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墙清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为抵御英法联军,令僧格林沁加强天津防务,便在天津周围挖濠垒墙,即在近城处挖一深沟,筑土城,将四城门都圈入濠墙内。咸丰九年(1860)十二月动工,一个月后筑成。濠墙东起沈家庄,东北至锦衣卫桥、窑洼,北至玉皇庙,折西北至佟家楼、教军场,西到善庆庵、三官庙,南至海光寺,回到东南梁家园行宫,周长36余里,离城里余至五六里不等,有营门11座(后增筑为14座),设炮位150余座,驻士兵5000余名。同治二年(1863)、同治七年(1868)、光绪七年(1881),数次较大规模重修。义和团运动后,濠墙失去军事作用,濠墙倒塌,濠堑逐渐淤塞,濠沟墙土被移作他用四周墙土用以垫低洼地,东、北的一段成了京奉、津浦铁路路基。南面濠沟成了供水、排水明沟(俗称墙子河)。1969年起被改造成上为马路(今南京路),下为地铁的交通干线。现有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大营门、小营门均为当时留下的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