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淤土irrigation warping soil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长期受灌溉水夹带的泥砂等悬移物淤积并经耕种、搅动、培肥而形成的人为土壤。1978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分类会议正式定名。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定为人为土纲、灌淤土土类。1995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订为人为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灌淤旱耕人为土土类。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尚缺乏适当的参比名称,与其垫熟始成土(Plaggept)近似。在联合国世界土壤图(1988年)中列入人为土集合土类、堆积人为土单元(CuaulicAnthrosols)。在中国,灌淤土主要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及河北的黄河及其支流的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昆仑山北麓与天山南北的山前洪积扇和河流冲积平原。西藏西部亚高山地区的象泉河与孔雀河河谷也有分布。中国灌淤土面积约155万公顷。 形成条件与成土过程 灌淤土的气候特点是光热充足,但干旱,没有灌溉就不能栽培农作物或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地形平坦,可引水灌溉,水流中含有多量泥砂。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为灌水落淤、淋洗与耕种培肥,两者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一定厚度的灌淤层。灌淤土的下伏母土类型甚多,如冲积土、潮土、潜育土及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等。下伏母土对灌淤土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为下伏母土与灌淤层底部相掺混,另一为母土原有的成土作用,在成土条件改变不大或灌淤层较薄时,仍继续对灌淤土产生影响。常见的附加成土作用有氧化还原和盐化等。 基本性状 ❶灌淤土具有厚度等于或大于50厘米的灌淤层,此层虽为灌水落淤物质,但因耕种搅动而不见沉积层次。将灌淤层土样在水中浸泡一小时后,在水中过80目筛,筛面上便留有较多的层片状土块,在放大镜下可见片状微层理。 ❷同一剖面的灌淤层,颜色、颗粒组成、土壤质地、碳酸钙及有机质含量比较均匀一致。土壤质地多为壤土与粉质壤土,块状或粒状结构,疏松多孔,自上而下容重增大,总孔度减少(表1)。 ❸灌淤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13克/千克,向下渐减;灌淤底层不低于4克/千克。全氮、碱解氮、速效磷与钾等在剖面中也呈上高下低趋势(表2)。 ❹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次要矿物有绿泥石、蒙皂石及高岭石等。 ❺全剖面富含碳酸钙,一般含量为100~140克/千克。有时自上而下有石灰质假菌丝体,未形成钙积层。石膏及可溶盐含量低。pH值多为8.0~8.6。阳离子交换量多为7~20厘摩(+)/千克。 亚类 根据成土作用所形成的不同性态,将灌淤土分为7个亚类。 普通灌淤土 灌淤土的典型亚类。地形部位高,地下水对土壤无影响。0~100厘米无锈纹锈斑,4月和10月全剖面还原性物质总量小于1相当单位(1相当单位为1×10-5molMnSO4)。有机质含量为4~17克/千克,碳氮比小于12(若有机质含量大于17克/千克,则碳氮比大于15或速效磷含量小于30毫克/千克),具有多宜性,尤宜枸杞及果类等经济作物。 肥熟灌淤土 表层为肥熟灌淤层,明度比其下层次低一级。有机质含量大于17克/千克,碳氮比小于15;同时速效磷含量大于30毫克/千克。微形态鉴定,其基质为絮凝基质。土壤肥力高,多为城镇郊区常年菜地。 钙积灌淤土 分布于南疆暖温漠境,剖面自上而下有石灰质假菌丝体散布,且有自上而下渐多的趋势,碳酸钙含量自上而下渐增,未形成钙积层,亦无石膏或易溶盐积聚层。因温度高,除栽培粮油作物外,尤宜种植棉花、瓜、果。 冷灌淤土 分布于西藏西部亚高山河谷。地面下50厘米处年平均土温小于8℃,一般为2.5~5.5℃,属于冷性。灌淤耕层有机质含量25克/千克以上,老灌淤层15克/千克以上。速效磷含量小于30毫克/千克。宜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 潮灌淤土 地下水位较高,受地下水影响,剖面中下部有锈纹锈斑,4月和10月耕层还原性物质总量小于1相当单位,耕层以下大于1相当单位。剖面中下部的粘土矿物组成中,蒙皂石较其他亚类多。土壤水分条件好,须注意防止土壤盐化。 表锈灌淤土 本亚类在轮种水稻后形成。耕层有锈纹锈斑,不种水稻年,全剖面还原性物质总量大于1相当单位;轮作种水稻年,还原性物质总量耕层大于5相当单位,以下大于3相当单位。5~9月种稻期间,耕层氧化还原电位(Eh7)小于200毫伏,以下土层大于300毫伏。耕层的粘土矿物组成中,蒙皂石较其它亚类多。 盐化灌淤土 耕层有易溶盐积聚,全盐量等于或大于1.5克/千克,本亚类受盐化影响,农作物生长不良或缺苗。 利用改良 灌淤土是干旱、半干旱区的一种高产土壤,适宜种植多种粮食及瓜果、蔬菜、棉花、胡麻等经济作物,产量高,品质也好。为保持灌淤土的高产性能,应重视对它的利用管理。高质量的灌溉技术是提高灌淤土生产力的基础,必须搞好灌区农田基本建设,做到土地平整,沟渠配套,灌排畅通,实行合理灌溉。要适当深耕,增厚耕作熟化层,每年使用厩肥及秸秆等优质有机肥料,配施氮、磷化肥,以培肥地力和满足农作物生长期内的养分需要。潮灌淤土与表锈灌淤土有次生盐化威胁,其防治办法与治理盐化灌淤土相同,采
表1 灌淤土的物理性质 层 段 | 容重 (t/m3) | 密度 (g/cm3) | 总孔度 (容积%) | 毛管孔度 (容积%) | 非毛管孔度 (容积%) | 萎蔫含水量 (容积%) | 田间最大持水量 (容积%) | 灌淤耕层 老灌淤层 | 1.15~1.40 1.30~1.55 | 2.68~2.71 2.68~2.74 | 47~60 41~52 | 40~53 36~46 | 2.3~5.8 1.4~4.5 | 5.1~13.8 4.1~15.8 | 32~39 30~35 |
表2 灌淤土的化学性质 层 段 | 有机质 (g/kg) | 全量养分(g/kg) | 碱解氮 (mg/kg) | 速效养分(mg/kg) | SiO2:R2O3 | N | P | K | P | K | 细土 | 粘粒 | 灌淤耕层 老灌淤层 下伏母土层 | 10.1~12.6 8.4~10.3 5.9~8.1 | 0.7 0.6 0.5 | 0.60 0.70 0.70 | 18.5 19.0 18.8 | 44.6 38.1 27.4 | 6.7 4.8 4.1 | 226.6 150.0 132.9 | 6.77 6.54 | 3.34 3.30 | 用明沟、竖井及暗管等排水措施,控制地下水位于临界深度以下。灌淤土irrigation warping soil长期引富含泥沙的水灌溉,并与耕作施肥相交替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灌淤层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老灌区和灌溉绿洲,如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的灌区以及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内陆河流域与洪积扇地区均有分布。地表多有厚薄不一的新淤积层,其下为较疏松的耕作层,呈灰棕色,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质地多为中壤;向下逐渐过渡到深厚淤积层,颜色、质地和结构都比较均一,质地为中壤至重壤,土体比较紧实,孔隙度较耕作层低10%左右。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含量在5%左右,交换性阳离子中以钙为主,pH8.0~8.5。 灌淤土 灌淤土属人为土纲。是在灌溉和引洪漫地的淤积,通过经久淋溶淡化、耕种施肥、生物累积而形成的一种耕种土壤。全省有316.5万亩,主要分布在兰州、白银、临夏、庆阳、平凉、天水等地区州、市的黄河或其支流的谷地、阶地上和平原中。土壤上部的灌淤层,厚1米左右,由于长期的耕种施肥,积累了一定的养分, 蚯蚓活动频繁, 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全部面颜色质地均一,石灰反应强。灌淤土分为灌淤土、潮灌淤土、盐化灌淤土3个亚类。河漫滩上的灌淤土,应筑坝围田,防止受洪水冲蚀和淹没。地下水位高处的盐化灌淤土,要开挖排水沟,与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降低地下水位,排灌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对灌淤土,要合理耕作,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增施磷肥,防止土壤板结,合理轮作倒茬, 消灭杂草, 防治病虫害等。 ☚ 水稻土 盐土 ☛ 灌淤土引黄淤灌形成的土壤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后套平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等地。由于耕垦历史悠久,在原来的土壤上覆盖有一层比较肥沃的灌淤土。此层土壤质地养分含量比原来土壤高,结构性好,呈微碱性到碱性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