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的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的台 湖南的台原是一种高地或土石建筑。《尔雅》称:“观四方而高曰台。” 自古累土为台,或供眺望观赏,或以防御安全,并壮观瞻,颇为流行。以后台上也开始有了木结构建筑。商纣王历时37年修 “鹿台”,周文王伐密须筑“灵台”,皆著称于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高台建筑更盛。汨罗罗子国城址、常德索县城遗址均存有较大的土台。西汉长沙王刘发选择城东高地,“载米抟长安土,筑台于此,以望其母唐姬”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今留有“定王台”地名。此类台在后世逐步发展为园林胜地的组成部分,或具有祭祀纪念意义。如北宋嘉祐中在长沙湘江之滨筑有八景台,上嵌 “潇湘八景图”,后复建二亭于旁,以赏胜迹。宋代在岳麓山顶曾建有赫曦台,以观日出; 建道乡台,以祀名臣邹浩。衡山县巾紫峰旧有巾台,“台径三丈,昔禹南巡,望九疑而祭舜于此” (《大清一统志》)。桃江县桃花江与资水汇合处今存 “天问台”。原台上有阁,系纪念屈原作《天问》于此。台的另一类为元代以后随戏曲的发展而出现的戏台建筑,专供演出及娱乐活动,是一种公共集会的活动场所。湖南尚存不少戏台,多为较大的祠堂、会馆及民间庙宇建筑群中的重点组成部分。一般处于建筑群前部,与大门相连,台下架空成为通道,内与两侧厢楼相连,形成宽敞庭院,以供观戏集会。屋顶采取歇山与硬山结合,高翘的翼角与生动的弓墙 (俗称“猫弓背”) 形成强烈对比,而又能统一协调。重叠的如意斗拱或卷棚檐口,精致的装修、雕饰彩绘,都显示出地方工艺水平和特色。如长沙陶公庙的戏台、零陵柳子庙的戏台、永定武庙的戏台等,均构筑奇巧,形态优美。独立形式的戏台即不与大门厢楼相连,而单独处于广场之中。有的村镇有此设置,但多毁无存。今岳麓书院赫曦台(原名前台) 居大门之外,石砌台座,下不架空,既供游憩,也兼演出庆贺活动之用。书院本不设戏台,清时建台后寻得原赫曦台朱熹题额旧迹,沿用旧名含有纪念之意,实属特例。湘西地区一些侗寨公场中尚存有独立的戏台,供侗戏演出,一般为规模较小且简朴的木构建筑。而侗寨公场的组合式鼓楼则兼备了戏台的作用,如通道的马田鼓楼。 ☚ 湖南的侗族凉亭 岳麓书院赫曦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