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机械工业概况
湖南省机械工业从1896年官督绅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创建,到1949年,全省仅有公营机械厂13家,私营小机械厂226家。生产以修配为主,基本上没有制造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机械工业经过艰苦努力,从修配到制造,从制造单机到制造成套设备,逐步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以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它计量器具制造业等六大制造行业。1995年末乡及乡以上生产企业445户,职工25.32万人,固定资产原值97.38亿元,工业总产值72.32亿元(90年不变价),利税2.4亿元,是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湖南机械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57年,由修理为主到修制并举。“一五”期间,国家投资1.3亿元,兴建和改建了湘潭电机厂、长沙水泵厂等14个骨干企业,并形成以湖南农业机械厂、长沙水泵厂、衡阳建湘机械厂为主的全省农机农具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1957年至1967年,初步形成产品专业化。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湖南机械工业得到国家投资3亿元,铺开140个项目,建设规模空前庞大。同时,机械工业产品专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品种规格的批量迅速扩大。第三阶段是1968年至1978年,继续发展壮大。至1976年形成了年产中型拖拉机5000台,手扶拖拉机2万台的能力。同时,非机械部门的专用机械企业崛起,到1978年,22个部门所属县以上专业机械厂已达313个,年产值6.08亿元,占全省县以上机械企业总数的32.5%,总产值的38%。第四阶段是1979年至1995年,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十七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机械工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六五”至“八五”期间,机械工业年平均增长10.4%,产值由1979年的14.9亿元增至1995年的72.32亿元,1992年提前八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二、科技开发成绩显著。“八五”期间,全省机械系统共开发新产品595项,其中14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86项达国内先进水平,6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如 108T、154T电动轮自卸车、HD6105柴油机、4G27汽油机、CPCD—3FB3T防爆叉车、铁路电气化牵引变压器、光导纤维通信电缆、ACKOW艾克罗桥梁组合等一批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八五”期间,提高行业投资集中度、加大对汽车、工程农机、电工电器三大支柱行业及优势产品的倾斜,完成投资分别为7.74亿元、8.46亿元和8.93亿元,累计占全省机械系统技改投资的92.42%,其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分别由“七五”期末的73.73%和74.81%,提高到75.83% 和77.63%。同时,先后组建南方通用电气集团、湖南电线电缆集团等大型集团公司4家。全系统还对12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其中上市公司1家。至1995年,机械工业企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5家,利税超1000万的企业10家,工业总产值前10家企业占全系统的比重为28.83%。
四、技改投资力度加大,外向型经济得到发展。“八五”期间,全省机械工业安排技改项目426项,总投资41.70亿元。机械产品出口迅速发展,“八五”期间完成14.47亿元,出口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为5.6%。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较快。至1995年底,全系统有三资企业47家,外资投资总额6940万美元。“八五”期间共引进项目76项,成交设备339台 (套),成交额720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工电器、工程农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体,以百吨级电动轮自卸车、电机电器、高压输变电设备、汽车起重机、汽车空调、汽车发动机、车用柴油机、汽车和内燃机零部件、工业泵、罗茨鼓风、胶印机、折页机、专用拉床及组合机床、锯床及双金属锯带、实验仪器、液压件和液压系统、贝雷架等产品为特色,以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为主要基地的全省机械工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