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文学aoxinwenxue
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文学。
澳大利亚于18世纪70年代成为英国殖民地,后来成为英联邦的一员,它的文学实际上是英语文学,其最早的文学是民间的口头歌谣以及殖民流放犯及其后裔创作的诗歌和小说。这些作品大多抒发被侮辱、被压迫者的感受,描写流放者的痛苦经历和早期的开拓生活。以马克斯·安德鲁·希斯洛普·克拉克(1846~1881)的《无期徒刑》(1874)最为有名。
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开始酝酿成立联邦,民族文学随着民族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约瑟夫·弗尔菲(1843~1912)和亨利·劳森(1867~1922)是两位来自下层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为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弗尔菲的日记体小说《如此人生》以流畅、平实的人民口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了劳动者的悲惨处境和丛林的自然景色。劳森短篇小说的成就最大,他的《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等14部短篇小说集,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赞颂他们的优秀品格。他的诗作表达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满爱国激情。此外,还有一批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也为民族文学的成长做出了贡献。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逊(1870~1946)的代表作《理查德·马奥尼的命运》以心理刻画的深刻为人称道;女诗人玛丽·吉尔摩(1865~1962)则以富于民主精神、抒发爱国激情、同情劳动者的诗篇知名;安德鲁·巴顿·帕特森(1864~1941)搜集整理早期的民谣,编为《古丛林歌》(1905),为民间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剧作家中著名的有路易斯·埃森(1879~1943)、万斯·帕尔默(1885~1959)。前者的《时机尚未成熟》和后者的《黑马》都是一时的名篇。
20世纪20年代以后,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帕尔默继承了劳森和弗尔菲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反映劳工运动的三部曲;女作家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1883~1969)作为左翼文学的代表,写出了许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
20年代之后,现代派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和小说家。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是最早的象征主义诗人。肯尼斯·斯莱塞(1901~1971)和罗伯特·菲茨杰拉德(1902~ )则致力于诗歌形式的实验和创新。马克斯·哈里斯(1921~ )于40年代初创办诗刊《愤怒的企鹅》,提倡超现实主义的诗作。与此同时,意识流小说也传入了澳洲。帕特里克·怀特(1912~ )是运用这一手法最成功的作家,他继承乔伊斯和劳伦斯等人的传统,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往往在象征和隐喻中包含对人生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评,他的作品多写被社会抛弃、走投无路的人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人类之树》描写一个拓荒者家庭的变迁,是他的成名作;《暴风眼》是一部出色的意识流作品,正是这一作品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它著名作家有哈尔·波特(1911~ )、托马斯·基尼利(1935~ )、诗人朱迪思·赖特(1915~ )、詹姆斯·麦考莱(1917~1976)等。
新西兰于1840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取得独立后,仍留在英联邦内,它的文学象澳大利亚文学一样,也是英语文学。
早期的小说有梅杰·斯托尼写的反映毛利族生活的《塔拉纳基》、艾尔默夫人写移民生活的《遥远的家》。20世纪初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小说家,如威廉·彭伯·里夫斯(1857~1932)、威廉·萨切尔(1860~1942)、格思里·斯密斯(1861~1940)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中最负盛名,蜚声国际的却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她深受契诃夫的影响,作品自成风格,对新西兰的小说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
20、30年代,新西兰小说渐趋成熟,女作家琼·德万民的《肉店》以宣传男女平等和社会主义轰动一时;内利·斯坎伦以刻画妇女形象见称;罗宾·海德(1906~1939)、约翰·马尔根(1911~1945)和弗兰克·萨吉森(1903~ )则是有一定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海德以多产闻名。代表作品是《去地狱的护照》及其续篇《岁月又何曾坑人》以及历史小说《将你一军》;马尔根只留下一部作品《孤单的人》,揭示人与社会,个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萨吉森的主要成就是短篇小说,《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是其中出类拔萃之作。萨吉森吸收海明威的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其短篇小说不在曼斯菲尔德之下。40年代后小说的主要成就是莫里斯·达根(1922~1974)的短篇小说、丹·达文和詹姆斯·卡里奇的长篇小说。
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杰西·麦凯(1864~1938)、罗纳德·梅森(1905~1971)、艾伦·柯诺(1911~ )和詹姆斯·巴克斯特(1926~1972)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