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蚌塑龙虎墓葬
位于县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分布带中。1987年12月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时意外发现,上距水池地面5米。在三座南北走向、相距各25米的墓葬中,各有一组以天然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形象。第一组蚌塑形式为右龙左虎,墓主人为男性,身高约1.84米,直体仰卧,骨架右侧为蚌塑龙,长1.78米,龙头朝北,与墓主人头朝向相反,背朝西,全部以未经加工的天然蚌壳摆塑组合成形。龙的爪牙、舌头、眼睛分别选用长而较尖、长而端圆、黑白圆形蚌壳组成,龙角、鬃尾以尖端向外的蚌壳摆成。龙身所用蚌壳多为凸面向上,间有少量翻转凹面向上者,凹凸不平,立体感很强。龙身全形与传说中之龙形相同,为马头、鹿角、蛇躯、鹰爪、麟身、鱼尾,昂首拱背,身躯作蜿蜒遨游之状,活灵活现,极富动感。墓主人骨架左侧为蚌塑虎,头亦北向,背朝东,身长1.39米,宽0.63米,头微低作俯视状,虎视眈眈,张口伸舌,虎牙外露,虎尾下垂,四肢作行进交递状,动感亦强。虎身以白、黄、黑三色蚌壳摆塑组合,虎纹斑斓,形象逼真。经考证,确认为6000年前艺术杰作。墓坑中有三具殉葬者尸骨,其一为少女,两侧又藏龙卧虎,为神武与权力的象征,说明男性墓主生前地位较高,具有特殊身份和权威。意味着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时期已由男子主宰世界,母系氏族社会下限应从6000年前推前一、两千年。濮阳古墓葬中第一组摆塑龙虎的发现,为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尤其是龙的造型,公认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造型最大、形象最为逼真的“中华第一龙”。第二组蚌塑为重叠的龙虎缠绕墓主和鹿的身躯,第三组为墓中人骑龙跨虎,均为前所未见的墓葬形式。近年,湖北黄梅县、河北邯郸丛台、辽宁阜新等地墓葬中亦发现有卵石摆塑的龙形物,可参见。
☚ 契丹出境碑 8. 南乐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