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四6284名受潮气得的病。晋语。山西平遥〖 〗。   湿毒toxic materials produced by wet-ness-evil皮肤搔痒呈弥漫性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多种损害的病证。其中以湿疹为多见。各种家畜都可发生。多因暑月炎天,烈日照晒, 栏舍肮脏潮湿; 汗液、污秽郁塞毛窍, 失于刷洗, 湿毒内陷; 或兼外感风邪郁结肌肤而成。昆虫叮咬时持久地抓擦,挽具摩擦皮肤也可引起。此外,品质较差的饲料,缺乏维生素,慢性消化机能扰乱, 常与湿毒发生有关。 急性湿疹可分为红斑期、丘疹期、水湿期、脓疮期、潮湿期、结痂期和鳞屑期。湿疹初起,局部皮肤微热稍肿,出现红斑,进而形成丘疹,丘疹内水湿渗出导致小水疱形成,感染化脓后则形成脓疮, 由于搔痒摩擦,造成水疱或脓疮破裂,渗出液排出皮肤表面,使局部潮湿,称潮湿期;潮湿的液体遇风吹日晒、干燥和凝固,形成微黄或棕色痂块,称结痂期;结痂后在痂块保护下形成新的健康的表面,最后痂块脱落形成很多鳞屑,称鳞屑期。鳞屑期湿疹可很快消失或转为慢性湿疹,病部皮肤变厚而粗糙,病部普遍脱毛,并可再度急性发作。慢性湿疹也称夏癣。最常见于颈、肩、胸的两侧。患畜严重搔痒,揩树擦桩,磨墙擦壁,啃咬蹄扒,皮破流黄水,味腥而粘,数日后结痂或逐渐糜烂,痂脱后皮肤增厚,明夏往往复发。马的急性湿疹多发于球节及跗关节屈曲面,慢性湿疹多发于颈、胸、肩两侧。牛的湿疹除饲料疹之外,急性湿疹多发于额、颈、尾根部,可为单纯的脱屑型,或为广泛的剧烈的搔痒的潮湿型,慢性湿疹的特征为皮肤角化症和皮肤增厚。猪的湿疹在临证上较为多见,夏秋多发,由于奇痒,故用力摩擦,脱毛或出血,皮肤变得粗糙。昆虫叮咬而发生的较多见,常伴有全身症状,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精神萎顿,消瘦等,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形成僵猪。 治疗选用消风散灌服,或内服五参散。局部治疗:❶剪去患部周围被毛,用肥皂水或2~5%明矾液洗涤患部,或用蛇床子、苦参、地肤子、苍耳子各30克煎汤洗涤患部。 ❷硼砂扑粉(硼砂10克、氧化锌20克、滑石粉70克)扑擦。 ❸慢性湿疹可用密黄软膏(密陀僧9克,黄柏6克,冰片3克,植物油或凡士林20克调匀)扑擦。 ❹青黛散(《新编中兽医学》:青黛、黄柏各60克,煅石膏、滑石各120克,共研细末)外擦。湿性湿疹以干粉撒布患部,干性湿疹以植物油调敷患部。 ❺猪湿疹可用老松树树皮(烧炭)60克,黄柏15克,熟石膏120克,共研末,撒布或调油擦之。牛、马可放鹘脉血。 畜舍宜保持清洁干燥,勿卧湿地,切忌阴雨苦淋,畜体要经常洗刷。防止摩擦、搔抓和啃咬患病部位。 湿毒病因。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病灶渗出物多并较难愈合。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湿毒下注于肌肤,则小腿溃烂流水,称湿毒流注。 湿毒指湿郁化毒所致的多种病证。特点是病程缓慢,病灶渗出物多并难愈。如湿疹、小腿溃疡、湿毒下血等症。 湿毒shīdú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 病灶渗出物多半较难愈合。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 可致湿毒便血; 湿毒下注于肌肤, 则小腿溃烂流水, 称湿毒流注。参详该条。 湿毒 湿毒浸淫、湿润、瘙痒、反复发作的皮肤病,称为湿毒。其特征为皮疹多形,易于渗出,瘙痒无度,对称分布,缠绵难愈,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根据发生部位及皮损表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大致可分为局限及泛发两类。如发于耳边的谓旋耳疮,发于手足部的谓疮,发于四肢弯曲处谓四弯风,发于阴囊部的谓肾囊风,发于婴儿的谓胎疮,泛发于全身的谓浸淫疮,搔痒出血的谓血风疮,均属湿毒范畴。 外因为六淫邪毒,内因脾湿所困。由于饮食失节,如吃鱼腥发物,膏粱厚味,嗜饮茶酒,生冷甜腻之物,脾失健运,产生内湿,蕴积化毒;次为血热,盖心主血脉,心绪烦扰,君火炽盛,导致血热;脾湿血热,湿热胶结,毒泛肌肤而成。尚有风邪为患,风有外风和内风,前者为外受于风、营卫不和;后者为血虚血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本病发无定处,起病急骤或缓慢,而以四肢屈侧为多见。初起皮肤潮红、丘疹、水疱、浸淫湿润、糜烂、瘙痒不止。日久常局限一处,皮肤浸润、肥厚,或干燥脱屑,时时作痒,间有浸淫。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常分为: (1) 湿热兼风者,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湿重则黄水淋漓,味腥而粘;热重则灼红成片,或搔破脱皮如剥皮果子,伴大便干,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滑数等症。治宜利湿清热,佐以祛风,选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加减。可酌加蝉蜕、白藓皮、防风等。 (2)脾湿者,皮肤黯淡多起水疱,不红不热,糜烂渗液或有胃脘疼痛,饮食不香,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腻不化,脉缓而滑等。治宜健脾理湿,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局限者用二妙散(丸)。 (3) 阴伤血燥者,由于渗水日久或久服淡渗利湿或苦寒燥湿之剂,以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皮肤黯淡,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搔破稍见渗液,舌质红、苔光剥,脉弦细。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选用滋阴除湿汤,养血润肤饮。 外治: ❶溻渍法(湿敷法): 急性者渗液多时,可选用生地榆、马齿苋、黄柏等药,煎水待凉湿敷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 ❷渗水已少时,用五石膏、湿毒膏外涂;皲裂者,可用狼毒膏;日久浸润肥厚者,用薄肤膏。应注意忌用肥皂及热水烫洗患处,否则,可使病情加重。忌吃鱼、虾、蟹、海味、羊肉等鱼腥发物。 ☚ 痱子 浸淫疮 ☛ 湿毒shī dúdamp toxin; damp poison;noxious damp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