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和田馬錢”。東漢魏晉時期西域于闐國發行的錢幣。因幣文兼用漢字與佉盧文二體,圖案多作馬形,且多於新疆和田地區古城遺址出土,故名。幣以銅打製而成,圓形,無孔,大小分兩種。錢之一面用篆體漢文標明幣重,大者文曰“重廿四銖銅錢”,或讀爲“銅錢重廿四銖”。中間有一“
”符,釋爲“貝”或王族族徽。小者文曰“六銖錢”,無“
”符。另一面中心多有一馬形圖案,間有作駱駝者,周圍環以佉盧文的于闐王稱號及姓名。按,于闐國至北宋時爲喀喇汗所滅,立國長達千年。一般認爲此錢當行於公元一至二、三世紀。參閱英·克力勃《和田漢佉二體錢》、月氏《漢佉二體錢(和田馬錢)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