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湖南花鼓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湖南花鼓戏

戏曲剧种。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与灯戏的总称,系由山歌、小调发展而来,在发展中,因流行地区不同,舞台语言、音乐风格各具特色,分为长沙、常德、岳阳、衡阳、邵阳、零陵6支。其声腔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音乐以曲牌连缀体为主,板式变化体为辅,音乐曲调有300余种。川调即“正调”,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为花鼓戏的主要唱腔。打锣腔属于曲联体,用曲牌连缀方法表达内容,过去为人声帮腔,伴以锣鼓,现增加弦乐伴奏。牌子曲调明快活泼,适合各种流派运用。小调大部分为花鼓灯中的原始曲调,适合插曲或单独使用。传统剧目有400余出,有《刘海砍樵》、《补背褡》等。现代戏有《补锅》、《打铜锣》等。

湖南花鼓戏

044 湖南花鼓戏

戏曲剧种。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邵阳花鼓、零陵花鼓、花鼓灯等的总称。因其舞台演出风格和音乐语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冠以“湖南”二字。花鼓戏源于湖南民歌、小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为一旦一丑的“地花鼓”,清末发展为颇具规模的“三小”戏。清代曾数遭禁演,故仅有半专业性的“阴阳班子”(演大戏以作掩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城市公演,全省建剧团50余个,并成立了省花鼓戏院,音乐以曲牌体为主,板式变化体为辅。粗犷爽朗,可以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脚色行当为生、旦、净、丑,但分工细密、独具特色的仍为“三小”。拥有反映农民劳动的各种程式。传统剧目400余个,多反映农村生活、富于生活气息。著名作品有《刘海砍樵》、《打鸟》、《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等。著名演员有李谷一、何冬保等。

☚ 河北梆子   吕剧 ☛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湖南各地民间小戏之总称。由当地花鼓、花灯发展而来,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民间歌舞演唱形式。湖南花鼓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因地区不同,名称不一,浏阳称“采茶戏”,衡阳名“马灯戏”,长沙、益阳、湘潭叫“花鼓戏”。曲调朴素自然,语言清新活泼,是湖南花鼓戏的共同特色。由于地方语言、表演风格不尽相同,又可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其中,长沙花鼓戏最负盛名。它以长沙话为舞台语言,曲调多样,语言诙谐,生活气息浓郁。《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三里湾》和《野鸭洲》等长沙花鼓戏代表剧目,深受观众好评。

☚ 湘剧   节庆集会活动 ☛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戏曲剧种的一种。为湖南地方小戏花鼓和灯戏的统称。花鼓戏渊源于民歌,清嘉庆年间,由一旦一丑的花鼓戏形式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情节较前复杂而生动。初期是一种歌舞形式的生活小戏,声腔是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后因“打锣腔”、“川调”相继传入,编演出多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剧目,如打锣腔的《清风亭》等,川调的《鞭打芦花》等剧目,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地方剧种。早期花鼓戏的班社,属半职业性的,只在农闲时演出。光绪以后发展较快,一般采取随班跟师和收徒传艺的方式培训演员,艺人人数增加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不仅分别成立了专业剧团,而且还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成立的湖南省戏曲学校还设有花鼓戏专科。由于各地花鼓戏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很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支派。如长沙花鼓戏(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衡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常德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邵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岳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零陵花鼓戏(流行于湘南道县、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等。花鼓戏传统剧目多达400多个,音乐曲调约有300余支,主要以反映民间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等为题材,不仅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而且步法和身段也较为丰富。此外,由于地区不同,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各有差异,一般都较粗犷、爽朗。川调(正言调)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打锣腔,不托管弦,一人唱,众人帮和,是长沙、常德和岳阳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牌子,用于小歌舞戏,为湘南流派的主要唱腔,用唢呐和锣鼓伴奏;小调,为地方化的曲调。花鼓戏的表演细腻,模拟逼真,如划船、砍柴、挑担、捉蝴蝶等。除擅长扇子功、手绢功外,还充实了毯子功和把子功等武功表演;行当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尤其是“三小”的分工较细。传统剧目有《刘海砍樵》、《打鸟》、《双送粮》、《姑嫂忙》等,新编长沙花鼓戏《打铜锣》、《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均已摄制成影片。

☚ 汉剧   晋剧 ☛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为戏曲的一个剧种,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地地方小戏、灯戏的总称。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如花灯、花鼓、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民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至少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已盛行,清代末年已有职业班社。
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方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这一段时间较长。后来吸收其它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分为长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常德花鼓戏六种。唱腔主要有四类:
❶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❷打锣, 又称锣腔, 曲牌联缀结构,“腔”、“流” (数板) 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唱和,分正调和散曲小调两类,正调为锣腔的基本腔调,曲调发展较为丰富完整。
❸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湖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❹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多作插曲用,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 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多变,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形式。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口器,唢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

☚ 黄梅戏   脸谱 ☛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为戏曲的一个剧种,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地地方小戏、灯戏的总称。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如花灯、花鼓、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民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据湖南地方志记载,至少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已盛行,清代末年已有职业班社。
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方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于花鼓,这一段时间较长。后来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分为长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常德花鼓戏六种。唱腔主要有四类:
❶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❷打锣。又称锣腔,曲牌连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唱和,分正调和散曲小调两类,正调为锣腔的基本腔调,曲调发展较为丰富完整。
❸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湖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❹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多作插曲用,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多变,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形式。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唢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

☚ 黄梅戏   脸谱 ☛
000074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