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膜性咽峡炎
溃疡膜性咽峡炎也称奋森氏咽峡炎(Vincent's angi-na),Plaut咽峡炎,溃疡性扁桃体炎,梭形螺旋菌性咽炎,战壕口炎等。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烂乳蛾”、“口疳”也包含本病在内。为奋森氏螺旋体合并梭形杆菌感染的一种咽部急性、溃疡性炎症,其临床特点是常在一侧扁桃体发生局限性炎症、溃疡、组织坏死和假膜形成,并伴有轻度全身症状。感染可向邻近颊粘膜,牙龈或舌部侵犯。奋森氏螺旋体及梭形杆菌是常存于口腔中的共生厌氧菌类,多隐藏在扁桃体窝、牙间隙和龈沟内,毒力较低,并不致病,但当全身抵抗力降低,口腔卫生不良,营养失调,或重病体质衰弱时,即迅速繁殖生长,毒力增强,引起病变。本病亦可通过接触如共用饮食用具、毛巾等媒介而传染播散。
本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年,潜伏期6~7日。发病后感头痛,全身不适,体温稍升高,一侧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多而粘稠,自觉带有金属味,此乃因唾液中所含盐类的金属离子异化作用所致。口腔不舒适,有明显的腐败性恶臭。患侧颌下或颈淋巴结肿大。一般全身症状轻微,病程经1~2周可愈。并发症极少,但有报告病变可侵及邻近组织,如眼、耳、鼻、上颌窦、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如病原菌因吞咽入消化道可使肠及阑尾感染。更有病原菌由静脉经翼丛至海绵窦而致颅内感染或菌血症者。
检查时常见一侧扁桃体上极,有边缘不规则、潜行性深溃疡,表面覆盖一层由上皮坏死形成的假膜,色灰白或黄白,易呈碎片状剥脱取下,此时溃疡面可见点状出血,重症者溃疡可累及整个扁桃体及其各层组织。假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致病的梭形杆菌和螺旋体。溃疡痊愈时局部可有浅层疤痕形成,个别的呈表浅缺损,严重者悬雍垂及腭弓可被破坏。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不难诊断,若假膜涂片检查同时发现梭形杆菌和螺旋体,就可肯定诊断。但须与急性扁桃体炎、咽白喉、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淋巴白血病及肿瘤溃烂相鉴别,诊断时应作全面检查和分析,如注意血液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活组织检查。
治疗除卧床休息、隔离,适当增加营养,多饮水和加强口腔卫生护理外,局部常用氧化剂溶液如3%过氧化氢液、复方硼酸液、0.05%高锰酸钾液、2%过硼酸钠液等,清拭溃疡局部或含漱,以清洁口腔,控制感染,驱除口臭。溃疡局部可涂抹2%龙胆紫液,亦可在清除假膜后用10%硝酸银液、10%硫酸铜、5%铬酸液烧灼。全身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成人一般每日用80万~100万单位,连续3~5日。其他甲硝哒唑对厌氧菌、螺旋体感染均有相当效果,200mg每日3次,共用7日。有报告螺旋体在用药后24小时内消失,但对梭形杆菌则较慢。
此病的发生与身体健康状态有关,故应注意营养和保持口腔清洁卫生,要养成漱口、刷牙习惯,积极治疗牙病,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此病有一定传染性,更应注意隔离,患者使用的饮食用具、毛巾等,应煮沸消毒。如反复发生于扁桃体者,可于发作后进行扁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