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火烧赤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历史书上关于赤壁之战战场的记述是极其简约的,《三国演义》作者驰骋想象,绘声绘色,把朴素的历史记载一下子变成了生动的艺术画卷。因为这一场战斗的特色是火战,所以作者不时从各个角度交替地写火烈风猛和孙刘战将放火烧杀的骁勇,为全篇渲染激战的气势。你看,先是黄盖水上放火,继而四下火船齐到,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随之甘宁草上放火,吕蒙放数十处火,凌统放火,陆逊放火,于是乎“满天火起”,“满江火滚”,刚才还迎风大笑,以为必胜的曹操,此时也只得从“火林”中仓皇逃命了。那一班孙刘战将更是了不得: 一会儿黄盖冒烟突火而来,一会儿韩当冒烟突火而来,一会儿火光中出现吕蒙旗号,一会儿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刺斜里杀出赵子龙; 一会儿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 “曹贼走哪里去! ”就这样,作者写得满篇是火,到处是放火烧杀的孙刘战将,人借火势,火借风威,刀光剑影,拉杂摧烧。那只有几万人的孙刘联军借这一把火如同猛虎下山,斩将拔旗,奔腾驰骋,有伏路有增援,有冲突有策应。而八十三万曹军也因这一把火被烧得懵头转向,中箭着枪,水溺火焚,他们就象秋天枯败的树叶,七零八落,随风聚散。作者随事态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叙描,有全景的鸟瞰,有细部的特写,既层次井然,又错落扶疏。 ☚ 草船借箭 华容道 ☛ 火烧赤壁
【释词】 ①楼船:一种高大的战船。 ②初张:初,刚刚;张,布满、充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赏析】 东风刮起,赤壁大决战开始了。周瑜指挥吴军全线出击,江上“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张开”;岸上曹营被火烧着,于是“满天火起”,“满江火滚”,顿时,曹军陷入一片“火林”火海之中……这首诗便是火烧赤壁的写照。 这首诗是从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上节取的。李白此诗前四句写赤壁怀古,后四句写送别之情。并以送别地曾发生过的赤壁英雄事迹,去鼓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的朋友“——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其诗感情脉络很清晰,赤壁怀古不过是个触景生情的引子而已。小说家把它引入小说情节之中,用诗的意象更凝炼地去涵盖火烧赤壁的壮观景象。 小说家铺叙了赤壁鏖兵,周瑜先斩诈降的蔡和,“用血祭旗”;接着黄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一接近曹营,便“一齐发火”,随后“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而诗歌只用了十四个字便鲜明地突现了火烧赤壁的壮观,想当年曹操号称百万雄师,战舰千列,旗帜林立,气势凌厉! 周瑜只一把火,便将“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抓住了最典型的意象——楼船、烈火,渲染了浩大壮阔的战争场面。这谋略,这气势,何等的豪迈啊! 精辟优美的诗句强化了小说情节氛围和历史的情绪。 火烧赤壁赤壁:山名,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说,今蒲圻西北赤壁山。古代用火攻,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亲率大军八十多万南下征讨吴、蜀两地,孙权、刘备决心联合抗曹。在赤壁,孙刘联军抓住曹军远来疲惫、瘟疫流行、不习水战等弱点,在都督周瑜的正确指挥下,利用火攻,烧毁曹军战船,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火烧赤壁huǒ shāo chì bì指古代以少胜多的火攻战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孙刘联军在赤壁以火攻大败八十三万曹军,从而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