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潘漠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潘漠华1902—1934浙江宜平(今武义)人 潘漠华
潘漠华
潘漠华 潘漠华1902—1934诗人。名训,笔名锡田、若迦等。浙江宣平(今武义)人。1919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次年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参加晨光社,与冯雪峰、汪静之合出诗集《湖畔》,后与应修人合出诗集《春的歌集》。这些诗情绪低沉抑郁,反映了五四落潮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稍后,激昂亢奋渐成其诗作的主调。他的爱情诗结合着理想的追求,热情奔放,且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1927年参加北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北方“左联”。1934年在天津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时被捕,后因绝食斗争而牺牲。另有短篇小说集《雨点集》。有《漠华集》。 ☚ 孟超 梁实秋 ☛ 潘漠华 潘漠华1902.12—1934.12原名潘恺尧。曾用名潘训等。笔名有漠华、潘四、若迦、田言等。浙江宣平(今武义)人。1915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县立师范讲习所。1917年毕业,任本村小学教员。1920年夏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并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在杭州发起组织新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3月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组织湖畔诗社。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一院预科。1926年离京赴武汉参加北伐革命军,任政治部宣传干事等职。四一二政变后,回到杭州参加中共浙江省委秘密工作,不久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即回家乡宣平组织农民暴动。失败后到上海。1929年秋赴厦门集美中学任教,改名潘模和。1930年至1933年,先后在河南、北平、河北等地任教,同时从事北方“左联”、“教职”和文化总同盟的工作。1933年11月,调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4年2月被捕,同年12月牺牲于狱中。他自1922年开始发表新诗,作品散载于北平《诗》、《晨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支那二月》、天津《大公报·小公园》等报刊。早期的诗作多收入湖畔诗社的诗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朱自清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曾收入他的诗作11首,并评论说,他和汪静之等湖畔诗友,是中国早期新诗坛上“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诗人。他的诗作前期调子有些悒郁悲怆,后来逐渐转向激昂亢奋。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历来受到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们的重视和好评。此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雨点集》。建国后,出版了《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和《漠华集》。 ☚ 潘栽和 十六 画 ☛ 潘漠华 浙江宣平(今武义)人。原名训,又名恺尧。早年在杭州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湖畔诗社。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曾回籍组织农民起义。1930年起,在河南地区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同年12月被捕。1934年12月为抗议国民党反动当局迫害,在绝食斗争中牺牲。著有小说《雨点集》,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 潘漠华1902—1934作家。一名训,浙江宣平人。1922年与应修人等人组织湖畔诗社。有抒情色彩浓郁的诗集《湖畔》、《春的歌集》(均与人合作),及小说集《雨点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