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系输血后输入红细胞 (少数为受血者红细胞) 发生溶血导致的反应,严重者可危及受血者生命。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比较复杂,概括有三个方面:
❶供血者红细胞发生异常;
❷受血者红细胞异常;
❸免疫性输血反应。第一种情况多见于血液保存温度不当、血液超过保存期限,血液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以及被细菌污染等。第二种情况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前者红细胞对输血中的裂解素甚为敏感,可使患者发生溶血。后者红细胞可吸附细菌或其产物(如酶),可凝集血型抗体而致溶血。
免疫性输血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❶天然抗体引起的溶血反应.主要发生在ABO血型不合时,如误将A型血液输给B或O型患者,或将B型血液输给A或O型患者,由于天然的抗A或抗B抗体的存在,引起溶血,甚可致命;另外A1和A2亚型,A1B和A2B亚型间输血亦可引起溶血反应;
❷免疫抗体引起的溶血反应:常见的原因有: 将O型血液当作“万能”血,其中近1/3的供血者血液内含有相当浓度的抗A或B抗体,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输O型血的适应证。将AB型当作“万能”受血者也是相当危险的,如A1B型(3%)血中含抗O抗体,接受O型或A2型血液可引起溶血反应。A2B型(25~30%)血中含抗 A1抗体,其效价高时亦可引起溶血反应ABO血型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多见抗O型产妇所生的A或B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或Rh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另外自身抗体亦可引起溶血反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中常有自身抗体,当输入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即可发生溶血。
临床表现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以血管内溶血反应为主,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以血管外溶血为主。有以下几种表现:
❶一般溶血反应: 主要症状为寒战、发烧、心悸、呼吸困难;
❷溶血性休克: 可使肺静脉收缩,造成左心回流量减少、心排血量少,引起低血压休克;
❸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基质、磷质等物质在血循环内激活凝血系统,而产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❹急性肾功能不全: 临床上以少尿、无尿、尿素氮升高、高血钾症为主要表现。其病理机制乃由于抗原抗体反应,使肾皮质微血管收缩,血流瘀滞,纤维蛋白沉积,导致肾小管坏死;
❺迟缓性溶血反应: 经输血接受抗原刺激后,抗体效价逐渐增高,3~7天后可发生溶血反应。症状轻微,表现为黄疸,网织红细胞增多,周围血有球形红细胞聚集。
治疗 当怀疑有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其处理原则是停止输血,迅速查明红细胞破坏的证据及其原因。
❶检查游离血红蛋白: 正常人一般不超过0.03g/L(3mg/dl),大量溶血时,游离血红蛋白可升高为0.2~1g/L (20~100mg/dl);
❷胆红素升高,亦可证明红细胞破坏;
❸检查受血者尿中游离血红蛋白及尿胆原。此三项均为红细胞破坏的直接证据;
❹重复作ABO血型鉴定,必要时分别于低温、室温和体温下重复作交叉配血试验,并做Rh血型鉴定;
❺对受血者的红细胞做直接抗人体球蛋白试验。阳性表明红细胞被抗体致敏,是溶血反应的证明;
❻检查输血瓶内剩余血有无细菌污染,以排除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预防
❶加强责任心,防止发生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书写等方面的差错。在输血前,要坚持查对制度。
❷坚持同型输血,如在特殊情况下需用O型血时,应用患者红细胞与O型供血者血清做凝集试验,凝集价在1:64以下者方可输血。
❸改进血液保存方法,提高血液质量,防止红细胞破坏。
❹合理使用血液,尽量避免使用全血,加强成分输血。
治疗 关键措施在于纠正溶血性休克,预防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❶一旦怀疑有溶血现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尿量、尿色变化,迅速作出诊断;
❷当出现溶血性休克时,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必要时也可将肾上腺素0.1~0.5mg加于生理盐水10ml中静脉注射,亦可静脉注射氟美松。如血容量不足时,可给予右旋糖酐。纠正血容量不足后血压仍低时,可给予多巴胺,既可提高血压,又可扩张肾血管,保护肾脏;
❸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的基础上,可以使用利尿剂,加速游离血红蛋白的排出,保持尿量在每小时100ml以上。可先使用20%甘露醇250ml,30min滴完。同时使尿液碱化,防止在酸性环境下游离血红蛋白形成结晶而堵塞肾小管;
❹当确诊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使用肝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