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潜水减压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潜水减压diving decompression是指潜水员从水下或高气压环境中上升回至水面常压的过程。为控制减压速度与幅度,让体内呈过饱和状态的氮气从容地排出体外,不致在体内形成气泡而引起减压病,主要措施有等速减压法、阶段减压法和饱和潜水减压法。 潜水减压 潜水减压潜水员在水下或高气压环境暴露一定时间后,逐渐上升(降低环境压力)回到水面(常压)的过程,称为潜水减压。各种减压方法的实质都是寻求某种适宜的减压速度与幅度,让体内呈过饱和状态的惰性气体,得以相应地排出体外,而不致在体内形成气泡,引起减压病。主要减压方法有如下几种:
阶段减压法 潜水员自高压回到常压的过程,是按减压一段距离,停留一段时间的方式进行的,整个减压过程分成若干个减压、停留阶段,故称阶段减压法。停留处的深度称为停留站。1908年,Haldane提出了阶段减压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潜水减压表。采用此法后,减压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促进了潜水事业的发展。数十年来,虽经某些修改与发展,但基本原则至今仍被各国所采用。 水下阶段减压法 潜水员在水下作业后,自离底上升直至出水的整个减压过程,全部在水下分成若干个上升和停留阶段,称为水下阶段减压法。实施水下阶段减压法的要求是: ❶尽快下潜(一般约15~30m/min)。 ❷潜水员水下工作结束后,按减压表规定的速度上升到第一停留站。 ❸必须在第一停留站停留一定时间,让体内部分氮气得以脱饱和,然后再上升。自第一停留站到水面,每隔3m设一停留站,按减压表规定上升和停留。 ❹自第一停留站后,站间移行时间均为一分钟。 水面减压法 潜水员自水底上升出水过程中的停留减压,全部或大部分于迅速出水后,在水面船上的加压舱内完成,这种减压方法称为水面减压法。它是阶段减压法的一种特殊实施形式。主要特点在于缩短了水下减压时间;可避免水下一些不利因素(如寒冷、急流等)对潜水员的影响,同时也提高潜水装具的使用周转率,在潜水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实施水面减压法的基本步骤: ❶潜水员严格按选定减压方案规定的速率,上升到第一停留站。 ❷到达第一停留站后:如第一停留站深度在6m以浅,可不停留,继续上升出水;如第一停留站深度在9m或12m,按规定在该站停留减压;若有多个停留站,依次停留减压后,再按7~8m/min的速率上升出水。 ❸出水后,迅速卸装,立即进加压舱,升高舱压。如在第一停留站未停留上升出水者,一律将舱压升至该次潜水的第一停留站深度的压力,如在水中已于若干停留站停留减压者,将舱压升到等于水中最后停留站深度的压力,按规定时间停留。后续各站按方案规定逐站停留减压,直至出舱。 ❹从离开最后一站上升出水、卸装、进舱、直到舱内压升至规定数值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水面间隔时间”。不得超过6分钟。 吸氧减压法 在阶段减压过程中,从一定深度开始,吸用纯氧的方法称为吸氧减压法。吸用纯氧可缩短减压时间,并保证安全。吸氧减压法可与水下阶段减压法结合实施(“水下吸氧减压法”),但需用特制头盔,头盔内装有二氧化碳吸收剂罐;亦可与水面减压法结合实施(“水面吸氧减压法”),通常藉加压舱内的供氧装置供氧。吸氧减压法有两种方式: ❶减压到一定深度(一般规定从18~15m停留站)开始吸纯氧,按停留站逐站吸氧一定时间,称阶段式吸氧减压; ❷在一定深度下(一般在12m或9m停留站)一次完成吸氧,随后用较短时间减至常压,称等压式吸氧减压。 饱和潜水减压 饱和潜水减压系指潜水员在高气压下长期生活、工作后,最后安全回到常压环境而进行的减压过程。饱和潜水的减压速度,应按最慢理论组织的脱饱和速度进行控制。据以计算减压方案采用的半饱和时间长短,与潜水深度、所用惰性气体种类和M值有关。饱和潜水减压多数采用缓慢等速减压法 (亦称线性减压法)。因为缓慢等速地降压,能使组织中的惰性气体张力与环境中该气体分压之间的压差梯度始终保持一定水平,对最慢组织的脱饱和较为适宜。为了确保安全,还采取了一些补充措施:如在不同深度范围内,采用不同的减压速度,越接近水面,减压速度越慢;在某几个深度设停留站;睡眠期间不进行减压。也可采用阶段减压法,减压表计算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停留站之间的压差较小。 ☚ 惰性气体的过饱和 潜水减压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