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将生态学原理与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改良和重建退化的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学潜力的技术。主要包括湖滨湿地工程技术、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技术、人工浮岛工程技术、仿自然型堤坝工程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工程技术、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工程技术、河流廊道水边生物恢复技术、湖滨带截污及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林基鱼塘系统工程技术和湖滨带的管理技术。
❶湖滨湿地工程技术。充分利用湖滨湿地等地形条件,人工恢复或建设半自然的湿地系统,截留入湖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净化入湖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生存环境,为鱼类产卵、孵化、育肥、过冬、觅食提供场所,为人们提供生物量,改善湖滨景观。
❷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技术。在湖滨带内尽可能创造条件,按照健康湖滨带的结构,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适度恢复水生植被,优化水生植被的群落结构。
❸人工浮岛工程技术。在离岸不远的水体中,人工建设浮于水中的植物床,植物可采用芦苇,种植可借鉴无土栽培技术。其作用类似于植物带,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物质,促进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积,防止湖浪直接冲击湖岸,在人工浮岛与湖岸之间营造一个相对平静的静水环境,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减少湖泊水流对湖滨底泥的搅动。
❹仿自然型堤坝工程技术。主要依托现有大堤或湖堤公路,对其进行改造,减缓面湖坡的坡度,恢复植被,防止湖浪对湖岸的直接冲刷。为了增强截污效果,堤防的背湖坡侧应设截污沟,截污沟可采用自然沟型,促进沟内植物生长,增强沟的自净和截污功能,收集的污水在进入湖泊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
❺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工程技术。在湖岸比较陡峭,侵蚀比较严重,基质贫瘠,植被难以恢复的湖滨带或者不宜采用其他恢复技术的特殊用途地带,把人工介质 (如底泥烧结体、陶瓷碎块、大块毛石、多孔砼构件等) 随意地或以某种方式堆放在岸边,一方面减少湖浪冲刷,另一方面在人工介质体内和体间营造适于微生物和底栖附着生物生存的小环境,以达到净水和护岸的目的。
❻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工程技术。在湖滨带的陆向辐射带内营造防护林或草林复合系统,广泛采用湖泊生态恢复技术。在整个湖滨带内应尽可能建造防护林,作为湖滨带状廊道的 “防护神”。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速,减少湖面蒸发,截留污染物,减少径流量 (将地表径流转为潜流),涵养水源,为野生植物特别是两栖动物提供合适的生态环境。
❼河流廊道水边生物恢复技术。河流及其下游湖泊的重要性与湖滨带的生物恢复对湖泊的重要性相似。河流两岸水边生物的恢复可以截留河两岸进入河流的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净化河水,防止河岸侵蚀,保护岸边鱼类产卵和繁殖的场所。
❽湖滨带截污及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主要对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村落混合污水进行截流,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❾林基鱼塘系统工程技术。主要将鱼塘的生产与防护林营建结合起来,直接从湖中取水,不直接向湖中排水。从鱼塘取出水供防护林用水,或被林木吸收,或变成潜流,经土壤微生物过滤净化后进入湖泊,或被林间洼地蓄存起来。塘泥用来护堤、植树或作为肥料回林。
❿湖滨带管理技术。制订有关法律法规来强化湖滨带的环境管理,禁止重点湖滨带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 逐步恢复湖滨带的保护功能,有步骤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计划; 划定湖滨带保护区,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湖滨带污染物的交换,控制湖滨区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