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科学研究
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湿地破坏与退化带来的环境功能丧失和生态问题触目惊心,客观上为湿地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截至2006年2月,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家数量已经达到的150个,国际履约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湿地保护与研究。湿地科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与各国政府乃至公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湿地研究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很多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湿地科学已成为21世纪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领域。近年来,湿地研究内容增多,领域扩大,几乎涵盖湿地科学研究的各主要领域的主要方面,填补了一些空白。
主要研究内容是: 湿地概念,湿地分类、形成、发育、演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结构与功能,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区古环境演变,人工湿地构建的理论与技术,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湿地温室气体与全球环境变化,湿地健康与湿地评价,湿地开发、保护与管理,湿地教育、法规与政策,湿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湿地科学有同时向综合与分化两极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于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湿地研究趋向于综合研究,多开展生态、环境、水文和资源科学的协同研究,尤其在解决区域性的湿地理论和实践问题,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综合研究的加强并没有阻碍分化研究的深入,湿地科学的分化性研究方面也进展迅速,学科越分越细,如研究方向与内容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发达国家湿地研究继续居国际湿地研究的领先地位,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发达国家每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多,水平高。世界上湿地科学专业学术期刊Wet-lands在美国出版,重要的湿地学术机构与国际性组织也多设在发达国家,反映了发达国家湿地研究受重视的程度、资金投入强度和湿地研究水平。发展中国家湿地研究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在某些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研究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近年来参加国际湿地会议的发展中国家代表人数和论文明显增多。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派代表参加 “世纪湿地大事件” 活动,并进行了学术交流,填补了世界上某些湿地区域研究的空白。发展中国家湿地研究水平和科学家知名度呈上升趋势,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湿地学者还首次被遴选为“世纪湿地大事件” 活动专题学术会议的主席,实现了湿地学术交流历史上的重大突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湿地开发加剧,湿地破坏引发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学界的共识。国际湿地学术界、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湿地保护与管理。魁北克2000——世纪湿地大事件活动中,涉及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专题学术讨论会达18个,论文数百篇。突出特点是在湿地保护的战略、方针、政策与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与观点,提供了很多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方法与技术,提出了世界上重要湿地保护的计划与方案,如对佛罗里达大沼泽地湿地、亚马逊流域湿地、五大湖区湿地、尼罗河湿地、西伯利亚湿地、墨西哥湾等区域国际上重要湿地都提出新的保护方案。很多国家颁布了湿地保护的法律与法规,增建了湿地保护区,有效地促进了湿地保护工作。我国国家林业局制定了 《中国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湿地保护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立湿地保护区和与水禽有关的湿地管理的狭隘认识,而是从景观和生态系统范围的保护与管理,进行跨地区与全球范围的相互合作。
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是湿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研究更注重于形成、发育、演化过程与规律,详细的形成、发育与演化模式、演化韵律及其演化机制。研究不仅注重从时间系列上,而且也注重空间系列研究。受区域环境条件的影响,各地区的形成、发育与演化规律各异,各国学者在揭示演化规律上做出很大努力。特别着重探讨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的高分辨率与高精度研究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过程。迄今为止,湿地被认为是世界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湿地温室气体研究发展很快,由以往简单的湿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向排放机制研究发展,从仅对少量类型湿地进行研究向多类型湿地研究,从短期监测向长期监测发展,从孤立的排放研究向排放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发展,从描述性研究向模型研究发展。主要侧重与不同类型湿地温室气体源、汇过程、通量与模型,不同水平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效应,全球环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湿地退化机制、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和人工湿地构建研究是湿地研究的又一个热点。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我国湿地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优先行动主要有:
❶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包括湿地分类系统、分布、发生学及演化规律和湿地过程的研究,以及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编制并逐步发展以 “3S” 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电子地图集。
❷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湿地恢复重建模型,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湿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与水旱灾害关系等的研究。
❸以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❹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区域湿地保护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整治、恢复及重建技术的研究等。
❺加强人为管理和开发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价值和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等; 开展湿地外来物种引进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等。
❻建立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科学咨询委员会,负责有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科学咨询、开发评审、研究项目评估等工作; 建立国家湿地研究基金,资助优先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