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湖南的瑶族传统民居建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湖南的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湖南的瑶族传统民居建筑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历史上极具迁徙的传统,导致整个民族的地域分布面极为广泛,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支系和相异的居住习俗。湖南的瑶族主要分布在湘南山区,一般有 “平地瑶”和“山地瑶” (包括“山瑶” 和“过山瑶”) 之分,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最多。瑶寨大多处崇山峻岭之中,居住分散,寨落较少。瑶族传统民居因受山坡地形限制,布局无明显规律,多因地制宜,依山临水或沿路而建。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据清同治《江华县志》载:“江华民瑶杂处,编竹为篱,结草为庐……城市无茶坊酒肆之设,台楼尤所未睹。”长期处于封闭、贫困状态。早期建筑多为“棚居”、“半家居”等形式。“棚居”为“人”字形茅草顶的简单建筑。“半家居” 即依山挖成山洞作居室,另一半用杉木支持,上覆茅草杉皮。这种房屋非常简陋,以便于他迁和舍弃。生活逐步安定后的瑶家,一般一家自成一栋,单体有燕窝式、摆栏式、锁匙头式、吊瓜式等形式。前者为 “平地瑶” 所常用,后三者为 “山地瑶”所常用。建筑做法基本相同,除柱基和地基部分用石料外,其余全用木材,穿斗构架,木壁隔断、围护,木栅窗格,杉皮屋面。为防风揭顶,树皮用竹皮绳捆于檩条上,再用原木交叉绑牢压于屋顶。竹皮绳由竹皮制成细条,数根组合,结实耐水。反映了瑶区盛产木材的特色,且 “江华木”、“瑶杉”久已著称。燕窝式平面呈“凹”形,无廊柱、阳台,二楼悬挑瓜柱,俗称“金银落库,不走不失”。摆栏式多矩形平面,外出柱廊,以便“摆”晒,二楼无阳台。锁匙头式的底层与摆栏式相同,门前有廊柱,二楼左右两间各外挑一阳台。吊瓜式为依山地形所致,一般矩形,部分向外挑出坡地,用柱支撑,或用原木悬挑。外挑部分围绕正屋设一圈长廊,部分长廊上设阳台。底层的半地下室则作为牲畜栏或堆放杂物。造型优美自然,颇富变化,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燕窝式、摆栏式、锁匙头式一般为四榀三开间。堂屋居中,宽3~4米,高6~7米以上。内设神龛,供祀祖先。两旁正房为卧室,分前后两室,宽3~4米,进深按“五柱七瓜”、“五柱九瓜”或“五柱十一瓜”等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用地的大小和经济条件决定。吊瓜式则较为自由,平面一般沿开间方向向外伸出,加柱廊仍为五柱进深。外墙较封闭,窗户很小,层高较低,以适应瑶山昼夜温差大、湿度高的气候。燕窝式多建于较平坦的地方,户外活动可以利用屋前地坪。其他三种因多建于山区,户外活动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走廊显得十分重要。厨房都设在正房后部,灶上只做饲料,用地火塘做饭,同时用以熏制腊肉。由于厨房烟火,二楼一般不住人,用于堆放杂物。另外,瑶家的粮仓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寮房是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的附属建筑,多数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

☚ 通道皇都头寨、盘寨、尾寨、新寨   临湘龙窖山 ☛
000134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