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濮P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榆次,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卫大夫食采於濮,因而氏焉。其地在澶州濮阳。今新定有此姓。望出鲁国。”
❷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舜帝子散封於濮者。” 此亦以邑为氏,当系出妫姓。
❸又据《路史》 注云: “濮氏,楚之族,即百濮,熊姓。”《姓氏词典》 称: “濮,旧说为周代国名,在今湖北石首县南。相传其国无君长,各以邑落自聚,故亦名 ‘百濮’。”
宋代有濮万年; 明代有濮有容,分水人,陆安知县; 清代有濮仲谦,江宁人。

濮pú

❶水名。流經春秋衛地,爲古黄河濟水分流。見“濮上”。
❷古族名。殷周時分布於江漢以南,春秋以後漸散於今湖南西北部澧沅二水流域。以部族繁多,又稱“百濮”。揚雄《蜀都賦》:“東有巴賨,綿亙百濮。”

读音p·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博木切,入,屋韵。
❶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民族名。
❷姓。
❸[濮水]又名濮河、普河,为古黄河支流。

上一条: 下一条:

濮pú

❶古水名,在今河南。
❷姓。

*pu

E5A7
❶地名用字:~阳(在河南北部)。
❷姓。

中国古代西南族群名。又称“卜”、“百濮”、“濮人”等。商周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后散居今云、贵、川等地,与越杂处。为商周时8个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16世纪,向商进贡过本地产品。前11世纪,参与周伐纣灭商的牧野之战。前611年,与麇人伐楚。前523年,被楚攻伐。此后,其部落多被楚合并。战国至汉时期,为夜郎国的一部分。三国时,向蜀进贡。蜀平孟获叛乱后,把一部分迁至云南、建宁两郡。唐代,云南地区有文面濮、赤口濮、黑僰濮等。此后,关于濮人的记载很少。所居地区盛产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短狗等物品。有凿齿、断齿的习俗。与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和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各民族有渊源关系。

亦称“濮人”、“百濮”、“卜人”。中国古族名。最早见于《尚书·牧誓》, 为商周时的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西南。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周匡王二年(前611), 与糜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为舟师以伐濮。以后,滇西南亦有濮人记载。其演变有三说: 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一说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 元代以后称*蒲人,以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一说前期的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 后期的百濮指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119 濮

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亦作“百濮”、“濮人”、“卜人”。部落分散,无统一首领。商周时主要分布在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后散居云贵川地区与越人杂居。其后演变说法有异。一说战国后融于百越,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先民; 另说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 丁零   越 ☛

中国古代民族名。《尚书·牧誓》所举“西土”八族之一。据《孔安国传》所载:“濮在江汉之南”。因其部落众多,分布地区广泛,又称 “百濮”。另据杜预《春秋释例》记载:“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百濮与百越汇聚交融,形成了濮僚族团,活动于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地区。濮,亦作“卜”。西汉初年的“苞满”,即是百濮中的一个部落。东汉设永昌郡,当时被称为“濮”、“闽濮”等部族的,与西汉时的“苞满”均为百濮系统的部落。

☚ 叟   僰 ☛

濮pú

❶姓。
❷濮阳,河南省东北部城市。在黄河北岸,东与山东省为邻。是中原油田采油基地和输油中心。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澶渊之战”均发生于此。

濮pú

❶(古水名) the Pu River (an ancient river in China)
❷(古地名) Pu (an ancient place in Anhui Province)
❸(姓氏) a surname: ~ 英 Pu Ying

古代西南地区族群名。又称卜、百濮。殷商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商之属国,曾向商贡献方物。后参与周武王伐纣。楚熊霜六年(前822),叔堪为争位曾避于此。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楚始开濮地而有之。楚庄王三年(前611),趁楚大饥,与※麇人聚于选(楚地,百濮所居),伐楚。楚出师乃罢。楚平王六年(前523),遭楚舟师之攻伐。后因屡与楚争战,渐向西南迁徙。秦汉时,巴蜀、※夜郎、邛都、滇等国境内,已有其民居住。蜀汉时,迁其数千落于云南郡(今云南姚安)、建宁郡(今云南曲靖)。魏晋以后,云南有尾濮、木棉濮、折腰濮、赤口濮、文面濮、黑僰濮、巴濮、滇濮、闽濮等族出现。濮人多从事农业,各以种落自聚,无君长。有巨石崇拜与大石墓葬之俗。一说其后裔与※僰、※僚、越、苗等族先民关系密切,即今壮、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一说与今佤、崩龙、布朗等民族关系密切。

(1)部族名。因居地离散,未形成相对集中的政治实体,春秋时又称“百濮”。商周之际,濮人曾随武王伐纣,后被周人列为“南土”之一。西周晚期,楚内乱,叔堪(一作“叔熊”)曾亡命于濮。春秋初年,楚君蚡冒开始开辟濮地。楚武王伐败随人之后,又“开濮地而有之” (《史记·楚世家》)。楚庄王三年(前611),濮人曾拟追随麇人伐楚,未成。春秋晚期,楚平王兴舟师伐濮,其地渐入楚境。周代濮人所在,后人有江汉以南、云南、川南、川东和川西数说。因云南及川西诸地去楚过远,近人多主江汉以南与川东鄂西北之说。近世学者又有新解,认为《左传》所记濮人,乃散处于今湖北随枣走廊西段的枣阳县境,桐柏、大洪两山脉间的丘陵地带。(2)水名。《左传》昭公九年:“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濮水约自今安徽毫县东南,东南流入淮水。

又作“濮人”、“百濮”、“卜人”。古代南方民族。始见于《尚书·牧誓》,为商周时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西南。曾参加武王伐纣。周匡王二年 (前611),与麋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 (前523),楚人以舟师伐濮。以后,滇西南仍有濮人记载。其演变有三说: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一说百濮与百越为不同族体,元代以后称蒲人,以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一说前期的百濮与百越关系密切,后期的百濮指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古族名。殷周时分布于江汉以南,春秋后渐散布于今湖南西北部澧、沅二水流域。商、周时均曾入贡,并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斗。周匡王二年(前611),同麇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作舟师伐濮,濮地为楚所占。濮人无君长统领,各以邑落自聚,部族繁多,故亦称百濮。三国时,部分濮人被迁至今云南省。

濮pú

17画 水部 地名用字: ~阳(在河南)。

濮()


古璽彙編3982,戰國
空侗濮。
按: “僕”省形。

漢印文字徵
濮陽丞印。
按: 从水僕聲。

正始石經 《春秋》殘石,三國魏
晉侯……濮出師敗績。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彭濮肅慎,織皮弄服之夷。
按: “僕”省人符。

元延明墓誌,北魏
自河海不歸,桑濮閒起。
按: “僕”左部構件訛作“彳”。

元液墓誌,北魏
而廣陽趣乖城濮,内念雄規。
按: “僕”右部構件訛混爲“業”。

王宏墓誌,唐
濮州濮陽。

蕭令臣墓誌,唐
濮州濮陽主簿。

李休墓誌,唐
歷邢、濮二州别駕。

卜素墓誌,唐
濮陽人也。
《説文》: “濮,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鉅野。从水僕聲。”
楚簡或假“𨞊”爲“濮”:

包山楚簡·文書183,戰國
𨞊(濮)昜人(陳)楚。

☚ 淩   濼 ☛
000034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