的靈位火化後,大部份人會於此時脫孝,即將身上的孝服、及全部孝物脫下,放入爐中燒掉。(做法如土葬“就地辭靈”一樣)。同時會將帶去的“金銀”燒掉,祇留下一份於“過火盆”時用;棺木、先人的遺物也於此時拿到“遺物火化處”燒掉。最後,燃點留下的“金銀”作“過火盆”之用。過完火盆,每人再取一封利是(如農曆新年的一樣,內有一元),希望以後會有好運。
 此時儀式已完結,主家取回先人的遺照、餘下的吉儀、利是,乘搭靈車經拱北海關返回澳門。第二天早上,靈車的司機到火葬場時會將已放入骨灰罌的骨灰運回澳門,親友便可領回安放家中或骨灰位中,這是一般的情况。也有少數人會在火葬場等候,取回骨灰才回澳門,等候的時間一般約三十分鐘。

火化、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土葬

○火化huǒ huà

(动)用火烧化(多用于烧化尸体):遗体~|~炉|人死了,要~。

○火葬huǒ zàng

(动)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即用火焚化尸体:~场| 因子女未到齐,~时间要晚几天。

●水葬shuǐ zàng

(动)处理遗体的一种方式,把尸体投入水中,任其漂泊,让鱼类吃掉:这村中的老人死后有~的习俗| ~并不多见 |~的仪式。

●天葬tiān zàng

(动)某些民族和宗教处理遗体的方式,把死尸抬到葬场或旷野,让雕、鹰、乌鸦等鸟类吃:藏族有~的习俗。也说【鸟葬】。

●土葬tǔ zàng

(动)处理遗体的一种方式,即以尸体人棺,再把棺木埋人土中:由于破坏环境等原因,现在不提倡~。

火葬←→水葬 土葬huǒ zàng ← → shuǐ zàng tǔ zàng

火葬:火化尸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
水葬:将尸体投入河、海中,任其漂流,让鱼类吃掉。
土葬:将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入地里。
【例】 古代大多实行土葬,现在大多实行火葬,有的地方,比如西藏,还实行水葬。

埋葬方式

埋葬方式

用活人或财物随同埋藏:殉(殉葬) 陪葬附葬 随葬
 用物品殉葬:物殉
 依附埋葬:托葬
 迁柩附葬:迁袝
臣子的灵柩葬在皇帝坟墓的旁边:陪陵
处理尸体的方式:葬(水~;海~;树~;墓~;土~;悬~)
 火葬:火化 火厝 火浴 烧葬 斡葬
 僧人火葬:烧身
 僧人死后将尸体火化:荼毗 茶毗
 天葬:鸟葬
 筑穴埋葬:筑埋
合葬:祔(祔葬;祔窆;归祔;合祔) 附葬 同葬 同藏 同壤 同穴 同顷 合骨 合厝 合窆 陪陵
 夫妻合葬:合墓 同穴 共穴 并骨
 帝后合葬:合璧
许多尸体合葬在一起:丛葬
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昭穆

☚ 埋葬   下葬 ☛

火葬huǒ zàng

谓烧化尸体。《南史·扶南国传》:“~~则瘗为灰烬。”

火葬

锡伯族丧葬习俗。锡伯族在清末以前一律实行火葬,后多改为土葬,但特殊情况仍用以火葬,如因难产而死的产妇,不用火化不得入坟园; 自寻短见或横死在外的人、因恶性病致死者和暴卒者,均用以火葬,其前不能归入坟园之中,暂埋在坟园外。

火葬

亦称“火化”、“熟葬”、“焚尸”等。将死者的遗体用火焚烧,使其化为灰烬的一种葬俗。火葬仅次于土葬,历史久远,大多属于二次葬或复合葬。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实行火葬的习俗,但在仪式和风俗方面各有特色。❶彝族丧葬习俗。流行于大小凉山地区。人死后,停尸数日,请“毕摩”念经后运往火葬场,焚尸时连尸体带停尸木架一起置于松柴之上,下面点火,以一次烧成灰烬为吉祥。烧后将骨灰用土埋掉,或装于瓦罐、白皮袋藏于山洞之中。
❷藏族丧葬习俗。藏族信仰喇嘛教,奉火为圣洁之神,所以只有活佛、上层喇嘛或部落头领才能享用火葬,俗人火葬会玷污了神灵。一般活佛或大喇嘛死后,将尸体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塔中,填上干柴或酥油,焚化后将骨灰放入金、银或铜器中,供于神位或藏于塔中。现在活佛实行塔藏,群众实行火葬。
❸拉祜族的丧葬习俗。每村都有火化场,一般死者火化时头朝东方,尸体放在木柴之上,木柴的高低与年龄、性别、辈份的不同有区别。死者生前的劳动、生活用品一同火化。
❹普米族丧葬习俗。人死后,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尸体放入装有蜂蜜、酥油的柴房中火化,焚尸时遗骨不能全部烧尽,要由家人取13块装入罐中,存放在密林之中,若干年后再行二次葬。
❺门巴族丧葬习俗。一般家境好的、社会地位高的或喇嘛等实行火葬。其方法是将尸体土葬数月后,再挖出来置于野外柴堆上火化。火化后,骨灰或撒入江河,或和泥土拌和做成“却登”,存于“叉康内”。
❻侗族丧葬习俗。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俗世认为火葬能“阴安阳乐”,使死者变成好鬼,转世到人间不再有恶事。
❼蒙古族的丧葬习俗。王公贵族死后实行火葬,其骨灰由喇嘛捣碎和麦粉做成饼状,送到五台山或寺庙里存放。民间实行火葬的多为孕妇和非正常死亡者。骨灰存于木匣用土掩埋。
❽满族丧葬习俗。战死者实行火葬。

火葬

将死者遗体用火焚化的葬法。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主要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流行。到二世纪欧洲各民族信仰基督教后,火葬减少而多改为土葬。在中国,火葬初在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中流行,其后,蒙古、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畲、土家、傣等族也都受到影响,藏族只在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中间施行,而鄂伦春、德昂、景颇、独龙等族仅规定因患恶疾致死和凶死者才可实行。在印度,自古以来火葬就与土葬、风葬、水葬并行,但多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所采用,焚化后的骨灰极受敬重,多撒于被视为神圣的恒河水中,或立祠祭祀。其他国家的佛教僧侣,亦多行火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火葬在欧洲迅速普及。在现代,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居民亦大都实行火葬。盛骨灰的容器有日常所用的陶罐和特制的骨灰盒、骨灰罐等。如在土耳其的查纳卡莱省以及波兰等地,曾出土耳、目、口、鼻形状的骨灰壶。

火葬

火葬

以火焚尸的葬式。《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列子·汤问篇》有相同记载。仪渠,即*义渠戎。《荀子·大略》: “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魏书·西域传》载,焉耆国、龟兹国“死亡者皆焚而后葬”。据《周书·突厥传》,突厥“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洛阳伽蓝记》载,于阗国“死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死则焚尸,名为火葬”。在新疆温泉阿尔卡特发掘的9世纪回鹘石棺墓,则多为火葬。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也发现骨灰小棺。印度佛教徒实行火葬。中国藏传佛教的活佛、堪布等地位、声望很高的人死后,亦用此葬式。对骨灰,或直接埋入地下,或装入棺、袋、罐等葬具后掩埋,或撒抛于野,或投入河,各地各代有所不同。

☚ 土葬   塔葬 ☛
火葬

059 火葬

以火焚烧尸体谓之火葬。

☚ 土葬   水葬 ☛
火葬

火葬

古代葬法之一,即聚柴焚化尸体。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墓中有三个灰色大陶罐,其中有一个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在辽宁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内,也发现有火烧后的尸骨。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火葬实例。先秦文献也有记载。《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此后,史籍时有记录。火葬之俗,至宋元时期更为盛行。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三:“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至明清时期,因统治者禁止,此俗未得发展。至今才倡以火葬。

☚ 天葬   槁葬 ☛

火葬

葬式之一。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内。春秋战国时,氐、羌人就开始行此葬。因民族和地区各异。欧洲和亚洲也行之悠久。近代随着都市的发展,更为普遍。

火葬

火葬

亦称“火化”。葬法之一。即将死者的遗体焚化。火葬是现代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处理尸体的方法。此种葬法在世界上也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最早盛行于印度,多为佛教和印度教徒所采用。欧洲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曾盛行过火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普遍采用。老挝把火葬作为特殊的哀荣,只有富裕的、有地位的正常死者,才能火葬。印度尼西亚巴厘人的火葬仪式多种多样,他们把火葬看作人死后灵魂升天的第一步,也是死者亲属必须履行的神圣天职。每过100年就要举行一次集体火葬。中国宋朝时,已盛行火葬,明清两代,对火葬实行了禁止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了丧葬制度,大力提倡火葬。大中城市火葬方式迅速普及。盛骨灰的容器有陶罐、特制的骨灰盒、骨灰罐等。

☚ 斗猪   文身 ☛

火葬

cremation
~场crematorium/~炉cremator

火葬

葬式之一。亦称火化。将死者以火焚化。迄今中国最早的火葬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初期遗存,一些民族延续至今。火葬大致有三种情形:(1)因民族习俗行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从历史上看,与氐、羌族系有关的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等都行火葬。一般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拥有火葬场。火化毕,有的以土掩埋骨灰;有的则将其置于木制“火坟”安葬。他们以为火葬可使灵魂升天。(2)因宗教原因行火葬。信仰佛教的西藏藏族、内蒙蒙古族高僧死后均火葬。另外,锡伯族、达斡尔族萨满死亡,也火化其尸。(3)因迷信意识行火葬。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对患恶疾、难产、坠岩、溺水以及被蛇伤虎咬等非正常死者,都以火焚之,以祛除邪魔。由于火葬具有多种优点,近些年逐渐为更多的民族采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