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簧戏
戏曲剧种。一作滩黄戏。指由说唱滩簧演变形成的剧种。滩簧一词最早见于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滩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清中叶即有演出。先是用小曲或南词曲调演唱戏曲故事,徐珂《清稗类钞》:“滩簧者,此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惟不加化装,素衣。围座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惟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间以谐谑。”后发展为化装戏曲演出。一般经历对子戏、同场戏及本戏三个阶段。主要流行江、浙、沪地区,有苏滩、常锡滩簧、扬州滩簧、杭滩、甬滩、馀姚滩簧及沪滩等。后改称剧。剧目多生活小戏,如《探亲相骂》、《卖橄榄》、《卖草囤》、《马浪荡》、《卖青炭》、《拨兰花》、《绣荷包》、《元宵观灯》等。苏滩从昆曲移植的剧目,被称为前滩,有《游园》、《学堂》、《跪池》、《拷红》、《跳墙》、《佳期》等。唱词通俗易懂,近似口语。曲调以小曲为主,如〔剪剪花〕、〔银绞丝〕、〔闹五更〕、〔绣荷包〕。后由小曲体发展为板腔体,簧调、大陆调、太平调、流水板系不少滩簧剧种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