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漕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漕运 漕运,系从水道运输粮食的专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东南等地区征集的粮食由水道运往京师或其它指定地点。我国漕运始于秦代,发展于汉唐。汉昭帝以前,“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隋文帝时,为便利漕运,先开广通渠,炀帝再开永济渠、通济渠、江南运河,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将南方的粟米布帛运至东都洛阳。唐都长安,“常漕东南之粟,”亦赖隋之运河,将粮食经黄河、渭水运往关中。宋都开封,漕粮分别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合称“漕运四河”。元代大都,漕运主要经由海道。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在山东境内南起东平,北抵临清,开凿出会通河。使南来漕船无须远涉渤海,可经会通河直达京畿。但苦于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涩,不胜重载。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漕运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明清时,东南漕粮均由大运河运往北京。漕运方式历代屡有变化。宋以前皆用民运,在所经诸州分段设仓转运或直运京师,史称“转般法”或“直达法”。元设万户府,始用军运。明代军运、民运并行,因运送方式不同,分成“支运”、“总运”、“专运”三种。清漕运改为“官收官兑”。历代漕根每年有几百万石,路程又长,困难重重,加上亏粮、苛索、追赔等弊端,承运者无论官军或百姓,均是重役。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河运完全停止。辛亥革命后,漕运废除。 漕运cáoyùn古代指水路运输;特指官府通过水路向京城运粮 漕运cáoyùn〈动〉古代将粮食从水路运到京师或供应军需:早稻漕运进京。 运输 运输运(迁运;辇运;发运;转运;空~;集~;联~) 输(输运;转输;流输) 盘剥 转轮 ☚ 交通 驾驶 ☛ 漕运cáo yùn谓由水路运输粮食至京城或指定地点。《后汉书·岑彭传》:“彭以将代蜀汉,而夹川谷少,水险难~~。” 漕运water transport of grain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通过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也有陆运部分)方式。这种税粮叫“漕粮”。从西汉到唐,都将东南税粮经黄河、渭水运往京师所在的关洛。宋代建都开封,东南和西北税粮分由汴、黄、惠民、广济等四河输入,以汴河为最多。元代建都北京,主要用海运。明清东南漕粮都经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往京师。清道光年间运河淤塞,乃以海运为主,并渐改征折色,减少运量;同治十一年(1872),用海轮运漕后河运停止。1911年以后漕粮全征折色,漕运废除。 漕运 116 漕运本意指水路运输,后专指历代王朝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送往京师和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漕运起源于秦,将山东粮食运往河北作军粮。从西汉到唐,都将东南地区粮食经黄河、渭水运往关中、洛阳。宋建都开封,东南和西北地区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送,以汴河为最多。元建都北京,主要海运。明、清东南漕粮都经大运河至通州,转到北京。漕运是压在人民头上沉重的负担,但官府为维持漕运,必须治河。因而漕运在便利交通,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和商品流通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漕粮改征货币,遭运随之废止。 ☚ 漕粮 粮政 ☛ 漕运 漕运即漕粮的运输。起于秦汉。秦始皇时,曾将山东粮粟运往河北以供军粮。汉初,每年转运山东粟数十万石至长安。以后,历代政府除调运黄河流域的粮食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隋代,先后开凿了广通渠、通济渠和永济渠,将黄河、淮河与长江三大水系连为一体,奠定了大运河的基础。隋炀帝时,漕运畅通,积粟至二千六百万石。唐开元、天宝年间,亦每年漕运粮食二三百万石。宋都开封,东南和西北的粮粟分由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渠河输送,以汴河为最多。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仰给于江南漕粮,因运河壅塞不畅,遂行海运,每年海运漕粮一二百万石,最多达三百万石。明初,仍行海运,每岁运漕五十至六十万石,以济北边军粮。永乐间迁都北京,疏浚运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停海运而改河运。先后行支运、兑运、长运等法,由民运改军民共运,最后逐渐全归军运。明初,运粮无定额,成化八年(1472年)始定正、耗粮共五百万石。清沿明额,前期全行河运,并改军民交运为官收官运。道光时,因运河输挽艰难,改河运为海运。道光六年(1826年) 首次海运一百五十七万余石。二十八年以后,海运成为清代漕运的主要方式。河运岁输十二至十三万石,海运一百二十万石。从同治十一年 (1872年)起,将海运漕粮一部分改为招商轮运,每年二十万石。咸丰、同治以后,漕粮开始部分地改征折色。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除江苏、浙江两省仍漕运一百万石外,余皆改折。辛亥革命后不久,彻底废除漕运制度。漕运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对维护封建统治有着重要意义。长途运输中,每年浪费的人力、财力极为浩大,加重了民众负担。但是历代运漕水道的开凿和修浚,使南北水运系统因而形成,对商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海运漕粮的兴起,对于中国航海技术的提高和沿海运输的发展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 京张铁路 邗沟 ☛ 漕运见“交通”中的“漕运”。 漕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其征粮装船由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原指水路运输。唐、宋时代以河运为主,元、明时代开辟海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6年),漕粮全改用机动船和铁路列车运输。辛亥革命后漕运始告结束。 漕运 漕运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中国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解运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水上运输。秦代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乌加河一带)作军粮;自西汉到唐朝都将东南粮食经黄河、渭水运往关中或洛阳;宋建都开封,东南和西北粮食经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开封;元建都北京,主要由海上运粮;明、清时期东南漕粮都经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往通州、北京。宋以前皆为民运,元设万户府按台,始改为官运。历代漕运每年有几百万石,运输耗费巨大,有时甚至以十几石粮代价运一石粮。清道光年间运河淤塞,漕粮以海运为主。辛亥革命后漕粮全征折色,漕运废除。 ☚ 海上丝绸之路 漕船 ☛ 漕运本意指水路运输,后专指历代政府所征粮食解往京师、供应军需及其它指定地点的运输。起源很早。金定都中都,天津漕运日兴,设漕运司。元初,运河及陆海路组成的运输网接运,三岔河口的直沽为当时漕运集中和转输接运要地,置海道运粮万户府,行海运。明初为河海运并举,后又罢海运及陆运,专事河运,部分改为海运。清初改为官收官兑,河运及北运河驳运漕粮都由运河运往通州,天津是运河北站漕粮转运中心。历代漕粮每年都有几百万石,政府在天津设官吏,置官署管理漕运,建仓廒多处贮存漕粮。漕运发达,贸易兴盛,人口骤增,促进了天津地区商品经济的活跃,促使天津短时期内发展为中国北方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业中心。清道光年间,以海运为主,实行官督官运,并渐改征折色。同治十一年(1872),用海轮运漕粮,河运停止。辛亥革命后,漕粮全征折色,漕运废除。 漕运 漕运本意为水道运粮,后专指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将南粮北调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以供养朝廷官吏、军兵的特种运输。秦始皇攻打匈奴时,使天下“飞刍挽票”,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以供军用。汉武帝曾发数万人开凿渭渠以缩短运粮路线,漕转山东之粟,以供给京师食用。元建都北京,又开海运之制,由南方直抵北京。明、清两代沿袭旧制,宋代以前皆用民运。元设万户府始用军运。明分军运、民运两类。清改为:“官收官兑。”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运河淤塞,以海运为主。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停止河运。辛亥革命后,漕粮全部改征货币,漕运随之废除。 ☚ 端木生涯 潍县猪鬃业 ☛ 漕运 漕运即漕粮的运输。起于秦汉。秦始皇时,曾将山东粮粟运往北河以供军粮。汉初,每年转运山东粟数十万石至长安。以后,一代政府除调运黄河流域的粮食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隋代,先后开凿了广通渠、通济渠和永济渠,将黄河、淮河与长江三大水系连为一体,奠定了大运河的基础。隋炀帝时,漕运畅通,积粟至2600万石。唐开元、天宝间,亦每年漕运粮食200—300万石。宋都开封,东南和西北的粮粟分由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输送,以汴河为最多。太平兴国六年(981)定漕运额为550万石左右。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仰给于江南漕粮,因运河壅塞不畅,遂行海运,每年海运漕粮100—200万石,最多达300万石。明初,仍行海运,每岁运漕50—60万石,以济北边军食。永乐间迁都北京,疏浚运河。永乐十三年( 1415 )停海运而改河运。先后行支运、兑运、长运等法,由民运改军民并运,最后逐渐全归军运。明初,运粮无定额,成化八年(1472)始定正、耗粮共500万石。清沿明额,前期全行河运,并改军民交运为官收官运。道光时,因运河输挽艰难, 改河运为海运。道光六年( 1826 )首次海运157万余石,二十八年以后,海运成为清代漕运的主要方式。河运岁输12—13万石,海运120多万石。从同治十一年( 1872 )起,将海运漕粮一部分改为招商轮运,每年20万石。咸丰、同治以后,漕粮开始部分地改征折色,到光绪二十七年( 1901 ),除江苏、浙江两省仍漕运100万石外,余皆改折。辛亥革命后不久,彻底废除漕运制度。漕运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对维护封建统治有着重要意义。长途运输中,每年浪费的人力、财力极为浩大,加重了民众负担。但是历代运漕水道的开凿和修浚,使南北水运系统因而形成,对商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海运漕粮的兴起,对于中国航海技术的提高和沿海运输的发展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参见“漕粮”。 ☚ 漕转 漕粮 ☛ 漕运 漕运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独特的水运方式。中国历代王朝将所征粮食运往京城或其他目的港的水路运输。漕运起自春秋,秦汉相承,隋唐以后形成经济制度,延续两千年。漕运水道分河运和海运。《史记·秦本纪》载,春秋时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年),秦国船队从渭水入黄河,再转汾水,全程七百里,运大批粮食援助晋灾荒,“船漕车转,自雍(秦都,今陕西凤翔)相望至绛(晋都,今山西新绛)。”史称“泛舟之役”,这是我国见诸史册的内河漕运之始。海上漕运起自秦代,据《漕船志》称: “秦欲攻匈奴,使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海运之舟始此。”西汉至唐初,京都长安粮食,多从关东(今河南、河北、山东)沿黄河漕运入渭。唐宋之际,京师粮食仰给于东南,其漕运是把苏、浙、皖、赣、湘的粮食经河道,分段转运至北方的长安和汴京,年漕运量唐时不过百万石,宋代最多达到800万石。元初朝廷命朱清、张瑄开辟北洋海漕,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用沙船运往北方的直沽(今天津)转至大都。最快的航线,顺风十天可到达。岁漕运量从100万石,增至380万石。明、清河道、海道并举,岁漕运量最高为400万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改由招商局轮船海运后,河运大为减少。光绪廿六年(1900年)漕运全部改用轮船。辛亥革命后,粮赋改征折色,即折合银两上缴,从此漕运终止。 ☚ 蒲寿庚 澉浦镇古港 ☛ 漕运 漕运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对京师和其它要地官、军所需粮食通过水路进行的运输。早在秦汉时已开始,秦始皇曾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加河一带)作军粮。汉初每年从山东运往长安的粮食达数十万石,武帝时开渭渠以缩短漕运行程,运粮多时达600万石。隋、唐时除黄河流域外,还从长江运送粮食。隋炀帝时漕运畅通,积粟多达2600万石。以后历代都沿袭不变。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革命军占领了长江下游各省,截断南北河道,于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五省的漕粮改征银两,江、浙改行海运,只剩山东、苏北两地经北运河运送漕粮。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下令停止漕运。 ☚ 摊丁入地 漕粮 ☛ 漕运 漕运本泛指水路运输,后约定俗成为漕粮运解的代名词,不限于水运。古代水路运输是主要运输手段,春秋前后已大兴水利,穿沟凿渠,既为农业灌溉,也为便利交通运输。秦汉之后,历代政府依赖漕运粮食以保证京师与军队的食用需要。秦汉多由纳粮户自送至京师或指定地。两晋亦多由纳粮户自雇牛车运送,民给雇价,官给酬资。北魏始由官府造船,征发民役运输。隋开皇三年 (583年) 始行“置募运米丁”给运丁一定报酬,称作“运脚”。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采取裴耀卿建议,罢陕州等地陆运,于漕路津关处 (古汴河口等处) 分置河阴,柏崖,集津等仓,集水陆漕粮而逐段运转。三年漕运粮食700万石,省陆运佣钱3亿文。至刘晏任转运使时,改过去南北两段为江、汴、河、渭4段,改散装为囊装,又各适水情造船,每船负荷与工役有定制,遂使漕运更为便捷。宋袭用其法,自开宝五年 (972年) 起,陆续在漕路的泗 (今安徽泗县),楚 (今江苏淮安)、真 (今江苏仪征),扬 (今江苏扬州) 四州分设转般仓,以吞吐东南6路漕粮,逐段换船转运至汴京(今开封),时称“转般法”。崇宁三年 (1104年),命湖南、湖北各依漕粮岁额直输京师,时称“直达法”。元主要行海运,始设万户府负责军运漕粮。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 改海运为河运,于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各地漕粮先由纳粮户运交就近粮仓,再由官军分段接运致通州 (今北京通县),时称“支运”。不久又主要由人民自运。但粮户自运至通州、往返需时经年,影响农业生产; 漕运向为重役,输粮者或致倾家荡产,或致命丧沟壑。宣德六年 (1413年) 规定,粮户或可将粮米送到附近水次兑给卫所官军,贴给耗米,轻赍钱 (代运酬金),由官军运往京师,时称“兑运”。不愿兑运者仍自运。成化七年(1471年) 后,渐用官军担任漕粮的运输。清承明制,清同治十一年 (1872年) 复用海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折色渐多,漕运运量渐少。至辛亥革命后,漕粮尽征折色,漕运废止。漕运粮食时,亦附运金银、缗钱、布帛、香药、百货及稀珍之物,又漕船回航中,常带运商货。历代政府重视漕路河道的疏浚,堤防的巩固,保证了漕运的畅通。 ☚ 自封投柜 养廉银 ☛ 漕运由水道向京都运送粮食等,或运粮供应军需之用。 漕运指历代封建政府将征收的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京师人口密集,粮食仰仗外地解决,漕运是京师官吏、军队粮食的最重要来源,故数量庞大,年达数百万石。漕运始于秦,辛亥革命后废。元以前均征发民伕或雇佣伕役运送,元时始有军运,明清承袭。漕运历来为重役,无论民、军,承担者破产丧命屡见不鲜。漕运以水运为主。大运河修凿后,封建政府为确保漕运,乃不断疏浚,客观上对加强南北联系有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