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火浣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火浣布 火浣布石棉布。《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并说这种布放在火中烧,“皓然疑乎雪。”古人对石棉的性质不明,以为是用“火鼠毛”或某种木皮制的,如东方朔《神异经》云: “南方有火山,……火中有鼠,重百觔,毛长二尺余,细如丝。恒在火中,取其毛织以作布,用之若垢污,以火烧之,即清洁也。”但此近乎神话,仅可略知这种布具有不怕火烧的性能。据《三国志·魏志·齐王芳纪》:“青龙三年(235年),西域重译献火浣布,诏大将军太尉临试,以示百僚。”可证产地为西域。由于此布十分难得,因此西门庆在送蔡京的生日礼物中有“火浣布二十匹”。例见第五十五回。 ☚ 龙袍 直身 ☛ 古代名物 > 紡績類 > 製品部 > 布帛 > 火浣布 火浣布 huǒhuànbù 亦稱“火毳”、“火布”。石棉織造之布。可用火燃法除污,故名。古人不明石棉之性,誤認爲以木皮或火鼠毛所織成。《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後漢書·西南夷傳論》:“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内府。”李賢注:“火毳即火浣布也。”又《蠻夷傳論》:“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異。”《三國志·魏志·齊王芳紀》:“西域重譯獻火浣布。”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及哲宗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則潔白,非鼠毛也。”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用物部 > 工具 > 火浣布 火浣布 huǒhuànbù 亦稱“火毳”,省稱“火布”。用石棉織成的布。遇火不燃,且能去污。《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鋙之劍,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灰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後漢書·西南夷傳論》:“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内府。”李賢注:“火毳,即火浣布。”《宋書·夷蠻傳論》:“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異。”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漢武不信弦膠,魏文不信火布。”古代對石綿的性質不明,或謂用某種木皮或火鼠毛所織。參閱《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八引《玄中記》、《類說》卷五引 《洞冥記》。 火浣布 火浣布石棉布的古称。由于可以用火燃法除去石棉布上的污渍,故名。《山海经》中已见用石棉制成火浣布的记载。也是古代大秦与中国贸易的商品之一。《后汉书·西域传》与《魏略· 西戎传》都记载大秦出火浣布。《艺文类聚》卷85《布部》晋殷巨《奇布赋并序》曰: “惟泰康二年,安南将军广州牧腾侯作镇南公,余时承乏,忝备下僚。俄而大秦国奉献琛,来经于州,众宝既丽,火布尤奇。 乃作赋曰: …… ‘乃采乃㭊, 是纺是绩。每以为布, 不盈数尺。 以为布帊, 服之无斁。 既垢既污,以焚为濯。投之朱炉,载燃载赫。停而冷之,皎洁凝白’ 。” ☚ 海西布 徐吕皮 ☛ 火浣布即“石棉布”。 火浣布又作火布。一种耐火纺织物,类今之石棉布。或脏,以火烧之,则“皎洁凝白”,故曰“火浣布”。产于大秦(即罗马帝国)。常用来交易或贡献。为历代中原王朝所称奇,誉之为“奇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