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调
戏曲声腔。又名“潮腔”,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以潮州方言为腔调语音,故名。潮调亦为元明南戏在粤、闽一带的地方声腔。明嘉靖十四年(1535)《广东通志》初稿已记载有“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又明嘉靖丙寅年(1566)刊刻有《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又有稍后刊刻的《摘锦潮调(金花女)》附刊《苏六娘》,已用潮州方言唱潮腔,可见至迟到明中叶,潮腔已趋成熟。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和李调元《南越笔记》皆谓“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由明至清,潮腔兼蓄弋、昆、梆、黄和当地民间曲调,已成为曲牌兼板腔体、一唱众和、长于抒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戏声腔。潮州戏又名“潮音戏”,现改称“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