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操作rongjie caozuo
实验中的溶解通常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分散到液体溶剂中的过程。溶解的基本规律是溶质与溶剂的极性相近时易于溶解(即相似相溶原理)。
溶解操作前,应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极性、二者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等。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酒精、苯、汽油、丙酮、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当溶质与溶剂间发生反应时,则得不到该溶质的溶液。如,过氧化钠遇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无法得到过氧化钠的水溶液。某些盐类溶于水时发生较强烈的水解,常使溶液浑浊,溶解时应先加相应的酸溶解,然后再加水。如,氯化铁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先用少量盐酸将氯化铁固体溶解,然后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溶剂中含有杂质时,可能对配制溶液有影响,如用含氯离子的水溶解硝酸银会出现浑浊,故氯离子应事先除去。不宜长期存放的溶液,应临用前配制,如氢硫酸、氯水等。
溶解操作中所用的容器为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在计量用的仪器、试剂瓶等容器中进行溶解。溶解过程中容器不能密闭以防体积膨胀发生意外。溶解过程中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果放热剧烈时,应边溶解边冷却,切不可一次放入大量溶质。溶解操作中还需注意加溶质、溶剂的顺序,如浓硫酸稀释时必须注酸入水。搅拌或振荡可加快溶解速度,搅拌液体常用玻璃棒,振荡试管中液体时,手持试管中上部,手臂不动,甩动腕关节,振荡锥形瓶、烧瓶中的液体时还需在甩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转动。升高温度一般可增加固体的溶解度,当固体在常温下溶解较慢时,可采用加热的方法,溶解后再行冷却。但水解较强烈的盐类溶解时不可加热。
气体的溶解参见“气体的溶解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