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湿霍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湿霍乱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六。
❶《医林绳墨·霍乱》:“若吐利并行而腹中绞痛,坐卧不安,甚则转筋,名之曰湿霍乱也。”多因饮食生冷,或感受寒、湿、暑邪所致。本病较干霍乱之欲吐泻而不得者有别。亦有以干霍乱较湿霍乱为重之说。《伤寒明理论·霍乱》: “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参见霍乱、干霍乱条。
❷指暑霍乱。《医学入门·霍乱》: “一种暑霍乱,即湿霍乱,但此疾夏秋惟甚,纵寒月亦多由伏暑,故名。”参见暑霍乱条。

湿霍乱

病名。见《外台秘要》。与干霍乱相对而言。主要表现为吐泻无度、脱水,重者转筋,并出现手足逆冷等晕厥症状。多与饮食生冷,受寒凉、潮湿、暑热气候的影响有关。

湿霍乱shīhuòluàn

病症名。
❶见《外台秘要》卷六。霍乱本以呕吐泄泻为特征, 因有不吐不泻之干霍乱, 故将呕吐泄泻者名为湿霍乱。其症见吐泻无度, 甚者手足逆冷, 转筋。多因内伤饮食生冷, 外感寒、湿、暑邪所致。有寒、热之分。
❷即暑霍乱。见《医学入门·霍乱》。本证可见于霍乱、副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详见寒霍乱、热霍乱、霍乱转筋各条。

湿霍乱

湿霍乱

湿霍乱是指吐泻并作,频繁不止的一种证候。《外台秘要》:“湿霍乱之状,心腹亦绞痛,诸候与干(指干霍乱)同,但吐痢无限。”又简称“湿霍”。《医学入门》认为“暑霍乱”即为“湿霍乱”。《症因脉治》则称“湿气霍乱”。多因外感湿热寒暑,内伤饮食生冷,阻逆中道,以致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乱于肠胃而成。湿霍乱因感受邪气之不同,可区别为寒(寒湿)、热(湿热)二证。
(1) 寒霍乱: 见《霍乱论》。《症因脉治》称“寒气霍乱”或“阴寒霍乱”。《霍乱论》称“寒湿霍乱”。症见暴起呕吐泄泻,初时泻下带有稀粪,继则下利如米泔水样,不甚臭秽,腹痛不甚,无后重感,四肢清冷,胸膈痞满,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口和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腻,脉多濡弱。证重则吐泻不止,唇面苍白,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头面出汗,眼眶凹陷,声音嘶哑,十指螺瘪,小腿转筋。故俗呼为瘪螺痧或吊脚痧。多由患者阳气素虚,寒湿内盛,复又饮食生冷,或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而成。治法初起症轻,宜散寒燥湿,芳香化浊。用藿香正气散或藿香散。症重者,泄泻呕吐频繁,脉象濡弱,或沉细或沉迟。治宜温中祛寒。选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方加减。若脉沉细欲绝,阳气衰微,阴液亦伤,则速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用四逆加人参汤。若津液枯竭,声音嘶哑,十指螺瘪,则可用反佐从治之法,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使辛苦相济,调和阴阳;若小腿拘急转筋,酌加吴萸、木瓜以温中止痛,活络舒筋。
(2)热霍乱: 见《霍乱论》。《症因脉治》称“热气霍乱”或“湿热霍乱”。症见吐泻臭秽难闻,腹中绞痛,烦渴而喜冷饮,胸闷息粗,肌肤热,肢节温,小便黄赤短热,舌苔黄腻,脉洪数或浮数。多因内伤饮食厚味,湿热阻滞中焦,或外受暑湿秽浊之气乱于肠胃所致。治法初起有发热头痛者,宜辛香清解。方如藿香左金丸、连朴饮、黄连香薷饮之类。若暑秽湿热蕴结中焦,吐下,脘痞,烦渴,舌苔黄白相兼而腻,外有恶寒身热者,宜辛开苦泄,用燃照汤。小腿拘急转筋用蚕矢汤。亦有热甚手足厥冷,自汗引饮,唇面指甲青紫,六脉俱伏者,则是热深厥深,真热假寒之候,宜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若吐泻频繁,津液亏耗,气阴两伤,出现神疲乏力,呼吸短促,自汗口渴,舌质干红,脉象细数者,治宜益气养阴。用生脉散加生白芍,鲜石斛、牡蛎、乌梅之属。

☚ 干霍乱   中风 ☛

湿霍乱shī huò luàn

damp-choler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