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火烧赤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

历史书上关于赤壁之战战场的记述是极其简约的,《三国演义》作者驰骋想象,绘声绘色,把朴素的历史记载一下子变成了生动的艺术画卷。因为这一场战斗的特色是火战,所以作者不时从各个角度交替地写火烈风猛和孙刘战将放火烧杀的骁勇,为全篇渲染激战的气势。你看,先是黄盖水上放火,继而四下火船齐到,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随之甘宁草上放火,吕蒙放数十处火,凌统放火,陆逊放火,于是乎“满天火起”,“满江火滚”,刚才还迎风大笑,以为必胜的曹操,此时也只得从“火林”中仓皇逃命了。那一班孙刘战将更是了不得: 一会儿黄盖冒烟突火而来,一会儿韩当冒烟突火而来,一会儿火光中出现吕蒙旗号,一会儿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刺斜里杀出赵子龙; 一会儿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 “曹贼走哪里去! ”就这样,作者写得满篇是火,到处是放火烧杀的孙刘战将,人借火势,火借风威,刀光剑影,拉杂摧烧。那只有几万人的孙刘联军借这一把火如同猛虎下山,斩将拔旗,奔腾驰骋,有伏路有增援,有冲突有策应。而八十三万曹军也因这一把火被烧得懵头转向,中箭着枪,水溺火焚,他们就象秋天枯败的树叶,七零八落,随风聚散。作者随事态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叙描,有全景的鸟瞰,有细部的特写,既层次井然,又错落扶疏。
百万人马在风火中鏖战,偌大一个战场,作者讲哪一处才好,交代什么人才对?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前台主角——曹操。他是这场战斗的关键人物,是孙刘联军追逐的目标,因而也是最有“戏”的角色。作者把光束集中在他的身上,通过他的败逃带领我们对整个战场作一次巡阅,通过他败逃的过程来艺术地概括实际战斗的历程。所以尽管是那样一个火逐风飞、纷乱扰攘的场面,可是我们读起来仍然感到凝练集中,有条不紊,那风火弥漫的环境正好象是曹操败逃的一个背景。
曹操是怎样败逃的?小说分成三个阶段。我们且先看第一阶段——在东吴战场。开始,曹操从着火的大船上躲避到张辽驾来的小船上,这时黄盖紧紧追来,情势危急,曹操叫苦连声。幸亏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正中肩窝,黄盖翻身落水。曹操这才度过第一道难关。
接着,在径奔乌林的路上,突然背后一军赶到,大叫“曹贼休走!”火光中出现吕蒙,曹操催马向前,留张辽断后;突然前面火光又起,山谷中拥出一军,大叫: “凌统在此!”曹操肝胆皆裂。但绝处逢生,忽刺斜里一彪军到,大叫: “丞相休慌!徐晃在此!”彼此混战一场,夺路往北而走。这又度过了一道难关。
以后,曹操集合了马延、张𫗱的三千北地军马,心中稍安。谁知行不到十里,又飞出了吴将甘宁,甘宁一人一刀将马延、张𫗱杀了。去合肥的路上又有太史慈、陆逊冲杀过来,真是“才离虎穴,又入龙潭”。曹操只得望彝陵逃窜,幸好遇到张郃才逃得性命。
这就是曹操在东吴战场三战三脱的大致情况,可以想见曹操从一片火海里逃出来是何等紧张,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个过程写得垂直而下,一紧到底,而是紧中有松,松而又紧,波澜起伏。曹操三次受困正与周瑜调拨兵马的具体部署相照应;而曹方徐晃、张郃等人的救援也并非天外飞来,正反映出了那八十三万人马落花流水、陆续凑合的情况。
第二阶段,曹操逃进了诸葛亮的伏击圈,也是三困三脱,那曹操的表演就更加精采,作者的艺术描写则又翻上了一层。
曹操出得乌林,回望火光渐远,定下心来,便问: “此是何处?”左右曰: “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 “丞相何故大笑?”操曰: “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杀出了赵子龙。这一次曹操又损折了许多人马。后来逃到了南彝陵,他又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 “适才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曰: “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原来正是张飞埋伏在这里。以后曹操逃到了华容道,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 “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最后靠了求饶才逃得性命。
这里,曹操象一个喜剧演员一样,一次次自作聪明地大笑,又一次次当场出丑。作者就是以这样的戏剧性的情节,带有幽默感的笔触,对曹操进行了有趣的嘲讽。败军之将反倒笑话对手,如果在这以前我们没读过《三国演义》 ,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现在,却并不感到突兀,倒反认为这种艺术描写是非常合乎人物性格的,因为我们从中又看到了所熟悉的曹操。
他还是那样雄心勃勃,不屈服于逆境。第四回董卓弄权,满朝公卿哭泣,唯独他大笑。这笑是具有精神力量的表示。目下,他虽然惨败,但败而不馁,偏不服输,偏要找出破绽,证明对手 “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他还是那样老谋深算,诡谲多变。赤壁火起,乌林溃逃,他是那样惊恐,以后忽笑,忽喜,忽怒,都有其心理根据和策略需要。华容道上,刚才笑话对手的他,转脸就低声下气地求饶起来,并且看人下菜,用所谓 “春秋之义”打动关云长,何等乖觉,何等权变。
他还是那样奸猾欺诈,耍弄权术。征张绣时将士皆渴,他叫将士望梅止渴,度过难关。现在的处境比那次危急得多,稍有怠慢,他就会被人家击杀,所以,他一路都在做鼓动工作,笑又何尝不是一种鼓舞士气的诈术?
他还是那样损人利己,心狠手毒。华容道上,路泥泞,道不通,操令军士担柴填塞。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 “生死有命,何哭之有! 如再哭者立斩! ”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你看,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一切从自我出发,狠毒到践踏士兵身体过沟壑,蛮横到连哭喊都不行的人。他可以随时叫许多人为他去死,而他的心灵是不会颤抖的,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奸雄曹操的形象在这三笑三惊中表现得多么丰满,多么传神。
写曹操 “笑”,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来说,就叫做 “反常”,这种手法是让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作出一反常情常理的举动,从而揭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显示出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是常常采用这种手法的。在这里,由于采用了这种手法,故事情节更有戏剧性,曹操的形象更加深刻传神,笔触更为幽默有趣,真有 “奇峰突起,万壑雷声”的艺术效果。
这一节不仅曹操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诸葛亮也呼之欲出。诸葛亮在这里是一个掌握局势左右情节发展的角色,但作者始终让他在后台,没上场。十分机警、狡猾的曹操一路狡来诈去,力图摆脱他的堵击,可到头来,处处失算,着着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从写诸葛亮的角度看,明写曹操,正所以暗写诸葛亮,曹操高强,料敌决胜的诸葛亮更高强。这种虚中见实,“背面敷粉”的艺术很值得我们仔细玩索。
历来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有所谓 “三绝”,就是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谋和关羽的义气在这场冲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由于关羽的徇情卖放,曹操终于逃出重围回到南郡。这是尾声,可以说是第三阶段。本来小说写到上面已经达到高潮,用不着再费笔墨了,可是作者偏不就此了结,着意翻出另外两件事,作为余波荡漾。一件是: “此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操大惊曰: ‘吾命休矣!’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操才心安。”这是作者随手拈来的花絮,让曹操虚惊一场,说明曹操终于吓成了惊弓之鸟,反照赤壁大战的惊魂夺魄。另一件是在进入南郡以后,“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 ‘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需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 ‘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郭奉孝就是曹操手下已死去的谋士郭嘉。不错,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确实在于谋划指挥的失误。而根子则在他自己身上,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盈轻敌,听不进谋士的意见。今天,他是借哭来总结这场战争,借哭郭嘉来责怪谋士不行,这就顺手将过错全部推卸在谋士身上了。从表现手法上说,这大哭也是“反常”,与前面的大笑相照应,把曹操的奸诈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至,收到“两峰对峙,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从文字上看,这一节写得鞭辟入里,意趣横生。曹操仰天大恸、捶胸大哭,那神态、那话语似乎恺切情真,可用意却非常奸猾,这使我们感到滑稽,行文自有一种谐趣。更有趣者,偏偏是众谋士来劝,谋士的话说得圆通而艺术,含蓄地点到曹操战场出丑的事,婉而有讽;没料到曹操回手一记,说出哭郭嘉的话,众谋士就立即臊了一鼻子灰。谋士们脸色的阴晴变化和默然自惭的神情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此时大哭着的曹操对谋士的羞惭又作何反应呢?作者没有进行心理描绘,但人物心理、感情上的微妙复杂的变化从字里行间泛溢出来,几乎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地步。

☚ 草船借箭   华容道 ☛

火烧赤壁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释词】
 ①楼船:一种高大的战船。
 ②初张:初,刚刚;张,布满、充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赏析】
 东风刮起,赤壁大决战开始了。周瑜指挥吴军全线出击,江上“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张开”;岸上曹营被火烧着,于是“满天火起”,“满江火滚”,顿时,曹军陷入一片“火林”火海之中……这首诗便是火烧赤壁的写照。
 这首诗是从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上节取的。李白此诗前四句写赤壁怀古,后四句写送别之情。并以送别地曾发生过的赤壁英雄事迹,去鼓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的朋友“——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其诗感情脉络很清晰,赤壁怀古不过是个触景生情的引子而已。小说家把它引入小说情节之中,用诗的意象更凝炼地去涵盖火烧赤壁的壮观景象。
 小说家铺叙了赤壁鏖兵,周瑜先斩诈降的蔡和,“用血祭旗”;接着黄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一接近曹营,便“一齐发火”,随后“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而诗歌只用了十四个字便鲜明地突现了火烧赤壁的壮观,想当年曹操号称百万雄师,战舰千列,旗帜林立,气势凌厉! 周瑜只一把火,便将“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抓住了最典型的意象——楼船、烈火,渲染了浩大壮阔的战争场面。这谋略,这气势,何等的豪迈啊! 精辟优美的诗句强化了小说情节氛围和历史的情绪。

火烧赤壁

赤壁:山名,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说,今蒲圻西北赤壁山。古代用火攻,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亲率大军八十多万南下征讨吴、蜀两地,孙权、刘备决心联合抗曹。在赤壁,孙刘联军抓住曹军远来疲惫、瘟疫流行、不习水战等弱点,在都督周瑜的正确指挥下,利用火攻,烧毁曹军战船,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火烧赤壁huǒ shāo chì bì

指古代以少胜多的火攻战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孙刘联军在赤壁以火攻大败八十三万曹军,从而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