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满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满洲 清代满族自称。满族原为女真的后裔,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女真在明代史籍中作“朱先”,清初记载作“诸申”。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继位后,废除诸申、女真等旧称,正式定族名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 满洲【同义】总目录 满洲曼殊 满洲民族名。即满族原族名。来源于女真。明代后期,随着女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血缘关系进一步解体,各部间的关系愈益加强,出现了重新组合的局面。在建州女真方面,逐渐形成了苏克素浒河、浑河、王甲、栋鄂、哲陈、朱舍里、讷殷和鸭绿江等部;在海西女真方面,则形成了乌拉、哈达、叶赫和辉发等部,史称“扈伦四部”;在比较边远的地区,还有窝集、瓦尔喀和库尔喀等部,史称“东海三部”。各部间进行兼并斗争,趋向统一。这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崛起,首先统一了建州诸部,并以建州女真为核心,逐渐统一扈伦四部和东海三部等。在此过程中,创制了满文,使本民族有了统一文字;创建了八旗制度,把分散的各部落统一编组起来。1616年,建立女真族的政权——后金,促进了本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扩大。后金天聪九年 (1635),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统一全国,满洲族即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统治民族。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而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满洲”被移作地名,成为外人对东北三省的总称,又以长春为界,其南称为“南满”,其北称为“北满”。1931年日本帝国侵占东北后,又被移作政权名,把所成立的傀儡政权称为“满洲帝国”。 满洲❶我国民族名称,即今满族。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女真这一旧称已不适用于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这一名称,定族名为“满洲”。“满洲”是传说中的爱新觉罗氏始祖布库里雍顺的国号。新族名因此而定。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 满洲❶族名。即今满族。明时以建州女真为核心, 结合女真其他部和其他民族形成。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此族称以布库里雍顺(满族爱新觉罗氏一族传说中的始祖) 曾定国号为满洲的传说而定。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 满洲民族名,即满族的族称。形成于16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以满洲部亦即建州女真人为核心,吸收海西女真以及部分其他部族形成的。随着东北女真诸部的统一、八旗制度的完善与满族共同体的正式形成,天聪九年 (1635) 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满洲族成为清代的统治民族。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满洲”一词,或作为部落名,或作为民族名,俱见乾隆敕撰《满洲源流考》一书。及至清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东北,始把此名移作地名,妄称东北三省为 “满洲”,并以吉林省长春为界,分称“南满”、“北满”。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又将此名移作伪政权名,把所成立的傀儡政权称“满洲帝国”。 满洲Manchuria指过去的伪满洲国。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强行将其从中国分割出来。1932年2月18日满洲宣布独立,1932年3月1日由日本改名为满洲国。1899年9月至11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中第一次明确表明美国对该地区的关切。1905年的朴次茅斯条约,1908年的罗脱—高平协定,1909—1910年的塔夫脱—诺克斯议案,1917年的兰辛—石井协定以及1922年的九国公约均表明美国认为该地区属于享有主权与独立的中国。满洲国成立后,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宣布不予承认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一直恪守史汀生主义。战争结束后,满洲恢复原名,并归还中国。 满洲 满洲中国古代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继蒙古族之后,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王朝——清朝的又一个少数民族。其直系先人为明代的女真。后金天聪九年,改族号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满洲,作为统治全中国的少数民族,其政治、经济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为了巩固并扩大自己的特权地位,又能联合汉族和蒙古族等族代表共同统治全中国,清统治者制定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政府中枢机构重用满洲亲贵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国家的重要工具,“清朝大事,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内阁大学士表面上满、汉各半,实则汉大学士班列满大学士之次,不问政事。“京堂俱一满一汉,印归满官。”地方上督抚一级人选,汉军十居其七、满洲十居其三,蒙古仅二人,而边疆大吏则专由满人担任。满族仕进并不专靠科举考试,一为侍卫,一为笔帖式,侍卫是满洲中人数极少的阀阅世家的特权:笔帖式品级虽低,但升迁最快。满洲贵族入关之初,推行圈地、投充、剃发、迁海等政策扰民,在翦除南明政权,平定三藩之乱中,八旗兵丁扰害汉民也极为严重。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交织。随着杂居共处局面的形成,彼此交往增多,差异逐步缩小。除聚居于东北辽宁等地的满洲人保留其民族特点较显著外,其他散居于全国各省市的不少满洲人渐融入于汉族之中。皇太极时命巴克什达海等人对老满文重新加以修定,以增加圈点的办法使满文字母形音归一;此外又新创十个字母,专记满语中原先没有音位的汉语语音。新满文创制后,很快取代老满文。乾嘉以后,在军机处、内务府等主要由满员把持的重要机构中,汉文文件逐渐占据优势。随着满汉融合及交往日益密切,满洲人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除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中仍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外,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洲人已通用汉语文。满洲人早期信仰萨满教,用兵及有大事必祭,请萨满跳神。入关后,儒学、佛教与萨满教发生冲突,萨满教渐趋衰落。但在比较边远的东北农村,仍有萨满教。满人进入辽沈之前,精于骑射,进入辽沈后,由射猎民族迅速过渡为农业民族。入关后,骑射技艺日益荒疏。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垂于脑后,穿两侧开叉的马蹄袖袍褂,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天足、着高底花鞋的服饰,长期流行。特别是旗袍,一时在各地深受妇女欢迎。满人重礼节,男、女平时见长辈都要行礼,平辈人相见也要行礼。满汉长期杂居共处,相互模仿,差异渐小。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洲为满族。现有人口,据1982年普查,为429万人。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满族是较大民族之一。 ☚ 女真 鄂伦春 ☛ 满洲 满洲民族名。即满族的早期族称。形成于16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以女真部亦即建州女真人为核心,吸收海西女真及其他部分部落形成的。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八旗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满族共同体的正式形成,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命令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名“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 ☚ 满文 惠远城满营 ☛ 满洲man zhouManchuria 满洲❶族名。满族的旧称。从16世纪30—40年代开始。以建州三卫女真为核心,吸收扈伦四部女真为主体,兼收东海各部女真及其他民族,在统一战争和八旗制度完善过程中形成。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下令改旧族名“诸申”(女真)为“满洲”。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成为中国统治民族,1911年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