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火并王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火并王伦

火并王伦

在冲突中描写人物性格,是文学作品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水浒全传》主要是一部表现农民起义的作品,所以其各种冲突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各种冲突中,林冲火并王伦虽然仅仅表现的是农民起义队伍内部的斗争,但它却是梁山好汉们大开山门,招揽天下英雄,从而不断扩大起义队伍的第一块奠基石。所以,作者不仅在组织这次冲突中颇费匠心,而且也把冲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塑造得性格饱满,栩栩如生。
作者是怎样组织这场冲突的呢?
首先,为了把这场冲突组织好,让林冲火并王伦这件事进行得有声有色、有理有据,作者采用了“千里伏线”之法,早在林冲上梁山时就埋下冲突的祸根。当时,林冲由于杀了陆虞候等人,被奸臣高俅逼得万般无奈,不得不投奔王伦等人。按理说,王伦既是造反的好汉,就应该收下林冲这种人,可他却忌妒林冲的一身本事,三番五次地要把林冲赶走,这样,势必与林冲造成矛盾。这个矛盾之所以没有演成“火并”的冲突,主要是因为“林冲弭首庑下,坐第四,志岂能须臾忘王伦耶?徒以势孤援绝,惧事不成,为世僇笑,故隐忍而止” (金圣叹语)。然而,林冲的隐忍,却给小说增加了许多色彩:其一,他与杨志打斗,引出杨志卖刀等许多情节;其二,他的隐忍,无疑等于埋下了一个伏笔,使文章更加跌宕起伏;其三,正是由于原先就存在着冲突的祸根,才使得晁盖等人上山后“有事可做”,把潜在的矛盾发展为冲突。
其次,为了把“火并王伦”的冲突写好,作者除了采用“千里伏线”之法,初步地介绍了林冲和王伦等人的性格之外,还在晁盖等人上山后进一步渲染气氛,激化矛盾。本来,要按照晁盖七人的实力,只要一上山,冲突便随时可能发生。可是,作者非但没有把“弓”拉紧,反而让他们之间相处的很和睦,在和睦之中萌发新的矛盾:这不是林冲与王伦之间的矛盾,而是王伦听了晁盖的“胸中之事”,“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这样,不仅为下文的冲突蓄好了势,而且也勾起了林冲的旧情——这是作者做的第一层铺垫。
作者做的第二层铺垫是,既然吴用已经看透了王伦的心事,他却并不急于去和王伦发生冲突,而是利用林冲与王伦的旧矛盾,新帐老帐一起算。这样,作者无非就等于利用林冲之口,再叙一遍王伦 “心术不定,语言不准”的恶行。这一方面把 “千里伏线”埋下的矛盾又续接起来,对前文有了交待; 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王伦确实不怀好意,容不得众位英雄。至此,矛盾已经在暗中激化起来,冲突也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经过充分的酝酿、渲染之后,冲突终于爆发了! 虽然 “火并”只是瞬间进行的,但作者却把造成 “火并”的原因挂在两条线索上,写得有声有色,一丝不乱。第一条线索,是晁盖、吴用等人与王伦的矛盾。他们心存 “火并”之机,甚至各自都已准备好了暗器,却表面上谦恭礼让,摆出随时要走的架势。第二条线索是林冲与王伦的矛盾。他一听说王伦不愿提 “聚义”的事,便 “把眼瞅王伦身上”; 后来,王伦果然有了要赶晁盖等人下山的意思,林冲得知,立刻“双眉剔起,两眼圆睁”,质问王伦。——作者虽然在 “火并王伦”上写了这两条线索,却也没有简单地处理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 即晁盖和林冲在 “火并”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可他们中间还存在着人为地造成的 “误会”。林冲“一旦见晁盖兄弟七人,无因以前,彼讵不心动乎? ”(金圣叹语) ,更何况他还深怕晁盖等人真的走了,使他 “势孤援绝”; 而吴用呢?他深深地看到了这一点,林冲越不舍得让他们走,他就越用这一点来激林冲,一会儿说他们此来,“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一会儿又声称“我等自去罢”,一会儿便要起身,“要下亭子”,这样,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一个又偏偏不肯留,反复盘旋的结果,必然使主要矛盾越来越激化,以致于林冲终于踢翻了桌子,抢起身来,从衣襟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然而,也就在这一剎那间,晁盖等人也立刻收起要走的假面具, 各自帮助林冲来完成 “火并”之举了。 这样, 两条线索交在了一起,使“火并”完成得既顺情顺理,又突兀不凡,既突出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又形成了扣人心弦的冲突画面——纵观 “火并王伦”的全过程,作者“千里”以外种下了冲突的根子, 又盘旋作势、 反复激化了矛盾, 最后又把冲突组织得如此线索分明,有条有理,“欲谓耐庵非真才子,可得之乎?”(金圣叹语)

☚ 何氏兄弟   宋江杀惜 ☛
000086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