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漆身吞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漆身吞炭典源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 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lai),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亦载,“知伯”作“智伯”。 漆身吞炭 典源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 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lai),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亦载,“知伯”作“智伯”。
释义用法 豫让是智伯宠信的馆客。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豫让立志为他报仇,把自己弄得身上长癞,去掉须眉,又吞炭使声音变哑,改变容貌使人认不出来,最后杀赵不成,要求用剑砍赵的衣服,以示报仇,自己自刎而死。后用此典表示义士舍身复仇,以酬大恩。 用典形式 【击衣】 清·黄景仁:“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吞炭】 宋·黄庭坚:“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宋·文天祥:“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 【漆身】 清·刘震:“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斩空衣】 唐·李白:“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炭欲吞】 北周·庾信:“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 【漆涂身】 清·吕留良:“黥卒敢争莝豆食,髡钳未许漆涂身。” 【豫让桥】 明·李攀龙:“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清·陈维崧:“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形容变尽】 宋·苏轼:“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漆身吞炭】 清·钱谦益:“漆身吞炭依然是,烂额焦头取次能。”清·纳兰性德:“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豫让声消】 清·黄景仁:“似尾生柱朽,豫让声消。岁岁洗车旧例,为征人,移在今朝。” 【豫让报恩】 清·徐乾学:“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漆身吞炭战国时晋国豫让为主报仇,漆身为厉以变形,吞炭为哑以变声,使人无法辨认。《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漆身吞炭qī shēn tūn tàn见“吞炭漆身”。 漆身吞炭漆:涂漆。漆身为癞,吞炭变哑。用以指为报知遇之恩不惜残酷自戕。战国初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杀害了晋卿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前去行刺赵襄子。第一次,豫让不幸被捉,赵襄子赞赏他的勇气把他放了。豫让仍不死心,他用漆涂满全身,长出一身癞疮;又吞下木炭把嗓子弄哑,使人难以辨其声音。豫让完全变了一个人,连妻子都无法辨认。豫让再次刺杀赵襄子失败,最后自刎而死。(见《战国策·赵策一》) 漆身吞炭qī shēn tūn tàn身上涂漆使之生癞,吞炭使喉咙变形改音,让别人不能认出。语出战国时晋国豫让为智伯报仇的故事。《史记·刺客传》:“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使形状不可知。” 漆身吞炭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已逐步衰弱,晋国的大权落到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个大夫的手里。后来,范氏、中行氏被灭以后,智、韩、魏、赵都想夺取更大的权力,更多的土地,于是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讨伐赵襄子。不料赵襄子策反了韩、魏两氏,反过来灭了智伯,均分了他的封地,灭了他的宗族。 漆身吞炭qīshēn-tūntàn《战国策·赵策一》载:东周时晋国智伯被赵襄子所杀,智伯家臣豫让欲行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为此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他人不能识破。后以“漆身吞炭”指自毁音容,隐姓埋名,矢志报仇。多指舍身以报主恩。 漆身吞炭qī shēn tūn tàn用生漆涂身并吞食火炭。《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事智伯甚受尊宠,后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遂以“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决心报仇,他变姓名为刑人,又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人不识而行乞于市。后因以指不惜自毁音容以图报仇。多指为知遇之恩主报仇。也作“吞炭漆身”。 漆身吞炭 尝胆卧薪qī shēn tūn tàn;cháng dǎn wò xīn《史记·刺客列传》说,豫让漆身而生癞疮,改变形体,又吞炭使声哑,隐藏自己身份;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勾践睡柴草尝苦胆,以示不忘亡国之痛,发愤东山再起。指人在逆境中刻苦自励,以期有朝一日再展雄风。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列位大人,我自愿~,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歃血为誓。” 漆身吞炭qīshēn-tūntàn〔并列〕 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生癞疮,吞下木炭,改变嗓音。为报答知己或报深仇大恨,不惜自残以达目的。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明·朱鼎《玉镜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须歃血为誓。” 漆身吞炭qī shēn tūn tàn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吞炭使喉咙变哑。形容故意改变形状,改变声音,使人不能认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