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生态渔业模式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按照三个生态区的功能,对渔业生产进行调整和提高,以达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获得更多的渔获物的渔业模式。是一种复合渔业高产模式。
滆湖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南13千米处,是太湖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面和西北面为黄土质平缓低丘,东面和南面为低洼的平原圩区。滆湖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79毫米,多年平均温度为15. 3℃,适合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生长和繁衍。滆湖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具有饮用、灌溉、航运、游览和水产增、养殖等多种功能。由于滆湖网围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捞取水草和人工外源性投饵,加速了水生植被的退化和富营养化的进程,从而影响了湖泊多种功能的发挥。为了使滆湖渔业生产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将建立滆湖渔业高产模式,发展生态渔业作为 “八五” 科技攻关的主要内容。其指导思想是首先将滆湖作为一个统一的复合渔业生态系统,在通盘考虑当前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湖泊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饵料资源状况,将全湖划分为三个功能不同的生态区,采取不同的增、养殖技术和保护措施,在确保湖泊环境质量不下降和生物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渔获物和经济效益。其次是调整养殖鱼类的品种结构和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达到节约饵料资源和优化水生植物群落的目标,使水生植物资源能永续利用和水域环境的不断改善。
滆湖生态渔业模式可以概括为 “三个生态区建设和两个结构调整”。三个生态区即为: 繁殖保护区、网围养殖区和资源增殖区。
❶繁殖保护区。繁殖保护区是设置于湖中心等处的常年禁渔和禁捞水草的区域,其功能是保护鱼类资源,维持湖内自然生态平衡。该区常年禁止捕捞鱼类和刈割水草,故仍然处于半自然状态,为定居性鱼类提供了生殖和繁衍的理想场所。在其他两个区实行高强度捕捞时,该区又是某些主要经济鱼类的避难所,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在保护鱼类资源生长繁衍的同时,亦保护了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从而也增大了物种的多样性指标。
❷网围养殖区。该区为人工建设的鱼类和其他名优水产种群增殖区,其功能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鱼类及名优水产品的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增殖措施是通过人工调控方法,为优质鱼类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通过设置不同鱼类结构的养殖区,如以草鱼、团头鲂为主的高产、高效养殖区,以虾、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区和有多种鱼类混养的养殖区等,实现多层次、多目标和高效地利用湖泊资源的目的。
❸资源增殖区。资源增殖区是除繁殖保护区和网围养殖区外的其他湖区,其功能是保持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为鱼类的人工投放和自然增殖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该区水生植物繁茂,分属22科44种,以沉水植物的分布面积为最广,饵料资源丰富,是各种鱼类和虾类理想的繁育场所,亦为渔业生产的捕捞区域。为充分利用该区的富余饵料资源,应有计划地放养一些经济鱼类和虾、蟹类。不论是捕捞还是放养,都应把维持本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作为前提。
滆湖是一个典型的草型湖泊,水生植物覆盖率达93%-95% (除已进行湖泊网围养鱼面积外),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占85%以上。主要水草种类为黄丝草、马来眼子菜、菹草、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和聚草以及芦苇等。优化滆湖的水生植被群落是优化滆湖生态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❶建立 “蓄草养鱼” 生态养殖模式。在网围养殖区内,按养鱼区、空白区 (既不养鱼也不蓄草,宽度一般为两米) 和蓄草区顺序排列。养鱼区内以养殖草食性鱼类团头鲂和草鱼为主,辅以花白鲢。蓄草区内主要蓄养苦草、轮叶黑藻和少量的聚草。养鱼区内的投饵是精、青饲料搭配,精饲料为粉末状的菜子饼,青饲料主要是来自于蓄草区内的苦草等。
❷综合开发利用黄丝草。黄丝草因其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又差,不为草食性鱼类所喜食,故利用率较低,但其蔓延会危及优质水草的生长和定居鱼类的繁衍。目前主要的利用方式是在每年七月间黄丝草生长最茂盛时,大量刈割其植株并将他们制成粉末状饵料来代替部分精饵料; 或者榨取新鲜植株的浆汁,抽取叶蛋白,剩余的粗纤维物质作为家畜的饲料。
❸引种伊乐藻。伊乐藻植株鲜嫩,叶片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明显高于苦草和轮叶黑藻,是草食性鱼类喜食的优质饵料。移种伊乐藻既为养鱼提供了大量优质饵料,又优化了沉水植被的种群结构。在调整鱼类结构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根据湖泊天然饵料生物资源状况,适时调整各种鱼类的放养比例,使能量消耗和物质循环趋于合理; 利用生物控制技术,优化鱼类种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