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库及流域生态恢复
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措施,使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湖滨带生态及湖库流域生态恢复的过程。生态恢复是湖库富营养化控制的必要措施,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是湖库富营养化得到控制的主要标志。
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其前提是污染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消除。
❶湖库水生植物系统一般由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飘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湿生植物群落共同组成。应根据适应性、本土性、强净化能力及可操作性等原则确定其先锋物种,进行水平空间配置及垂直空间配置。注重浅水区、消落区的植物群落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❷对已丧失自动恢复水生植被能力或自动恢复的水生植被不符合湖库水质保护需要的情况,可考虑通过生态工程措施重建水生植被。
❸对于仍然保留适合于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有一定残留水生植物面积或局部湖区出现自然恢复趋势的湖库,可通过提高水体透明度、控制有机污染及氮、磷污染等人工措施改善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协助恢复水生植被。
❹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标是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水生植被的同时应考虑尽可能为所有湖库本地的水生生物生存创造适宜的环境。
❺鼓励合理利用大型水生植物资源;鼓励生态水产养殖,利用鱼鳖和贝类等生物的滤食性特点,科学选择和合理搭配水产养殖种类,进行人工放流,调整湖库水生生物不合理的结构。
湖滨带生态恢复。基本目标是建立过渡带结构、实现地表基底的稳定性、恢复湖滨带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群落、保持湖滨带功能的多样性、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❶湖滨带生态恢复中,应尽可能维持较大的过渡带规模,发挥湖滨带的截污、过滤和净化功能; 为土著动植物物种及因特殊需求而引进的外来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湖滨带群落的生物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防止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危害。
❷湖滨带生态恢复应综合考虑物理基底 (地质、地形、地貌) 设计、生物种类选择、生物群落结构设计、节律 (自然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 匹配设计和景观结构设计等重要内容。
❸湖滨带严禁不合理的人为占用,已占用的应限期拆迁,退田还湖; 湖滨带保护区应限制农村村落及工业、农牧业的发展; 严禁破坏水下湖滨带的水生植被,收割水草要有计划。
湖库流域生态恢复。湖库流域陆生生态系统包括湖库上游山地侵蚀区、矿山、农作区及水源涵养林等。
❶山地侵蚀区生态系统恢复,可按实际情况采用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在具有较强更新能力的疏林、灌丛、采伐基地及荒山、荒坡等,可阻断人类干扰、破坏,依据植被的自然更新能力,通过一定的科学管理和人工补植,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生长。在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的水利侵蚀地区,须重视坡面的径流整治 (拦、引、蓄、排等各项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为植被的生长创造条件,再通过植被人工恢复重建山地生态系统。强侵蚀地区的生态恢复要根据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恢复措施。
❷采矿活动是短期土地利用形式,在矿山开采前必须明确矿山恢复目标,做出矿山生态恢复计划,预留生态恢复资金。在矿山生态恢复中应考虑地表景观,做好表土管理,控制水土流失,最终进行植被恢复,恢复后还应进行跟踪监测。
❸农作区的生态保护技术以蓄水保土、减少水肥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为目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等高带状耕作、间作套作以延长植物地表覆盖时间、改良土壤结构以增强土壤自身抗蚀能力等。
❹水源涵养林是湖库环境的重要保护屏障,应加大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严禁乱砍滥伐; 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中应注重群落优化配置技术,通过植被恢复,建立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复合系统,利用植物根系固结土壤、增强地表水入渗能力、提高土壤持水量,防止山地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持土地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