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作用的技术。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况为以下几种:
❶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湿地土壤恢复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其联合修复的湿地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湿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绿色与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联合杂交的综合修复、原位修复、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修复、基于设备化的快速场地修复、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及修复后评估等。我国湿地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应发展能广泛应用、安全、低成本的原位农田生物修复技术和物化稳定技术,并建立湿地土壤修复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管理政策。
❷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地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用于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应具备以下特征: 有生态接受性,不能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和遗传整体性产生显著的杂草威胁和疾病灾害; 对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具有耐受性,对污染物和高度富营养化水具有耐受性; 在湿地环境能够繁殖、建群、扩展和生长,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能直接吸收和储存,或通过促进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发挥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