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灌肠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灌肠法

灌肠法

通过向大肠内灌入液体以协助病人排便,或灌入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在家庭中可采用的灌肠法,一般根据灌入溶液多少又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及小量保留灌肠。
❶大量不保留灌肠:用大量溶液灌入直肠和结肠,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解除便秘的痛苦。常用溶液有:温开水、生理盐水和0.5~1%肥皂水。水温为40~43℃。由医药公司买回灌肠筒及肛管。筒内配好溶液(1000毫升水中溶入肥皂10克),连接皮管与肛管,将灌肠筒悬挂于架上,使液面高于病人肛门约40~60厘米。使病人侧卧位,两膝屈曲,臀部置于床边用橡皮布或塑料布垫于臀下,以保护床褥。如病人必须仰卧,则灌肠时要在臀下放一便盆,盆下垫好塑料布。滑润肛管后,排出管内气体,用螺旋夹拧紧橡皮管,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内约7~10厘米(图2—2—14)扶住肛管,开放螺旋夹,使溶液灌入直肠和结肠内。 如溶液流速受阻,可稍移动肛管,可能由于肛管孔被粪块堵塞。如病人有便意,可嘱其张口呼吸,减轻腹压。约5~10分钟溶液灌完,将肛管双折,以免管内溶液溢出。 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轻轻拔出肛门,并拔离灌肠筒,洗净后消毒。 尽量让病人保留液体5~10分钟以上再排便,以利软化粪便;
❷保留灌肠法:用小剂量药物灌入体内,治疗肠道疾病,或从肠道给予镇静剂,对患有肠道疾病或精神病的老人,需要由肠道灌入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可在家庭中采用小剂量保留灌肠法。由于灌入溶液要求保留,所以灌入量不宜过多,温度不可太高。最好让病人先排便后再作保留灌肠。用具除肛管外,需准备1支50毫升灌肠灌注器,连接肛管。灌注器内为准备好的药液,将肛管端滑润后排气,再轻轻插入肛门,徐徐将药液灌入直肠、结肠。压力不可太高,以免刺激病人产生便意。药物灌完后,将肛管用卫生纸包裹从肛门拔出,洗净后消毒。嘱病人尽量保留药液以利吸收。


图2—2—14 灌肠法

☚ 简易通便法   热疗法 ☛
灌肠法

灌肠法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或导管自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当时用于通便。近代灌肠法用于刺激肠蠕动,帮助病人排出粪便或肠内积气;清洁肠道为检查诊断、手术、分娩作准备;注入药物治疗疾病以及灌洗结肠,灌洗结肠造瘘口(人工肛门),中暑时用凉水灌肠降温等。
灌肠方法随其应用目的和液量而异。溶液的种类和液量依病人的年龄及病情而定。各种灌肠法的用物装置亦不相同。凡接触肠道的溶液及物品(如灌肠筒、橡胶管、玻璃接管、肛管或导管、润滑剂等)必须经过消毒,保持清洁。
不保留灌肠法 是将灌肠液注入结肠后,再由肛门排出,不保留于结肠内。大量溶液扩张肠壁产生机械性刺激,溶液又具有温度或化学性刺激,使肠蠕动,排除粪便,驱除积气,常用于非习惯性便秘,一般手术和分娩前准备及手术后肠胀气等。对于习惯性便秘,只作为临时性措施。因经常灌肠使肠肌松弛,影响正常排便活动,并将肠道内粘液和有益细菌大量洗出,因此不宜常用。
常用溶液:
❶0.1%肥皂水或等渗盐水。其量为:一岁以下50~100ml,1~3岁100~300ml,3岁以上儿童300~500ml,成人500~1000ml。肥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迅速渗入粪便,粪便则易于软化排出。但肥皂水刺激粘膜,造成较强烈肠蠕动。等渗盐水无刺激性,灌肠时借其稍高的温度及较大容量,刺激肠蠕动。
❷油类润滑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如甘油和水各30~60ml或花生油30~60ml等。
❸为协助排出肠内积气可用“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和水90ml)。以上用于不宜灌入过多溶液者,如腹部手术后或限于俯卧位病人。小儿用量依年岁酌减。
操作时可根据病人病情与年龄选用粗细适宜的肛 (或导)管在润滑及排气后,插入肛门约10~15cm。若病人紧张,肛管不易插入时,嘱病人深呼吸,使肛门括约肌放松。灌肠液注入直肠时的温度为: 成人39~40℃,儿童约37.7℃。病人侧卧屈膝使腹肌松弛易于注入灌肠液。老人、小儿或大便失禁者可仰卧于便盆上,灌入溶液,随即流出。或使用双腔气囊导管,插管后注空气于气囊内,堵塞在内括约肌上,阻止灌肠液外流。灌毕排便时,放出囊内空气,拔出双腔气囊导管。由于液体的压强与液面的高度成正比,灌肠液的液面须距肛门40~50cm,一般46cm液柱即可产生足够的压力。若液量小而使用漏斗时,液面与肛门的距离为30cm。若压力过大,刺激太强,迅速引起肠蠕动,过早即将液体排出,则只能冲洗结肠下段。过高压力还可迫使结肠内容物冲过回盲瓣。若液面低于直肠水平,又可导致肠内容物回流。因此应正确掌握灌肠液的液面高度。若溶液流入不畅,可将肛管稍向前后转动,使堵塞管孔的粪块脱落。若在灌肠过程中病人申诉腹痛或有便意时,让病人张口呼吸可分散注意力,同时降低灌肠筒少许,以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灌毕拔出肛管,压迫肛门,嘱病人保留溶液5~10分钟,待粪便软化后再排出。若灌入溶液不能排出,使病人取右侧卧位,床头抬高约30°,将肛管连接漏斗,其中注满40℃温水。肛管插入直肠,待水未流尽,迅速将漏斗向低于床沿的便盆反转,使肠内溶液及粪便虹吸出来。
清洁灌肠法 是使病人排净结肠内粪便及气体,以利于乙状结肠镜检查、腹部X线检查和结肠或直肠手术等的方法。先用肥皂水灌肠,排便毕再用清水灌肠1~2次,至排出液体无粪便为止。为了洗净各段结肠,灌肠时病人应采取先左、再仰、后右侧卧位,使溶液顺结肠注入。久病衰弱的病人难以耐受多次灌肠,而且大量溶液反复灌肠,易使肠粘膜充血,影响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因此可使用一次低压 (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清洁灌肠法。此法应用等渗盐水1500ml,流速宜慢,以病人感觉轻微腹胀为度,约15分钟灌完,保留15分钟后开始排便,至排净为止。手术病人须作清洁灌肠者,应在术前2小时结束操作。
保留灌肠法 是使病人保留灌肠液而不排出,或保留2~3小时的方法。常用以灌注药物于结肠内,达到全身或局部治疗的目的。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的病人及大便失禁的病人均不宜作保留灌肠。为了便于药物吸入,行保留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如灌入100~200ml药物,则须先作不保留灌肠。休息片刻行保留灌肠时,用导管插入肛门15~20cm,低压灌注灌肠液,液温与体温近似。若需注入大量溶液,应用滴注法,每分钟50~100滴。拔出导管后,以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或捏住双臀压迫肛门,嘱病人卧床休息,以保留药液。常用保留灌肠药物有:10%水合氯醛15~20ml,用于镇静;1~2%喹碘仿100ml,用于阿米巴痢疾;50%硫酸镁120ml,以减轻脑水肿;氢氧化铝凝胶50ml,用于放射性大肠反应。
结肠灌洗法 系反复注入灌肠液并由另一管排出体外。常用于清除肠道内有毒物质;供给结肠或邻近器官以热力;降低中暑病人的体温等。用于供热时,溶液温度可稍高,但不可高于43℃,以免损伤肠粘膜; 用于降温时,不可低于21℃,温度过低常引起肠痉挛。但抢救中暑病人时,可用5~8℃溶液1000ml。此法应用丫形管,灌注溶液时,夹住排出管,注入溶液约500ml。再夹住注液管,开放排出管,使肠内液体排出。反复灌洗,至用尽所需量(一般2000~3000ml)为止,若不用丫形管,可将一导管及一肛管同时插入直肠内。导管作为注液管,肛管作为排出管,稍浅于导管,插入约8cm即可。灌肠液连续注入结肠,回流液也不断从肛管排出。若直肠内有硬粪块,必须先做不保留灌肠,以免灌洗时阻塞肛管。
结肠造瘘口(人工肛门)灌洗法 将导管插入结肠造瘘口进行灌肠。除一般灌肠用途外,此法尚可用于清洁肠道,减少粪便陆续从造瘘口排出,从而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然而在术前已有定时排便习惯者,往往术后只须饮食调理即可;在术前不定时排便者,术后单靠每日灌洗亦不一定能够纠正其习惯。因此也有不主张每日或隔日灌洗结肠造瘘口者。一般术后自第6~8日起可进行灌洗。灌洗液可用等渗盐水、清水或其它灌肠液,液温与不保留灌肠法同,液量一般约1000ml。灌洗时病人若取坐位,则身前置橡胶单,并可引水及粪便入便盆,灌肠筒筒底不可高过病人肩部。若病人不能坐起,则向造瘘口侧卧,身旁置便盆,用橡胶单保护床褥。灌洗筒内液面距造瘘口不得超过45cm。用16号或18号导管,润滑及排气后,插入造瘘口5~8cm。若遇阻塞现象不可勉强用力,以防造成肠穿孔。解除阻塞,方法同不保留灌肠法。灌洗液缓慢注入,可使灌洗液平稳回流。注入后于30~45分钟内可排净粪便。灌洗时嘱病人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出院前病人必须学会自行灌洗。
各种灌肠法应注意事项
❶警惕水和电解质平衡障碍: 机体从低渗灌肠液吸收水分,通常不致引起病理变化,然而婴儿或代偿失调的心脏病人、肾病病人能发生水中毒,表现为虚弱、头晕、苍白、出汗及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脑水肿的体征。使用生理盐水、等渗溶液,由于钠的吸收,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肝硬变等,病人进一步电解质紊乱。因此对钠潴留的病人,灌肠液内不可含钠。
❷肛门括约肌扩张和大肠充盈时,刺激迷走神经,可致心律紊乱。因此对老年病人及心脏病病人,慎用大量灌肠。
❸有肠道疾患者,如痢疾、伤寒、肠炎等,尽量避免局部刺激。必须大量灌肠时,可用近体温的等渗盐水300~500ml低压灌入。对儿童所用压力及液量可酌减。
❹注意观察灌肠后大便,必要时送检。

☚ 血压测量法   导尿法 ☛
000102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